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闸工程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水工建筑物,影响水闸工程的因素很多,施工技术要求也十分复杂。本文结合焦港闸工程施工实例,以及笔者在水闸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针对水利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问题做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闸施工技术
前言
水闸是修建在河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常用于挡水、泄水或取水,应用广泛。水闸施工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标准较高,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闸今后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由于水闸的类型多,施工技术要求也不同,加上其结构构造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因此,针对不同的水闸施工项目,要根据项目特点和施工重点认真做好施工技术分析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控制水闸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焦港闸工程距长江澄通河段约4.08km,控制流域526 km2,主要承担防洪、挡潮、引水灌溉、排涝等任务。该闸按100年一遇长江高潮位设计,200年一遇长江高潮位校核。闸室段总长18m,总净宽44m(4孔×8m+1孔×12m),闸底板高程-2.5m,底板厚1.5m,中墩厚1.8m,边墩厚1.1m。该闸施工采用土质施工围堰围护,通过降排水达到干地施工的目的。
1 水闸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会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工程进度,良好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引水和排涝等功能,不仅能保障人们的生活,还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水利工程有利于清洁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国家能源危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水闸。
2 水闸施工技术阶段分析
2.1 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水闸施工的重点。准备工作包括严格制订施工方案——在水闸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审查有关技术措施,并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案,严格管控工程的质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落实施工前的人员配置。开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要共同探讨施工图纸,逐级探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制订安全作业书,以保障工程的有效进行。同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务必使每一位工人都能熟练掌握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质量。施工过程要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施工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避免工程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减少因返工或误工出现的人员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中的经济损失。
2.2 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水闸施工涉及多道工序,而且每个工序都对技术和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施工单位既要认真检测施工材料的材质和强度,还要严格控制水闸施工技术,从而保证水闸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2.1 土石方開挖 在施工过程中,水闸有的断截面长,有的断截面宽,所以,就对土石方的开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土石方的开挖也会影响工程质量。在开挖土石方时,要着重考虑水闸的断截面,合适的土石方断截面能够减少混凝土的使用,还能满足施工过程中对水闸强度的要求。在水闸施工过程中,要从水闸的中腰线开始施工,土石方的开挖工作时刻比照水闸的中腰线进行,开挖土石方要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
2.2.2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是水闸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原料,混凝土的质量决定了水闸的质量,是施工技术掌控的重点环节。施工单位对进场的大宗材料,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分批次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严格按现场实验室确定的配比配料,配料人员要做好混凝土的配置工作,安排专人全程监督混凝土的配置,以保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浇筑前要冲洗干净基面,并排除积水,浇筑时一般采取分层浇筑方式,合理安排浇筑顺序,保证浇筑连续不间断;定期采取抽样检查的方式抽检所使用的混凝土,做好混凝土使用源头的质量管控工作。水闸重要部位对所使用的混凝土质量有很高的要求,施工单位要采取钻芯取样的方式抽样检查中心部位的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满足水闸特殊部位的需要。在水闸混凝土施工中,要重视大体积混凝土易出现温度裂缝问题,对易出现裂缝部位经常检查,发现表面裂缝或劈头裂缝和贯穿裂缝,及时分析并进行有效处理。在混凝土浇筑中应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降低温度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水平止水、垂直止水部位止水不变形,止水下部混凝土振捣密实。闸墩施工时保证做到同一底板两侧闸墩均衡上升,注意检查门槽及底坎预埋件的定位,确保不移位。
