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艺三者的关系联系紧密,技的是低级的能力,术是技的能力的提升,达到专业的地步,而艺则为对术的升华。
关键词:技;术;艺;关系
郑板桥《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对“正反合”这种发展过程的印证。
在这首诗中,首先,“四十年”是时间的积淀,技术经验的累积与探索,这个技术大多只是停留在追求形似、外在的模仿上,没有注入的“硬”的东西与灵魂,进行的是重复的没有创新性的劳动,不过也正是技术的精确性,能够达到形似的要求。
而达到艺术的境界时,则有人的情感倾注,并时常伴有一定的偶然性。画者张炳林有言:“我就自身作画习惯过,会刻意避免熟悉的手法、画面效果;不断创造的画面的可能性,这避免重复的技法,重复的画面。”这里所提的 “重复的技法”“重复的画面”便是技术。但如若没有技术的支撑,偶然的艺术性创作则易沦为空谈。张炳林又言“妙手:是经验和积累,需要勤奋、顿悟、才情等、能用心解读万物的能力。‘偶得’是绘画的情调,去变通,去不断寻找新的绘画语言过程,偶然间出现接近画面预期效果。”这也充分强调了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正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才能让张无忌在短的时间内,忘招而致胜,其实,这源于,人的潜意识对综合能力熟练的运用。是他对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踏踏实实地修习,才可能存在“无招胜有招”一说。
在郑板桥“画竹子”的这个过程中,画竹既是画家在的创作动机,也是受之指引下,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的过程。“夜间思”表示设计具体的艺术形象,思考究竟要画成什么样的。不过,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种语言传达与内心构思后呈现的“隔”,便是要不断在“挥写”与“思”之间进行平衡。表明了技术的不断修炼,是为了更好的传递内心的情感。在作品呈现上要借助语言,这“借助”就是语言的恰如其分的表现,是技术层面,但又要超越语言,便是作家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经过再度体验的情感,完整而准确地向读者表现出来。在“超越之时”便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达到“不隔”的境地。
在这之前需“冗繁削尽留清瘦”,一个艺术简化的过程,一个对艺术精髓的把握的过程。艺术是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忘记技术,无招胜有招,将已掌握的精髓,加以自由的心境达到的境地。如吴冠中老师所言“笔墨等于零”,并非不要笔墨,而是任何画法、任何形式,不能只停留在笔墨的表面,要让画者寻找一种绘画精神,精神在前,笔墨在后。
这也正反映了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人的情感融入多少的重要性。创作者的精神融入的完整度,很大程度上会造就艺术的影响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显然要比欧洲中世纪的画作,要更有影响力,更为人们所熟知,源于人性的解放,人的思想与灵动的灵魂的魅力。
同时,《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大侠提到的“剑招—剑术—剑意”,也正吻合了技术与艺术在经历的过程中大致过程就是“技—术—艺”。 开始的时候技的是低级的,术是技的能力的提升,艺则为对术的升华。最初是低级的抽象的画,在儿童画中,所有事物的形象是模糊的概括,如苹果都是画个圈,再画一笔斜的柄;随后,技慢慢提升就是开始具体化,呈现细节,有点工笔的性质,追求的是具体事物的形似度,并达到一定的专业度,称之为“术”;再到后来,画作又开始简化,留下精髓,这就有些带有写意性质,又归于抽象,但又不同前于前两者,就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就好比老者的“天真”不同于小孩的“天真”。艺术的抽象不等于技术初期的抽象,“画到生时”已将精髓内化,再下笔时达到创新与质变,内心理解力的融入,便是“熟时”。
参考文献
[1]杨光.黑格尔说的是“正反合”.咬文嚼字,2008(1).
[2]張瑜.浅议林风眠艺术精神与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J].艺术教育.2011(9).
[3]吴甘霖.“正、反、合”的思考方式[J].领导文萃,2008(3).
[4]刘晓光,胡智锋.“技术”与“艺术”的交响与变奏[J].中国科学报,2019(8).
