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学校和社会层面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更高。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爆发力,平衡性以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程度,就需要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本文阐述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并对其有效开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342
引言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明显的下滑,例如近视,肥胖,营养过剩,少白头,甚至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都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这种情况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工作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此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确保学生能够在校期间通过充分的体育训练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是为了能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设置的一大改革措施。为了能够真正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就需要全国学校都能够坚持强化大课间活动,真正把大课间体育运动的作用发挥出来。可以说,近年来随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百所学校的不断实践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丰富,运动负荷更加适宜学生的身体要求。而锻炼模式也能够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趣味的开展,对于切实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开朗的性格以及提高学生的组织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爱国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的学校在专业体育和体育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挖掘学生体育运动的天赋,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遴选更多优质运动员,奠定发展基础。
二、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类别
首先,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其运动时间更长,能够为更多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方式提供可行性。而正是由于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类别,才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从而实现不同的运动目的和建设目的。例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慢跑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长时间多频次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体重超标营养过剩的学生控制体重,球类运动,各类集体运动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强化学生的抗压能力,力量練习拉伸练习对于学生身体素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提高有着较为明显的帮助,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还可以尝试多种球类运动和传统运动的结合。可以说,每个学生由于自身运动基础,运动能力,运动天,存在的差异,所需要进行调整和练习的方向不同,另外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也适用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为了提高其时效性,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引入相关专业项目,普及各种运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
(二)增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次数
其次,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之所以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反对态度,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选择在课后阶段让孩子进行各种文化课的补习,甚至在放学之后和周末阶段孩子的学习压力要比日常上课阶段更重。这种情况是促使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严重的罪魁祸首,而为了能够有效转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丰富相应的活动类别之外还需要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次数,频率以及强度。上文提到教育部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足够的运动强度,就会导致其身体素质下滑,意志品质薄弱,甚至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选择放弃甚至哭闹的情况。
因此在调整运动强度调整运动次数的时候,要根据不同项目类别所能够达到的目标进行合理配置,例如低强度运动,对于体能的消耗较低,高强度运动则能够有效燃烧学生的身体脂肪,对于避免过度肥胖以及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而在运动频率上,每周3~4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运动负荷都是能够接受的,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消化系统有着积极作用。
(三)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控和变化
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还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不仅要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定时观测,还需要对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运动表现进行汇总。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观察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也需要匹配相应的体育训练强度以及日常营养的摄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正是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如果由于运动量增大,导致营养摄入不够,从而形成发育缓慢或身体缺少各项微量元素的情况,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指数。不仅无法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体育活动的其他配套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及时汇总,对于身体发育速度较快的学生给出相应营养摄入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学生日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和各类微量元素的摄取,必须要能够满足学生日常身体发育的实际需求,同时学校还应该配合大课间体育活动,日常的食堂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大油大盐多糖等重口味的菜系,一切以学生身体发育的需求为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来发掘每个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当中的天赋和能力,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开展方式能够让大课间活动形成更好的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在运动过程中的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最后,为了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和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丰富体育类别是发挥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资源,漫画、影视作品、体育频道接触到很多的运动类别,都会有自己较为喜好的运动方式。而参与到这种体育项目中来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运动体系,树立良好的运动榜样让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更加清晰的目标感。另外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掌握和理解,还需要学校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自我展示平台。例如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赛,通过这种活动方式和比赛模式能够让小学生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体育运动的性质,明确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需要自身进行怎样的调整。同时,竞技性的体育运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在面对不同的压力和困难时,超常发挥自身运动状态。当学生能够真正认知体育运动的魅力时,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让大课间体育运动实效性得到有效发挥。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运动的方式和内容上,同时也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活动组织来优化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的缺陷,让学生能够通过运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爱国情怀,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郑艺力. 如何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9):157-158.
[2]谷进朝,李鹏. 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背景下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冷思考[J]. 体育师友,2017,40(03):37-39.