2.2.3金属结构工程 水闸构造中的金属部件同样对水闸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施工单位要严格遵照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标规范施工行为。金属结构工程应结合厂内生产、整体运输和现场安装方法,确定制作与拼装方案。在保证制作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闸门门叶制作、组装的允许公差和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门叶焊接完毕后,为保证整体形状与尺寸的稳定,宜作消应力处理。闸门止水安装应按施工图标定的孔位与压件配钻,确保止水、压板、门体三孔同位同心。在焊接作业中,要随时观察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形变,及时进行矫正处理。
3 施工过程中的导流、截流与基坑排水
在水闸施工中,导流贯穿施工全过程,选定合理的导流方案可以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截流戗堤是施工围堰的一部分,是水闸施工中的主要控制项目之一。截流戗堤合龙闭气后,就开始进行基坑排水,从而创造干地施工的条件。
3.1 精选合适的导流方案
导流方式一般采用全段围堰法导流和分段围堰法导流,施工单位根据建筑物的布置、地形地质条件、导流过水的要求、河床允许束窄度,施工场地布置等,合理选择导流方式,确定并细化导流方案。方案确定后,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既要保证经济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进度上的可靠性。导流方案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导流工程不受河水的冲击,注意做好加固防水措施。导流工程完工后,应经常检查与维护,增加其稳定度。
3.2 选择恰当的截流方法
施工单位应充分分析水闸截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用恰当的截流方法。在施工开始前,可以借助一定的模型模拟截流的过程,采用平堵和立堵的方式完成截流过程的合龙。另外,施工单位还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计划用料和实际用料,在截流施工中准备充足的用料。在截流之前,根据截流戗堤的轴线和龙口位置,进行截流水力计算,确定截流的方法,备足材料,确保合龙成功。在水闸施工期间,由于河水的冲刷作用,截流工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应定期观测其形变量,及时进行修复和养护。
3.3 确定合理的基坑排水措施
为满足干地施工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排除基坑积水和渗水,并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深度。基坑积水一般可通过开挖排水沟、降水井、集水井,集中抽排的方式,达到基坑无积水的要求。对于基坑渗水,可通过降水的技术措施,以减少坑内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有效应力,防止土体隆起、基底涌水或流砂现象发生。基坑降水方法很多,施工单位应根据基底土质构成及特性、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障碍物等情况,结合设计要求,计算地下水涌水量,进行降水分析,确定降水方法,合理布置降水管井。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复杂,对现场施工人员及管理监督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因地制宜,利用科学专业方法、技术帮助水利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忠,王苏静.对水利工程水闸施工技术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06):15-17.
[2]聂勇,董聪飞,徐莉美.水利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实践应用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2):27-28.
[3]柯恒侠.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241.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闸施工技术
前言
水闸是修建在河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常用于挡水、泄水或取水,应用广泛。水闸施工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标准较高,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闸今后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由于水闸的类型多,施工技术要求也不同,加上其结构构造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因此,针对不同的水闸施工项目,要根据项目特点和施工重点认真做好施工技术分析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切实控制水闸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焦港闸工程距长江澄通河段约4.08km,控制流域526 km2,主要承担防洪、挡潮、引水灌溉、排涝等任务。该闸按100年一遇长江高潮位设计,200年一遇长江高潮位校核。闸室段总长18m,总净宽44m(4孔×8m+1孔×12m),闸底板高程-2.5m,底板厚1.5m,中墩厚1.8m,边墩厚1.1m。该闸施工采用土质施工围堰围护,通过降排水达到干地施工的目的。
1 水闸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在水利工程中,水闸的施工技术会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工程进度,良好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引水和排涝等功能,不仅能保障人们的生活,还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水利工程有利于清洁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国家能源危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水闸。
2 水闸施工技术阶段分析
2.1 施工前的准备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水闸施工的重点。准备工作包括严格制订施工方案——在水闸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审查有关技术措施,并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案,严格管控工程的质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落实施工前的人员配置。开始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要共同探讨施工图纸,逐级探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制订安全作业书,以保障工程的有效进行。同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务必使每一位工人都能熟练掌握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质量。施工过程要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优化施工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避免工程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减少因返工或误工出现的人员流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中的经济损失。
