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亲情之爱,友情之爱,还有家国情怀的深情大爱。很幸运,一年多来,我经历的一切都与这些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想起来,总是令我感动不已……
克服困难参与驻村帮扶
我出生在大凉山,成长在大凉山,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善良与质朴深有体会,也深知他们生活的艰辛,这让我对少数民族地区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2015年11月,得知省文化厅要选派干部到阿坝州茂县驻村帮扶后,内心深处对大山的依恋、对淳朴乡情的渴望,让我产生了参加下派帮扶的念头。
然而,作为一名军嫂和刚上小学孩子的母亲,现实的困难让我又犹豫起来。令人欣慰的是,全家人都支持我的想法,母亲从西昌来到成都帮我照顾小孩,为我解除后顾之忧;丈夫也为我精心选购了御寒衣物。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轻装上阵的我再次向单位提出了下派帮扶的强烈要求。就这样,怀着回報大山和为村民做点实事的质朴愿望,我来到了茂县松坪沟乡岩窝村,开始了自己的驻村生活。
尽心尽力交出满意答卷
岩窝村是一个美丽的羌族村寨,它位于叠溪松坪沟风景区内,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还没顾得上欣赏秀丽景色,强烈的高原反应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2015年12月29日,由于白天走访过于劳累,我晚上严重缺氧,头痛得很厉害,村干部们连忙将我送到县里救治,幸好路途中的诊所里还有氧气瓶,这才让我缓过劲儿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咬紧牙关也要坚持。”我一个劲给自己打气,过了两周终于逐渐适应了当地海拔,赶走了高原反应这只“拦路虎”。
如果说高原反应只是岩窝村给我的“开胃酒”,那么滑坡泥石流那就算得上是这里的“家常菜”了。由于松坪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滑坡泥石流堵塞交通那是家常便饭。在走访村民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经常和村干部门一起冒着飞石滚落的危险,徒步翻过陡坡,进沟入村挨户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走访我逐渐了解了村情民意,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记满了一个笔记本。在这当中我也慢慢地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盼,成为了他们的知心人。
在全村100多户村民中,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冬娃子。冬娃子眼睛残疾,妻子患有慢性肺结核,女儿又患尿毒症,全家的沉重负担仅靠冬娃子打零工来维持。看到他家家徒四壁,我的心针扎般地痛,暗暗下定决心:因病致贫的冬娃子一家需要更多的关怀,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
随后,我将两个月来在大山里走访的真实感受和村民们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照片整理成册,向四川交响乐团汇报情况。经过多方协调后,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四川交响乐团拉开了“文化精准扶贫”公益演出系列活动的序幕。一时间,在远隔重山的成都,一场场汇聚爱心的文艺演出陆续上演,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山深处的真实状况,团领导和不少热心群众向岩窝村的村民们送来了问候,最终我将筹集的1万元资金送到了冬娃子手中。
同时,我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贫困户拟定帮扶方案,在文化厅和交响乐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最终落实项目资金47716元。我现在还记得,贫困户们在启动养殖、种植项目那天的幸福表情,父老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不断探索打造民俗旅游名片
在上交了第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后,一个个建村兴村的项目接连展开:打造“文化旅游示范户”,让更多的人愿意通过岩窝村走进大山;依托传统“转山会”,对羌族歌舞进行采风,让大山外的游客有更好的文化体验……
随着对岩窝村文化底蕴的深入了解,我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扶贫工作与文化工作更加深入地结合起来。在文化厅和交响乐团的大力支持下,选拔了43名村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排演。2016年11月18日,我带领村民来到成都,在省川剧院剧场成功举办了“山魂”羌族原生态多声部的专场演出,民族文化瑰宝走出了大山,首次登上了专业的舞台,进而成为岩窝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的岩窝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我坚信,在我省“治蜀兴川”的宏伟蓝图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的胜利指日可待,岩窝村的明天将更加绚丽多彩。
