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的发展要只争朝夕,但不要躁动!”这是一位资深电影人在“中国电影论坛”上讲的一句话,字字铿然,掷地有声。
从《盲山》到《苹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在不停地努力探索一条出路,在只争朝夕的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却躁动不已。
说《盲山》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也好,说它是一部反应中国农村原生态的纪录片也好,然而不论怎么说,它都与世界一流电影挂不上钩,在这条道路上,它显然不够成功。《苹果》讲述了一个更为荒唐且庸俗的故事。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甚至感觉到导演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但探索不一定会成功,现实是我们失败的惨不忍睹。
一流的导演才能导出一流的电影,一流的电影必然探讨一流的主题,一流的主题必须要有历史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并不是指是否存在的真实,而是指是否与历史发展的内涵意义相一致,是否符合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以及是否符合最本质的人性的真实。有些事情确实存在,但它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如:人性中总有善的一面,恶的一面,但如果影视作品只表现罪恶,是不能被人接受的。而《盲山》和《苹果》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
《盲山》是一部拍的很粗糙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拐卖妇女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在中国农村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个女孩被骗子拐卖到偏远的农村,然后竭尽全力逃走抑或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农村渡过自己的余生。然而导演所做的也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而已——闭塞的村庄,贫穷的生活,无知的人群,肮脏的语言,昏黄的灯光,缭绕的烟雾,狭隘的小农…… 可惜的是,这个故事讲的很失败。原生态并不仅仅意味这愚昧和落后,它同时可以在画面和音乐上做到细腻且唯美。当然,如果导演的侧重点在于真实地反应现实,或深刻地关照农村,那么不够唯美也无所谓了。但是这样的话就必须做到“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哪里,这个问题除了表现农村的落后和愚昧之外,还表现了什么样美好的人性,而不是单纯地把丑恶摆在观众面前。反映苦难、邪恶的电影很多,但是优秀的电影,都不是在仅仅刻画苦难和邪恶。正如人生一样,痛苦是难免的,但人们总是愿意抱着希望去生活。
《苹果》又是一个让人很反胃的故事。首先是情节:因为命运的巧合,来到北京求生的洗脚女刘苹果和蜘蛛人安坤这对小夫妻,遇到了老板林东和老板娘王梅,由于欲望引发的一场争端,将这四个原本毫无瓜葛的人牵扯到了一起。强暴——谈判——夺子,是故事的三个情节,四个主角围绕着“迷失北京”这个主题展开故事,片中每个演员都有着不俗的演技,但就是没办法成就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不能责怪故事本身,我本人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深刻挖掘的故事,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尽显其中。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都市,一个迷失自我的群体,一个粗俗不堪的故事而已。其次是色情镜头,这是国内电影一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涉足的一个领域。一方面是国家广电总局有严格的审片制度,另一方面,国内电影的发展环境(演员、观众、文化氛围、社会道德准则)也限制了导演的表现力度和空间。《苹果》显然是想在这个方面做一个突破,在开篇短短二十分钟内,就出现了几段情爱场面极为直白的影像,甚至罗列到近乎频繁。显然导演对这一场面的把握有点不知所措,抑或拿捏不准,也就更无从做到恰到好处了。而在国外,这样的镜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且可以运用的恰当且准确,从而提升了影片的水平和深度。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这样的电影,除了让国际同胞惊叹中国的落后和愚昧之外,我们还能带给世界什么?那些国际评论家或评委多半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观赏我们的电影,之后给个什么安慰或鼓励之类的奖。
中国人的人性中绝非只有恶,我们也绝不是只有通过表现我们国民人性中的丑恶才能显示我们的水平、我们的深度。其次,通俗的故事,不一定就必须得有庸俗的结果。如《超市夜未眠》也就是一个失恋到再恋爱的故事,但是由于导演的典型的英式冷幽默式的拍摄手法,以及一些性和裸体元素的恰当运用,同时又不失一定的哲学和美学意义,让影片一改单调乏味的意蕴,获得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成功。我们的导演实在是应该沉下心来,思考民族电影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切勿躁动![责编/布丁]
