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达型”课堂的构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为了正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讲到底”或者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模式,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表达型”语文阅读课堂中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进而,也能确保语文阅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表达型 语文阅读 切入点 欲望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86-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有效的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教师鉴赏,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都缺少阅读理解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表达型”的语文阅读课堂,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中综合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表达型”的语文阅读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分析教学目标,寻找表达的切入点
分析教学目标的作用是寻找表达的切入点,分析这种文本的阅读是否属于表达型阅读文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们要想有效的开展表达型的语文阅读课堂首先就要对文本进行分析,思考,明确文本中存在哪些表达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表达需要,是否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这样的分析才能选择出适合应用“表达型”阅读课堂的文本,才能确保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以教学《背影》为例,在预设和分析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要找准“表达”的切入点,分析这篇文章中有哪些“表达”的地方,这样才能确保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实现。首先,“背影”既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这篇文章的题眼,全文围绕着“背影”进行描写;其次,作者借助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再次,文本中表达了父子间的亲情。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能组织学生进行表达活动的切入点。所以,在明确这些之后,教师要搭建表达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和思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深入研究文本,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深入研究文本是为了搭建有效的表达平台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目的就是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后有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片断1:
师:请大家找到文本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说一说以“背影”为题的作用?
生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这是文章开头的点题,但为什么作者说“背影”是最不能忘记的呢?
生1:显现出了“背影”的特殊。
师:你是从“背影”在文章中的地位考虑的,抓住了主题。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背影”?
生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这次“背影”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2:这次的背影描写是为了讲故事推向高潮,展示出“背影”的意义。
师:那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哪里呢?他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组织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文本内容后,自己对每次的背影进行分析,自己说一说每次背影出现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锻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文本研究揣摩,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清楚,文本的揣摩不仅包括文本中心思想的体会和理解,还包括表达形式的揣摩和语言文字的揣摩等等,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综合应用中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片段2:
师:这篇文章从“背影”这一细节描写了父爱,描写了父子之间的那份深沉的爱。而且,这篇文章还是借助白描进行的描写,我们来试试从某个细节入手来尝试白描的写法。
生1: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很暖,但却被厚厚的茧子覆盖。
师:有描写,也有感情。
生2:父亲的白发
年轻的父亲已有了白发,听说是那年我生病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年轻小伙变苍老的十几岁。
师:情真,诠释了父爱的无言。
生3: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很大,很暖,握着很踏实。
师:这是一种依靠。
……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背影入手重新找到与父爱有关的切入点,而且,在学生描述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对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说可以看出,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提高升学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做好表达型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工作,要通过组织多种表达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 第6月
[2]罗昌林.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建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4期
【关键词】表达型 语文阅读 切入点 欲望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86-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有效的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教师鉴赏,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都缺少阅读理解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表达型”的语文阅读课堂,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中综合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表达型”的语文阅读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分析教学目标,寻找表达的切入点
分析教学目标的作用是寻找表达的切入点,分析这种文本的阅读是否属于表达型阅读文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们要想有效的开展表达型的语文阅读课堂首先就要对文本进行分析,思考,明确文本中存在哪些表达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表达需要,是否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这样的分析才能选择出适合应用“表达型”阅读课堂的文本,才能确保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以教学《背影》为例,在预设和分析教学目标时,我们首先要找准“表达”的切入点,分析这篇文章中有哪些“表达”的地方,这样才能确保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实现。首先,“背影”既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是这篇文章的题眼,全文围绕着“背影”进行描写;其次,作者借助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再次,文本中表达了父子间的亲情。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能组织学生进行表达活动的切入点。所以,在明确这些之后,教师要搭建表达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交流和思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深入研究文本,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深入研究文本是为了搭建有效的表达平台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目的就是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后有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片断1:
师:请大家找到文本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说一说以“背影”为题的作用?
生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这是文章开头的点题,但为什么作者说“背影”是最不能忘记的呢?
生1:显现出了“背影”的特殊。
师:你是从“背影”在文章中的地位考虑的,抓住了主题。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背影”?
生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这次“背影”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2:这次的背影描写是为了讲故事推向高潮,展示出“背影”的意义。
师:那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哪里呢?他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组织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文本内容后,自己对每次的背影进行分析,自己说一说每次背影出现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锻炼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文本研究揣摩,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非常清楚,文本的揣摩不仅包括文本中心思想的体会和理解,还包括表达形式的揣摩和语言文字的揣摩等等,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综合应用中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片段2:
师:这篇文章从“背影”这一细节描写了父爱,描写了父子之间的那份深沉的爱。而且,这篇文章还是借助白描进行的描写,我们来试试从某个细节入手来尝试白描的写法。
生1: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很暖,但却被厚厚的茧子覆盖。
师:有描写,也有感情。
生2:父亲的白发
年轻的父亲已有了白发,听说是那年我生病时,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年轻小伙变苍老的十几岁。
师:情真,诠释了父爱的无言。
生3: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很大,很暖,握着很踏实。
师:这是一种依靠。
……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背影入手重新找到与父爱有关的切入点,而且,在学生描述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对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说可以看出,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提高升学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做好表达型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工作,要通过组织多种表达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 第6月
[2]罗昌林.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建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