作为岩窝村的一员,我代表全村434名羌族父老乡亲,诚挚邀请大家到我们美丽的岩窝村来做客。质朴的羌寨人,欢快的羌族歌舞,醇美的咂杆酒,还有非遗盛典“转山会”,在青山绿水间等着您的到来!(供稿: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责编:陈晖)
克服困难参与驻村帮扶
我出生在大凉山,成长在大凉山,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善良与质朴深有体会,也深知他们生活的艰辛,这让我对少数民族地区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2015年11月,得知省文化厅要选派干部到阿坝州茂县驻村帮扶后,内心深处对大山的依恋、对淳朴乡情的渴望,让我产生了参加下派帮扶的念头。
然而,作为一名军嫂和刚上小学孩子的母亲,现实的困难让我又犹豫起来。令人欣慰的是,全家人都支持我的想法,母亲从西昌来到成都帮我照顾小孩,为我解除后顾之忧;丈夫也为我精心选购了御寒衣物。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轻装上阵的我再次向单位提出了下派帮扶的强烈要求。就这样,怀着回報大山和为村民做点实事的质朴愿望,我来到了茂县松坪沟乡岩窝村,开始了自己的驻村生活。
尽心尽力交出满意答卷
岩窝村是一个美丽的羌族村寨,它位于叠溪松坪沟风景区内,平均海拔2800米以上。还没顾得上欣赏秀丽景色,强烈的高原反应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2015年12月29日,由于白天走访过于劳累,我晚上严重缺氧,头痛得很厉害,村干部们连忙将我送到县里救治,幸好路途中的诊所里还有氧气瓶,这才让我缓过劲儿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咬紧牙关也要坚持。”我一个劲给自己打气,过了两周终于逐渐适应了当地海拔,赶走了高原反应这只“拦路虎”。
如果说高原反应只是岩窝村给我的“开胃酒”,那么滑坡泥石流那就算得上是这里的“家常菜”了。由于松坪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滑坡泥石流堵塞交通那是家常便饭。在走访村民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我经常和村干部门一起冒着飞石滚落的危险,徒步翻过陡坡,进沟入村挨户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走访我逐渐了解了村情民意,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记满了一个笔记本。在这当中我也慢慢地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盼,成为了他们的知心人。
在全村100多户村民中,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冬娃子。冬娃子眼睛残疾,妻子患有慢性肺结核,女儿又患尿毒症,全家的沉重负担仅靠冬娃子打零工来维持。看到他家家徒四壁,我的心针扎般地痛,暗暗下定决心:因病致贫的冬娃子一家需要更多的关怀,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
随后,我将两个月来在大山里走访的真实感受和村民们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照片整理成册,向四川交响乐团汇报情况。经过多方协调后,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四川交响乐团拉开了“文化精准扶贫”公益演出系列活动的序幕。一时间,在远隔重山的成都,一场场汇聚爱心的文艺演出陆续上演,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山深处的真实状况,团领导和不少热心群众向岩窝村的村民们送来了问候,最终我将筹集的1万元资金送到了冬娃子手中。
同时,我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贫困户拟定帮扶方案,在文化厅和交响乐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最终落实项目资金47716元。我现在还记得,贫困户们在启动养殖、种植项目那天的幸福表情,父老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不断探索打造民俗旅游名片
在上交了第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后,一个个建村兴村的项目接连展开:打造“文化旅游示范户”,让更多的人愿意通过岩窝村走进大山;依托传统“转山会”,对羌族歌舞进行采风,让大山外的游客有更好的文化体验……
随着对岩窝村文化底蕴的深入了解,我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扶贫工作与文化工作更加深入地结合起来。在文化厅和交响乐团的大力支持下,选拔了43名村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排演。2016年11月18日,我带领村民来到成都,在省川剧院剧场成功举办了“山魂”羌族原生态多声部的专场演出,民族文化瑰宝走出了大山,首次登上了专业的舞台,进而成为岩窝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的岩窝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我坚信,在我省“治蜀兴川”的宏伟蓝图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的胜利指日可待,岩窝村的明天将更加绚丽多彩。
作为岩窝村的一员,我代表全村434名羌族父老乡亲,诚挚邀请大家到我们美丽的岩窝村来做客。质朴的羌寨人,欢快的羌族歌舞,醇美的咂杆酒,还有非遗盛典“转山会”,在青山绿水间等着您的到来!(供稿: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