[3]陈作锋.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研究[J]. 体育师友,2012,35(01):54-55.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342
引言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明显的下滑,例如近视,肥胖,营养过剩,少白头,甚至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都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这种情况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工作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此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确保学生能够在校期间通过充分的体育训练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是为了能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设置的一大改革措施。为了能够真正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就需要全国学校都能够坚持强化大课间活动,真正把大课间体育运动的作用发挥出来。可以说,近年来随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上百所学校的不断实践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加丰富,运动负荷更加适宜学生的身体要求。而锻炼模式也能够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趣味的开展,对于切实提高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开朗的性格以及提高学生的组织意识,团队意识,集体意识,爱国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的学校在专业体育和体育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挖掘学生体育运动的天赋,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遴选更多优质运动员,奠定发展基础。
二、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类别
首先,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其运动时间更长,能够为更多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方式提供可行性。而正是由于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类别,才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从而实现不同的运动目的和建设目的。例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慢跑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长时间多频次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体重超标营养过剩的学生控制体重,球类运动,各类集体运动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强化学生的抗压能力,力量練习拉伸练习对于学生身体素质,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提高有着较为明显的帮助,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反应能力,还可以尝试多种球类运动和传统运动的结合。可以说,每个学生由于自身运动基础,运动能力,运动天,存在的差异,所需要进行调整和练习的方向不同,另外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也适用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为了提高其时效性,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引入相关专业项目,普及各种运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
(二)增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次数
其次,很多学校教师和家长之所以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反对态度,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选择在课后阶段让孩子进行各种文化课的补习,甚至在放学之后和周末阶段孩子的学习压力要比日常上课阶段更重。这种情况是促使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严重的罪魁祸首,而为了能够有效转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丰富相应的活动类别之外还需要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次数,频率以及强度。上文提到教育部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足够的运动强度,就会导致其身体素质下滑,意志品质薄弱,甚至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选择放弃甚至哭闹的情况。
因此在调整运动强度调整运动次数的时候,要根据不同项目类别所能够达到的目标进行合理配置,例如低强度运动,对于体能的消耗较低,高强度运动则能够有效燃烧学生的身体脂肪,对于避免过度肥胖以及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极为明显的效果。而在运动频率上,每周3~4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运动负荷都是能够接受的,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消化系统有着积极作用。
(三)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控和变化
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还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不仅要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定时观测,还需要对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运动表现进行汇总。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观察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也需要匹配相应的体育训练强度以及日常营养的摄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正是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如果由于运动量增大,导致营养摄入不够,从而形成发育缓慢或身体缺少各项微量元素的情况,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指数。不仅无法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体育活动的其他配套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及时汇总,对于身体发育速度较快的学生给出相应营养摄入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学生日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和各类微量元素的摄取,必须要能够满足学生日常身体发育的实际需求,同时学校还应该配合大课间体育活动,日常的食堂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大油大盐多糖等重口味的菜系,一切以学生身体发育的需求为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来发掘每个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当中的天赋和能力,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开展方式能够让大课间活动形成更好的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在运动过程中的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最后,为了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和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丰富体育类别是发挥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资源,漫画、影视作品、体育频道接触到很多的运动类别,都会有自己较为喜好的运动方式。而参与到这种体育项目中来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运动体系,树立良好的运动榜样让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更加清晰的目标感。另外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掌握和理解,还需要学校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自我展示平台。例如运动会,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赛,通过这种活动方式和比赛模式能够让小学生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体育运动的性质,明确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需要自身进行怎样的调整。同时,竞技性的体育运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在面对不同的压力和困难时,超常发挥自身运动状态。当学生能够真正认知体育运动的魅力时,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让大课间体育运动实效性得到有效发挥。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运动的方式和内容上,同时也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活动组织来优化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的缺陷,让学生能够通过运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爱国情怀,营造积极的集体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郑艺力. 如何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9):157-158.
[2]谷进朝,李鹏. 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背景下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冷思考[J]. 体育师友,2017,40(03):37-39.
[3]陈作锋.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研究[J]. 体育师友,2012,35(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