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其冲击下,高校德育环境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建设高校德育环境顺应了隐性德育的发展趋势,符合了自媒体社会、高校育人及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要求,是当前德育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这三大新媒体类型入手来探究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路径是现实可行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环境
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更为显著,环境的德育功能的发挥遇到了瓶颈。
由此,关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德育环境,成为高校德育探寻的新发展路径,也成为提高德育质量的必要课题。
一、新媒体与高校德育环境
1.高校物质环境更加多样化
以往的物质环境建设比较注重文化性和生态性,取得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例如,教学楼里悬挂的名人警句振奋了大学生的精神,绿化的竹林陶冶了大学生的性情。然而,为了更加契合大学生的特点,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了物质环境建设的新要求,许多高校已经有所行动,设置了数字电视媒体、数字化显示屏等。
2.高校人际环境更加复杂化
人际环境是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会产生深刻的道德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环境,虚拟环境中的交往成为了新趋势。但是虚拟环境使得交际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人际环境也表现出了民主化、自由化、个性化的倾向,展示出了德育环境的新气象。
3.高校知识环境更加丰富灵活
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德育知识和道德案例,德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样,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手机媒体即时地查找信息。这些新变化反映了知识环境民主、开放、灵活的发展趋势。
4.高校德育管理环境更加民主透明
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德育的基本因素是“纪律精神”,的确,虽然道德更主要的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量,但是德育的进行是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管理。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德育管理不再囿于学校的管理层,学生对管理工作表现出热情,积极通过互联网等参与到德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中,这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的必要性
1.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顺应了隐性德育的发展趋势
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的,指的是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某种介质获得的道德熏陶、道德启示等。与显性德育相比较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界限清晰的教育主客体,德育环境是有着隐性德育的功能的,是隐性德育发挥作用的重要介质,建设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为隐性德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契机。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信息的海量性,环境的虚拟性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增添了隐性德育发生的触点。
2.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是自媒体社会的发展要求
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使新媒体发展呈现出自媒体的趋势,博客、微博等都是自媒体的体现。一方面,道德教育对自媒体的社会形态开辟了其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自媒体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道德的规范作用,其中高校德育环境的熏陶作用更是为大学生融入自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大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加强了道德实践的开展。
3.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是高校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其目标是 “成人成才”。道德教育是高校最核心的职责,而德育环境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德性的提升,有助于高校职能的全面实现。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德育环境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对高校德育职能的实现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其主要体现在:拓宽了德育的领域、开辟了德育的新空间、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增添了德育的实施途径……
三、新媒体背景下建设高校德育环境的路径思考
1.用网络媒体建设高校德育环境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是当前新媒体的最主要形式。大学生群体中网络媒体的用户非常多,根据CNNIC2013年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有95%以上都是网民。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德育环境建设是契合大学生特征的。首先,高校应培育一批“网络媒体德育人”。现在,许多高校的德育人员都缺乏互联网的技术,即便是开通了德育网站、德育论坛、德育微博等,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使之成为“形象工程”。相反,具有互联网技术的人员却缺乏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样一来,高校网络媒体的德育环境建设就缺失了专业的人员,“网络媒体德育人”的培育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其次,要加强师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发挥互联网德育功能的要求,只有提供了互联网用户的素质,才能创造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最后,要完善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机制。互联网中的色情、暴力等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身心有着消极的影响,是德育环境需要净化的因素,这离不开对网络媒体的有效管理。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制约,而且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力度。同时,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鼓励学生的加入,更加因地、因人制宜地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2.用手机媒体建设高校德育环境
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以其便捷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上市后很快便风靡高校校园。无论是手机媒体的传统功能,如短信、彩信,还是手机媒体的新功能,如微信、手机电视,都能够成为德育的平台,高校德育应挖掘手机媒体的德育功能,建设高校德育微环境。首先,加强手机短信文化建设,用积极健康的短信感染大学生心灵,鼓励师生沟通,促进道德发展。手机短信不仅具有便捷性,而且具有私密性,是双方点对点的交流,因此可以成为良好的沟通工具。然而当前的手机短信仅仅是被用作传达通知的工具,往往是单向的传达,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培养。手机媒体为大学生加入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自律的培养需要在认识层面上加强自主性,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最后,在实践层面,德育活动应营造贴近现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道德冲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3.用数字电视媒体建设高校德育环境
数字电视媒体已经走进了高校校园,在校园中的许多地方都可见到数字显示屏,电梯门前、寝室楼里……它们为高校德育环境增添了科技化的韵味,也方便了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讯息。纵观当前高校的数字电视媒体设备,其内容很少涉及德育,而且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使得这些设备的德育功能未被开发。由此,高校可以在数字电视媒体上开设德育的板块,板块的设计要具有新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板块内容要丰富多样。例如,可以有道德研究动态、道德热议平台等内容,而且其内容的更新要及时,保证其时效性。数字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关系到其是否能正常运转、是否能被大学生接受,管理工作可以鼓励大学生的加入,形成“学生自治”的管理模式,由学生自己设计德育的内容,组织德育的活动,这是符合参与式德育的趋势,有利于德育工作引起学生的共鸣。数字电视媒体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德育知识,而且可以与学生形成互动,形成积极的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靖国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赵 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环境