[5]秦汉.论技术与艺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关键词:技;术;艺;关系
郑板桥《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对“正反合”这种发展过程的印证。
在这首诗中,首先,“四十年”是时间的积淀,技术经验的累积与探索,这个技术大多只是停留在追求形似、外在的模仿上,没有注入的“硬”的东西与灵魂,进行的是重复的没有创新性的劳动,不过也正是技术的精确性,能够达到形似的要求。
而达到艺术的境界时,则有人的情感倾注,并时常伴有一定的偶然性。画者张炳林有言:“我就自身作画习惯过,会刻意避免熟悉的手法、画面效果;不断创造的画面的可能性,这避免重复的技法,重复的画面。”这里所提的 “重复的技法”“重复的画面”便是技术。但如若没有技术的支撑,偶然的艺术性创作则易沦为空谈。张炳林又言“妙手:是经验和积累,需要勤奋、顿悟、才情等、能用心解读万物的能力。‘偶得’是绘画的情调,去变通,去不断寻找新的绘画语言过程,偶然间出现接近画面预期效果。”这也充分强调了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正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才能让张无忌在短的时间内,忘招而致胜,其实,这源于,人的潜意识对综合能力熟练的运用。是他对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踏踏实实地修习,才可能存在“无招胜有招”一说。
在郑板桥“画竹子”的这个过程中,画竹既是画家在的创作动机,也是受之指引下,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创作的过程。“夜间思”表示设计具体的艺术形象,思考究竟要画成什么样的。不过,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种语言传达与内心构思后呈现的“隔”,便是要不断在“挥写”与“思”之间进行平衡。表明了技术的不断修炼,是为了更好的传递内心的情感。在作品呈现上要借助语言,这“借助”就是语言的恰如其分的表现,是技术层面,但又要超越语言,便是作家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经过再度体验的情感,完整而准确地向读者表现出来。在“超越之时”便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达到“不隔”的境地。
在这之前需“冗繁削尽留清瘦”,一个艺术简化的过程,一个对艺术精髓的把握的过程。艺术是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忘记技术,无招胜有招,将已掌握的精髓,加以自由的心境达到的境地。如吴冠中老师所言“笔墨等于零”,并非不要笔墨,而是任何画法、任何形式,不能只停留在笔墨的表面,要让画者寻找一种绘画精神,精神在前,笔墨在后。
这也正反映了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人的情感融入多少的重要性。创作者的精神融入的完整度,很大程度上会造就艺术的影响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显然要比欧洲中世纪的画作,要更有影响力,更为人们所熟知,源于人性的解放,人的思想与灵动的灵魂的魅力。
同时,《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大侠提到的“剑招—剑术—剑意”,也正吻合了技术与艺术在经历的过程中大致过程就是“技—术—艺”。 开始的时候技的是低级的,术是技的能力的提升,艺则为对术的升华。最初是低级的抽象的画,在儿童画中,所有事物的形象是模糊的概括,如苹果都是画个圈,再画一笔斜的柄;随后,技慢慢提升就是开始具体化,呈现细节,有点工笔的性质,追求的是具体事物的形似度,并达到一定的专业度,称之为“术”;再到后来,画作又开始简化,留下精髓,这就有些带有写意性质,又归于抽象,但又不同前于前两者,就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就好比老者的“天真”不同于小孩的“天真”。艺术的抽象不等于技术初期的抽象,“画到生时”已将精髓内化,再下笔时达到创新与质变,内心理解力的融入,便是“熟时”。
参考文献
[1]杨光.黑格尔说的是“正反合”.咬文嚼字,2008(1).
[2]張瑜.浅议林风眠艺术精神与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J].艺术教育.2011(9).
[3]吴甘霖.“正、反、合”的思考方式[J].领导文萃,2008(3).
[4]刘晓光,胡智锋.“技术”与“艺术”的交响与变奏[J].中国科学报,2019(8).
[5]秦汉.论技术与艺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