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阶段,内外交困,时局动荡不安,大量外国资本不断涌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并由此诞生了新型的广告形式--月份牌。上海月份牌设计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下走出了一条自身独特的嬗变之路。本文研究月份牌在上海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变迁,发现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 月份牌 平面设计
月份牌的发展历程与近代上海特殊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上海开埠,西方社会携带着资本、观念等通过上海流入中国,也带来了一些新兴的平面设计形式。这一时期西方企业以及国内的民族企业纷纷与中国画家合作,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月份牌招贴画。随着科技的发展,月份牌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近代上海的地域文化背景
经济发展迅速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终端,长江入海口,是中国南北口岸中间点、南北海船的交汇点以及南北海运的转运点,背后有广袤的长江、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城市兴起的轨迹是以港兴商,以商兴市,开埠以前奠基,开埠以后崛起。地理位置是基础、开放是前提,开埠通商是其迅速发展的契机。上海开埠后,许多外来商品进入上海市场,接着又由上海推向周边,以至全国市场,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另外租界的存在减少了战火对城市的损毁,并让上海享有较为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在经济、文化、人口等各方面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都处于不断加速发展的状态。
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
自上海开埠以后,一直是国外新思潮、新风气进入的窗口。十九世纪中叶,英美法租界的设立对上海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租界是外国人的聚集地,设计风格通过租界中西方人的建筑家居、穿着交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展现与传播。随着对西方文明和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以及不断接触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设计风格,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中国人民对自身设计的改良思想,于是上海的生活方式和藝术风格逐渐带有西方的味道,中西交融的上海设计风格开始形成。
开放包容的性格个性
上海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受当时地理环境的制约,古代上海人口不多,发展迟缓。1840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给上海市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从1816-1949,上海市人口由368万猛增到806万,百余年间增长了2.2倍......近代上海市区人口数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是机械变动即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人口迁移的背景使得近代上海人没有根深蒂固遵守本分的固执,而是对于新兴思想有一种亲和力,乐于接受西方开放、现代的观念和习惯。另外从上海的文化发展上来看,从吴越文化至江南文化再至海派文化,一贯有一种灵活开放的风格与内涵。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上海被迫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商户云集,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建厂开店,并寻找各种方式以倾销商品。这时,封闭多年的中国人民也渴望接触外来的新鲜事物。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加深,许多西方的理论、书籍传入中国,西方人开始与中国人合作办学、建厂、经商等,反映出中国社会商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些与外界的交流活动尽管是出于西方列强企图赚取中国人的利益而开始的,但不可否认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升了低迷的经济活力,给闭塞的中国打开了新的大门。
月份牌的诞生与发展
1843年,上海被逼迫成为通商口岸后,西方资本家为了赚取中国的利润,选择将欧洲油画中的风景和古典人物印制成图片广告,送予经销商和客户。直至二十世纪初,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和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情景,套用了我国传统木板年画形式。用工笔国画参照木板年画的表现方法,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例如仕女形象、中国传统山水、历史故事等,图片上附印商品文字说明等,加上广告内容印刷出来后作为广告赠品,广受欢迎。这种新式的年历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审美功能更加突出,它采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版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丰满逼真的彩图比过去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月份牌在年终岁尾的时候随出售商品免费赠送顾客,它既能宣传商品,又能装饰家庭,还具有年历历表的使用价值,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双重需求,因此中国民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主动追捧这种新式年历。也因为这种商品宣传画可以查阅日期节庆,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月份牌”。后来虽然这种月份牌商品画面上已经不见月历的踪影,人们却仍然称之为“月份牌”。月份牌的画面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如山水、传说和戏剧,后来发展至以时装美女、都市场景和西洋商品为主要表现对象。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绘画传统的工笔淡彩或重彩来表现,大多数的月份牌画家都以自己原先所擅长的方式来绘制月份牌,如原先画中国画的画家用勾线加色彩来画月份牌,原先画水彩画的画家用水彩画名胜古迹风景月份牌。直到1914年,郑曼陀先生在绘制画稿时,选择了碳精粉揉擦阴影,再进行上色,在半透明的水彩色盖罩下,形成细腻棉柔的肌肤纹理和感官效果。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画界新时代的到来。此后,画家们竞相模仿,当时月份牌画的主要形式变成了擦笔水彩画。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月份牌博采中西美术之长,题材更加多样,绘画艺术和发行量都发展至鼎盛期。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时局战乱、动荡不安,月份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璀璨辉煌之后逐渐萧条、没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工商业逐步由私有化向公有化改制,商业市场不需要竞争,逐步改为国家计划安排,月份牌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加之受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众审美也在发生转变,月份牌作为年画、月历、广告的价值要素被分解为新年画和挂历而走入人们的生活。而后随着媒体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广告形式的变迁和扩展浪潮中月份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没有回归人们的视线。
参考文献:
熊月之 主编.《上海通史(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周源和,吴申元.上海历史人口研究[J].复旦学报,1985,(4)
刘育文,朱石基.老月份牌[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7:2-25.
