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段和自然段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概念。语法学中的语段研究和文章学中章法研究的交叉,使语段和自然段的关系问题突出地暴露了出来,随着语段研究的深入和文章章法越来越规范化的发展趋势,语段和自然段相一致的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接受的。
【关键词】语段 自然段 单一性 完整性
语段和自然段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范畴。语段是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它是句子的组合,是比句子高一级的语法统一体,它具有语法的组织性和交际的独立性。自然段是从文章学角度划分出来的,它是文章的最小单位,它表达作者思路的一个完整步骤,表达作者思维进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从现代文章中自然段的构成情况,无非有三种现象:自然段大于语段,即一个自然段中包含几个语段;自然段等于语段,即一人自然段就是一个语段;自然段小于语段,即一个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从现代文章中自然段构成的多数情况来看,以自然段等于语段的情况为多。但是,在现代文章中,自然段大于语段或小于语段的现象也不乏其例。现就这两种情况分别说明于后:
其一:自然段大于语段,即把几个语段所表达的几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揉在一个自然段里。例如: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不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地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鲁迅《药》)
这个自然段有六个句子组成,有两上相对完整的意思;前四句是集中描写老栓去买"药"的路上冷清凄凉的情景。后两句是集中描写老栓在买"药"路上的神志和心情,所以,这个自然段应分为两个语段。作者之所以把这个语段放在一个自然段里,大概是由于这两个语段各自独立,把这一个自然分成两个自然段来表达也未必绝对不可能,甚至觉得,把这种大于语段的自然段切成若干个等于语段的自然段来表达,文脉会更加清晰。
其二,自然段小于语段。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有意把本属于一个语段的一些句子独立成段,使一个语段在形式上形成了两个或几个自然段。例如: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找药的电话不断地打回来:
运城县没这种药!
临汾县没这种药!
附近各地没这种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这里节选的第一个语段在形式上分成了三个自然段,第二个语段在形式上分成了四个自然段。这种有意把一个语段分成几个自然段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修辞目的,具有强调、突出某种意义的修辞效果。自然段小于语段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分行写,这就是一个思维片断中的几句话在形式上分成了几个自然段。自然段小于语段的第三种情况是:在文章的转换处,也就是两个语段的衔接处,为上下文的连贯,常使用过渡段。过渡段在内容方面有可能与上段是一个语段,也有可能与下段是一个语段,但过渡段却是独立的一段。
关于"自然段"这一概念,我认为必须给以明确,并且宜在表达形式上重新给以规定,现在一般认为,自然段有明显的标志,即分行书写,起首低两格,似乎识别自然段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分诗低格不一定都是"段"。例如,口号分行、称呼分行、对话分行、诗歌分行,都不能看成是自然段。作为一个自然段应该是一个"意义"单位,是思维的一个步骤。那么,上面我们列举的分行书写的一个语段也应当看作是一个自然段。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用一个标志把能提示一个语段的开头的分行和不能提示一个语段的开头的分行区别开来,以便自然段的划分显得更加科学。我自己考虑,那些不能提示一个语段的开头的分行是否可以用起首低一格的办法,以示区别。
在一篇文章中,划分自然段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每一个完整片断,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表达思路发展中的停顿和间歇。其次,它还可以使文章眉目自清楚,层次分明,便于阅读理解,并给读者以停顿的时间,从而获得思考回味的余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段和自然段的实质都是"集数句而显一意",它们在"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片断"这一本质功能方面是一致的。无论是一个语段或是一个自然段,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组织。"单一性"和"完整性"的组织语段是自然段在内容方面的共同原则。
要求语段自然内容的单一性,是为了避免把一些不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个段落中,即避免段落中出现游离于"段意"之外的"多余句",也為了避免把那些本应用两个或几个自然段表达的内容硬杂揉在一个自然段中。要求语段和自然段内容的完整性;是为了使文章段落的内容有头有尾、集中突出,表达充分;是为了避免段落中事无叙完、理无说明、情无抒尽而中途停止的"笔断意断"现象。单一性和完整性又互相制约,"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文心雕龙·章句》)这里的"章"就是"段"。即是"语段"也是"自然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段只能写"一个"意思,并把这一意思写"完"为止。这就是我们要求的语段和自然段在内容方面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既然语段和自然段的本质功能是一致的,在内容方面的组织原则也是一致的。那么,它们在表达形式上也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主张在文章写作中应把自然段和语段的一致作为划分自然段的规范,即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语段。
语段和自然段的关系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加心明确的时候了。
文章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表现形式,就一定会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也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人们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掌握也是经过一人逐渐发现、逐渐明确、逐渐完善的过程的。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是即不加标点也不分段的,这种情况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古人阅读文章需要自己去揣摩断句、揣摩节段划分,那实在太耗费时间了,这不能理解为古人是在故弄玄虚,自找麻烦。需知道古人写文章之所以不加标点,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现在这样一套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古人写文章只所以不分段,是因为还没有明确分段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书面语言的改革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提倡白话文,推行新式标点,强调文章分段。到了现在,文章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而且分段、分节、分章,这就较好地服务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同时也给读者理解掌握文章内容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了语言信息的传达效能。