2.2 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水闸施工涉及多道工序,而且每个工序都对技术和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施工单位既要认真检测施工材料的材质和强度,还要严格控制水闸施工技术,从而保证水闸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2.1 土石方開挖 在施工过程中,水闸有的断截面长,有的断截面宽,所以,就对土石方的开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土石方的开挖也会影响工程质量。在开挖土石方时,要着重考虑水闸的断截面,合适的土石方断截面能够减少混凝土的使用,还能满足施工过程中对水闸强度的要求。在水闸施工过程中,要从水闸的中腰线开始施工,土石方的开挖工作时刻比照水闸的中腰线进行,开挖土石方要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
2.2.2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是水闸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原料,混凝土的质量决定了水闸的质量,是施工技术掌控的重点环节。施工单位对进场的大宗材料,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分批次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严格按现场实验室确定的配比配料,配料人员要做好混凝土的配置工作,安排专人全程监督混凝土的配置,以保证混凝土质量;混凝土浇筑前要冲洗干净基面,并排除积水,浇筑时一般采取分层浇筑方式,合理安排浇筑顺序,保证浇筑连续不间断;定期采取抽样检查的方式抽检所使用的混凝土,做好混凝土使用源头的质量管控工作。水闸重要部位对所使用的混凝土质量有很高的要求,施工单位要采取钻芯取样的方式抽样检查中心部位的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满足水闸特殊部位的需要。在水闸混凝土施工中,要重视大体积混凝土易出现温度裂缝问题,对易出现裂缝部位经常检查,发现表面裂缝或劈头裂缝和贯穿裂缝,及时分析并进行有效处理。在混凝土浇筑中应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降低温度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水平止水、垂直止水部位止水不变形,止水下部混凝土振捣密实。闸墩施工时保证做到同一底板两侧闸墩均衡上升,注意检查门槽及底坎预埋件的定位,确保不移位。
2.2.3金属结构工程 水闸构造中的金属部件同样对水闸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施工单位要严格遵照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标规范施工行为。金属结构工程应结合厂内生产、整体运输和现场安装方法,确定制作与拼装方案。在保证制作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闸门门叶制作、组装的允许公差和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门叶焊接完毕后,为保证整体形状与尺寸的稳定,宜作消应力处理。闸门止水安装应按施工图标定的孔位与压件配钻,确保止水、压板、门体三孔同位同心。在焊接作业中,要随时观察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形变,及时进行矫正处理。
3 施工过程中的导流、截流与基坑排水
在水闸施工中,导流贯穿施工全过程,选定合理的导流方案可以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截流戗堤是施工围堰的一部分,是水闸施工中的主要控制项目之一。截流戗堤合龙闭气后,就开始进行基坑排水,从而创造干地施工的条件。
3.1 精选合适的导流方案
导流方式一般采用全段围堰法导流和分段围堰法导流,施工单位根据建筑物的布置、地形地质条件、导流过水的要求、河床允许束窄度,施工场地布置等,合理选择导流方式,确定并细化导流方案。方案确定后,在满足工期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既要保证经济的合理性,又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进度上的可靠性。导流方案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导流工程不受河水的冲击,注意做好加固防水措施。导流工程完工后,应经常检查与维护,增加其稳定度。
3.2 选择恰当的截流方法
施工单位应充分分析水闸截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用恰当的截流方法。在施工开始前,可以借助一定的模型模拟截流的过程,采用平堵和立堵的方式完成截流过程的合龙。另外,施工单位还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计划用料和实际用料,在截流施工中准备充足的用料。在截流之前,根据截流戗堤的轴线和龙口位置,进行截流水力计算,确定截流的方法,备足材料,确保合龙成功。在水闸施工期间,由于河水的冲刷作用,截流工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应定期观测其形变量,及时进行修复和养护。
3.3 确定合理的基坑排水措施
为满足干地施工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排除基坑积水和渗水,并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深度。基坑积水一般可通过开挖排水沟、降水井、集水井,集中抽排的方式,达到基坑无积水的要求。对于基坑渗水,可通过降水的技术措施,以减少坑内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有效应力,防止土体隆起、基底涌水或流砂现象发生。基坑降水方法很多,施工单位应根据基底土质构成及特性、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障碍物等情况,结合设计要求,计算地下水涌水量,进行降水分析,确定降水方法,合理布置降水管井。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复杂,对现场施工人员及管理监督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因地制宜,利用科学专业方法、技术帮助水利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加忠,王苏静.对水利工程水闸施工技术的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06):15-17.
[2]聂勇,董聪飞,徐莉美.水利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实践应用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2):27-28.
[3]柯恒侠.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