素素.浮世绘影:老月份牌中的上海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3-37.
关键词:地域文化 月份牌 平面设计
月份牌的发展历程与近代上海特殊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上海开埠,西方社会携带着资本、观念等通过上海流入中国,也带来了一些新兴的平面设计形式。这一时期西方企业以及国内的民族企业纷纷与中国画家合作,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月份牌招贴画。随着科技的发展,月份牌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近代上海的地域文化背景
经济发展迅速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终端,长江入海口,是中国南北口岸中间点、南北海船的交汇点以及南北海运的转运点,背后有广袤的长江、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城市兴起的轨迹是以港兴商,以商兴市,开埠以前奠基,开埠以后崛起。地理位置是基础、开放是前提,开埠通商是其迅速发展的契机。上海开埠后,许多外来商品进入上海市场,接着又由上海推向周边,以至全国市场,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另外租界的存在减少了战火对城市的损毁,并让上海享有较为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在经济、文化、人口等各方面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都处于不断加速发展的状态。
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
自上海开埠以后,一直是国外新思潮、新风气进入的窗口。十九世纪中叶,英美法租界的设立对上海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租界是外国人的聚集地,设计风格通过租界中西方人的建筑家居、穿着交通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展现与传播。随着对西方文明和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以及不断接触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设计风格,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中国人民对自身设计的改良思想,于是上海的生活方式和藝术风格逐渐带有西方的味道,中西交融的上海设计风格开始形成。
开放包容的性格个性
上海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受当时地理环境的制约,古代上海人口不多,发展迟缓。1840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给上海市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从1816-1949,上海市人口由368万猛增到806万,百余年间增长了2.2倍......近代上海市区人口数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是机械变动即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人口迁移的背景使得近代上海人没有根深蒂固遵守本分的固执,而是对于新兴思想有一种亲和力,乐于接受西方开放、现代的观念和习惯。另外从上海的文化发展上来看,从吴越文化至江南文化再至海派文化,一贯有一种灵活开放的风格与内涵。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上海被迫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商户云集,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建厂开店,并寻找各种方式以倾销商品。这时,封闭多年的中国人民也渴望接触外来的新鲜事物。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加深,许多西方的理论、书籍传入中国,西方人开始与中国人合作办学、建厂、经商等,反映出中国社会商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些与外界的交流活动尽管是出于西方列强企图赚取中国人的利益而开始的,但不可否认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升了低迷的经济活力,给闭塞的中国打开了新的大门。
月份牌的诞生与发展
1843年,上海被逼迫成为通商口岸后,西方资本家为了赚取中国的利润,选择将欧洲油画中的风景和古典人物印制成图片广告,送予经销商和客户。直至二十世纪初,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和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情景,套用了我国传统木板年画形式。用工笔国画参照木板年画的表现方法,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例如仕女形象、中国传统山水、历史故事等,图片上附印商品文字说明等,加上广告内容印刷出来后作为广告赠品,广受欢迎。这种新式的年历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审美功能更加突出,它采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版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丰满逼真的彩图比过去单线平涂的版画更为生动,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月份牌在年终岁尾的时候随出售商品免费赠送顾客,它既能宣传商品,又能装饰家庭,还具有年历历表的使用价值,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结合的双重需求,因此中国民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主动追捧这种新式年历。也因为这种商品宣传画可以查阅日期节庆,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月份牌”。后来虽然这种月份牌商品画面上已经不见月历的踪影,人们却仍然称之为“月份牌”。月份牌的画面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如山水、传说和戏剧,后来发展至以时装美女、都市场景和西洋商品为主要表现对象。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绘画传统的工笔淡彩或重彩来表现,大多数的月份牌画家都以自己原先所擅长的方式来绘制月份牌,如原先画中国画的画家用勾线加色彩来画月份牌,原先画水彩画的画家用水彩画名胜古迹风景月份牌。直到1914年,郑曼陀先生在绘制画稿时,选择了碳精粉揉擦阴影,再进行上色,在半透明的水彩色盖罩下,形成细腻棉柔的肌肤纹理和感官效果。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画界新时代的到来。此后,画家们竞相模仿,当时月份牌画的主要形式变成了擦笔水彩画。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月份牌博采中西美术之长,题材更加多样,绘画艺术和发行量都发展至鼎盛期。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时局战乱、动荡不安,月份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璀璨辉煌之后逐渐萧条、没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工商业逐步由私有化向公有化改制,商业市场不需要竞争,逐步改为国家计划安排,月份牌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加之受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众审美也在发生转变,月份牌作为年画、月历、广告的价值要素被分解为新年画和挂历而走入人们的生活。而后随着媒体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广告形式的变迁和扩展浪潮中月份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没有回归人们的视线。
参考文献:
熊月之 主编.《上海通史(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周源和,吴申元.上海历史人口研究[J].复旦学报,1985,(4)
刘育文,朱石基.老月份牌[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7:2-25.
素素.浮世绘影:老月份牌中的上海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