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更为显著,环境的德育功能的发挥遇到了瓶颈。
由此,关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德育环境,成为高校德育探寻的新发展路径,也成为提高德育质量的必要课题。
一、新媒体与高校德育环境
1.高校物质环境更加多样化
以往的物质环境建设比较注重文化性和生态性,取得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例如,教学楼里悬挂的名人警句振奋了大学生的精神,绿化的竹林陶冶了大学生的性情。然而,为了更加契合大学生的特点,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了物质环境建设的新要求,许多高校已经有所行动,设置了数字电视媒体、数字化显示屏等。
2.高校人际环境更加复杂化
人际环境是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会产生深刻的道德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现实的环境,虚拟环境中的交往成为了新趋势。但是虚拟环境使得交际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人际环境也表现出了民主化、自由化、个性化的倾向,展示出了德育环境的新气象。
3.高校知识环境更加丰富灵活
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德育知识和道德案例,德育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样,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手机媒体即时地查找信息。这些新变化反映了知识环境民主、开放、灵活的发展趋势。
4.高校德育管理环境更加民主透明
涂尔干在《道德教育》一书中指出德育的基本因素是“纪律精神”,的确,虽然道德更主要的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量,但是德育的进行是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管理。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德育管理不再囿于学校的管理层,学生对管理工作表现出热情,积极通过互联网等参与到德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中,这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的必要性
1.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顺应了隐性德育的发展趋势
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的,指的是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某种介质获得的道德熏陶、道德启示等。与显性德育相比较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界限清晰的教育主客体,德育环境是有着隐性德育的功能的,是隐性德育发挥作用的重要介质,建设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为隐性德育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契机。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信息的海量性,环境的虚拟性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增添了隐性德育发生的触点。
2.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是自媒体社会的发展要求
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使新媒体发展呈现出自媒体的趋势,博客、微博等都是自媒体的体现。一方面,道德教育对自媒体的社会形态开辟了其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自媒体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道德的规范作用,其中高校德育环境的熏陶作用更是为大学生融入自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大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加强了道德实践的开展。
3.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德育环境是高校育人职责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其目标是 “成人成才”。道德教育是高校最核心的职责,而德育环境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德性的提升,有助于高校职能的全面实现。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德育环境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对高校德育职能的实现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其主要体现在:拓宽了德育的领域、开辟了德育的新空间、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增添了德育的实施途径……
三、新媒体背景下建设高校德育环境的路径思考
1.用网络媒体建设高校德育环境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是当前新媒体的最主要形式。大学生群体中网络媒体的用户非常多,根据CNNIC2013年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中有95%以上都是网民。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德育环境建设是契合大学生特征的。首先,高校应培育一批“网络媒体德育人”。现在,许多高校的德育人员都缺乏互联网的技术,即便是开通了德育网站、德育论坛、德育微博等,也不能很好地运用,使之成为“形象工程”。相反,具有互联网技术的人员却缺乏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样一来,高校网络媒体的德育环境建设就缺失了专业的人员,“网络媒体德育人”的培育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其次,要加强师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发挥互联网德育功能的要求,只有提供了互联网用户的素质,才能创造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最后,要完善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机制。互联网中的色情、暴力等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身心有着消极的影响,是德育环境需要净化的因素,这离不开对网络媒体的有效管理。对网络媒体的管理不仅需要法律层面的制约,而且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力度。同时,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鼓励学生的加入,更加因地、因人制宜地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2.用手机媒体建设高校德育环境
手机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以其便捷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上市后很快便风靡高校校园。无论是手机媒体的传统功能,如短信、彩信,还是手机媒体的新功能,如微信、手机电视,都能够成为德育的平台,高校德育应挖掘手机媒体的德育功能,建设高校德育微环境。首先,加强手机短信文化建设,用积极健康的短信感染大学生心灵,鼓励师生沟通,促进道德发展。手机短信不仅具有便捷性,而且具有私密性,是双方点对点的交流,因此可以成为良好的沟通工具。然而当前的手机短信仅仅是被用作传达通知的工具,往往是单向的传达,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培养。手机媒体为大学生加入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自律的培养需要在认识层面上加强自主性,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最后,在实践层面,德育活动应营造贴近现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道德冲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3.用数字电视媒体建设高校德育环境
数字电视媒体已经走进了高校校园,在校园中的许多地方都可见到数字显示屏,电梯门前、寝室楼里……它们为高校德育环境增添了科技化的韵味,也方便了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讯息。纵观当前高校的数字电视媒体设备,其内容很少涉及德育,而且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使得这些设备的德育功能未被开发。由此,高校可以在数字电视媒体上开设德育的板块,板块的设计要具有新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板块内容要丰富多样。例如,可以有道德研究动态、道德热议平台等内容,而且其内容的更新要及时,保证其时效性。数字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关系到其是否能正常运转、是否能被大学生接受,管理工作可以鼓励大学生的加入,形成“学生自治”的管理模式,由学生自己设计德育的内容,组织德育的活动,这是符合参与式德育的趋势,有利于德育工作引起学生的共鸣。数字电视媒体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播德育知识,而且可以与学生形成互动,形成积极的德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靖国平.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赵 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