【关键词】语段 自然段 单一性 完整性
语段和自然段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概念,属于不同的范畴。语段是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它是句子的组合,是比句子高一级的语法统一体,它具有语法的组织性和交际的独立性。自然段是从文章学角度划分出来的,它是文章的最小单位,它表达作者思路的一个完整步骤,表达作者思维进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从现代文章中自然段的构成情况,无非有三种现象:自然段大于语段,即一个自然段中包含几个语段;自然段等于语段,即一人自然段就是一个语段;自然段小于语段,即一个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从现代文章中自然段构成的多数情况来看,以自然段等于语段的情况为多。但是,在现代文章中,自然段大于语段或小于语段的现象也不乏其例。现就这两种情况分别说明于后:
其一:自然段大于语段,即把几个语段所表达的几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揉在一个自然段里。例如: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不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地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鲁迅《药》)
这个自然段有六个句子组成,有两上相对完整的意思;前四句是集中描写老栓去买"药"的路上冷清凄凉的情景。后两句是集中描写老栓在买"药"路上的神志和心情,所以,这个自然段应分为两个语段。作者之所以把这个语段放在一个自然段里,大概是由于这两个语段各自独立,把这一个自然分成两个自然段来表达也未必绝对不可能,甚至觉得,把这种大于语段的自然段切成若干个等于语段的自然段来表达,文脉会更加清晰。
其二,自然段小于语段。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有意把本属于一个语段的一些句子独立成段,使一个语段在形式上形成了两个或几个自然段。例如: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找药的电话不断地打回来:
运城县没这种药!
临汾县没这种药!
附近各地没这种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这里节选的第一个语段在形式上分成了三个自然段,第二个语段在形式上分成了四个自然段。这种有意把一个语段分成几个自然段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修辞目的,具有强调、突出某种意义的修辞效果。自然段小于语段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分行写,这就是一个思维片断中的几句话在形式上分成了几个自然段。自然段小于语段的第三种情况是:在文章的转换处,也就是两个语段的衔接处,为上下文的连贯,常使用过渡段。过渡段在内容方面有可能与上段是一个语段,也有可能与下段是一个语段,但过渡段却是独立的一段。
关于"自然段"这一概念,我认为必须给以明确,并且宜在表达形式上重新给以规定,现在一般认为,自然段有明显的标志,即分行书写,起首低两格,似乎识别自然段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分诗低格不一定都是"段"。例如,口号分行、称呼分行、对话分行、诗歌分行,都不能看成是自然段。作为一个自然段应该是一个"意义"单位,是思维的一个步骤。那么,上面我们列举的分行书写的一个语段也应当看作是一个自然段。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用一个标志把能提示一个语段的开头的分行和不能提示一个语段的开头的分行区别开来,以便自然段的划分显得更加科学。我自己考虑,那些不能提示一个语段的开头的分行是否可以用起首低一格的办法,以示区别。
在一篇文章中,划分自然段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每一个完整片断,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表达思路发展中的停顿和间歇。其次,它还可以使文章眉目自清楚,层次分明,便于阅读理解,并给读者以停顿的时间,从而获得思考回味的余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段和自然段的实质都是"集数句而显一意",它们在"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片断"这一本质功能方面是一致的。无论是一个语段或是一个自然段,都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组织。"单一性"和"完整性"的组织语段是自然段在内容方面的共同原则。
要求语段自然内容的单一性,是为了避免把一些不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个段落中,即避免段落中出现游离于"段意"之外的"多余句",也為了避免把那些本应用两个或几个自然段表达的内容硬杂揉在一个自然段中。要求语段和自然段内容的完整性;是为了使文章段落的内容有头有尾、集中突出,表达充分;是为了避免段落中事无叙完、理无说明、情无抒尽而中途停止的"笔断意断"现象。单一性和完整性又互相制约,"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文心雕龙·章句》)这里的"章"就是"段"。即是"语段"也是"自然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段只能写"一个"意思,并把这一意思写"完"为止。这就是我们要求的语段和自然段在内容方面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既然语段和自然段的本质功能是一致的,在内容方面的组织原则也是一致的。那么,它们在表达形式上也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主张在文章写作中应把自然段和语段的一致作为划分自然段的规范,即一个自然段就是一个语段。
语段和自然段的关系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加心明确的时候了。
文章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表现形式,就一定会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也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人们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掌握也是经过一人逐渐发现、逐渐明确、逐渐完善的过程的。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是即不加标点也不分段的,这种情况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古人阅读文章需要自己去揣摩断句、揣摩节段划分,那实在太耗费时间了,这不能理解为古人是在故弄玄虚,自找麻烦。需知道古人写文章之所以不加标点,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现在这样一套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古人写文章只所以不分段,是因为还没有明确分段的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书面语言的改革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提倡白话文,推行新式标点,强调文章分段。到了现在,文章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而且分段、分节、分章,这就较好地服务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同时也给读者理解掌握文章内容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了语言信息的传达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