从《盲山》到《苹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在不停地努力探索一条出路,在只争朝夕的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却躁动不已。
说《盲山》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也好,说它是一部反应中国农村原生态的纪录片也好,然而不论怎么说,它都与世界一流电影挂不上钩,在这条道路上,它显然不够成功。《苹果》讲述了一个更为荒唐且庸俗的故事。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甚至感觉到导演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但探索不一定会成功,现实是我们失败的惨不忍睹。
一流的导演才能导出一流的电影,一流的电影必然探讨一流的主题,一流的主题必须要有历史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并不是指是否存在的真实,而是指是否与历史发展的内涵意义相一致,是否符合生活本质意义的真实,以及是否符合最本质的人性的真实。有些事情确实存在,但它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如:人性中总有善的一面,恶的一面,但如果影视作品只表现罪恶,是不能被人接受的。而《盲山》和《苹果》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
《盲山》是一部拍的很粗糙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拐卖妇女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在中国农村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个女孩被骗子拐卖到偏远的农村,然后竭尽全力逃走抑或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农村渡过自己的余生。然而导演所做的也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而已——闭塞的村庄,贫穷的生活,无知的人群,肮脏的语言,昏黄的灯光,缭绕的烟雾,狭隘的小农…… 可惜的是,这个故事讲的很失败。原生态并不仅仅意味这愚昧和落后,它同时可以在画面和音乐上做到细腻且唯美。当然,如果导演的侧重点在于真实地反应现实,或深刻地关照农村,那么不够唯美也无所谓了。但是这样的话就必须做到“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哪里,这个问题除了表现农村的落后和愚昧之外,还表现了什么样美好的人性,而不是单纯地把丑恶摆在观众面前。反映苦难、邪恶的电影很多,但是优秀的电影,都不是在仅仅刻画苦难和邪恶。正如人生一样,痛苦是难免的,但人们总是愿意抱着希望去生活。
《苹果》又是一个让人很反胃的故事。首先是情节:因为命运的巧合,来到北京求生的洗脚女刘苹果和蜘蛛人安坤这对小夫妻,遇到了老板林东和老板娘王梅,由于欲望引发的一场争端,将这四个原本毫无瓜葛的人牵扯到了一起。强暴——谈判——夺子,是故事的三个情节,四个主角围绕着“迷失北京”这个主题展开故事,片中每个演员都有着不俗的演技,但就是没办法成就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不能责怪故事本身,我本人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深刻挖掘的故事,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尽显其中。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都市,一个迷失自我的群体,一个粗俗不堪的故事而已。其次是色情镜头,这是国内电影一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涉足的一个领域。一方面是国家广电总局有严格的审片制度,另一方面,国内电影的发展环境(演员、观众、文化氛围、社会道德准则)也限制了导演的表现力度和空间。《苹果》显然是想在这个方面做一个突破,在开篇短短二十分钟内,就出现了几段情爱场面极为直白的影像,甚至罗列到近乎频繁。显然导演对这一场面的把握有点不知所措,抑或拿捏不准,也就更无从做到恰到好处了。而在国外,这样的镜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且可以运用的恰当且准确,从而提升了影片的水平和深度。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这样的电影,除了让国际同胞惊叹中国的落后和愚昧之外,我们还能带给世界什么?那些国际评论家或评委多半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观赏我们的电影,之后给个什么安慰或鼓励之类的奖。
中国人的人性中绝非只有恶,我们也绝不是只有通过表现我们国民人性中的丑恶才能显示我们的水平、我们的深度。其次,通俗的故事,不一定就必须得有庸俗的结果。如《超市夜未眠》也就是一个失恋到再恋爱的故事,但是由于导演的典型的英式冷幽默式的拍摄手法,以及一些性和裸体元素的恰当运用,同时又不失一定的哲学和美学意义,让影片一改单调乏味的意蕴,获得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成功。我们的导演实在是应该沉下心来,思考民族电影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切勿躁动![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