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好作文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词汇的积累甚至写作技巧的积累。而积累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悟性。那么,“悟”从何来?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悟性呢?
一、从生活中“悟”,培养信息意识
学生若要写出有灵性、有个性的作文,对生活的感受必须是敏锐的、热情的。只有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斑斓多彩、生命的摇曳多姿。如何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感官捕捉现实生活信息的能力。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眼观其形色、耳辨其声音、鼻嗅其香臭、舌舔其百味、肤触其温热、体察其形状的良好习惯,充分地感知事物和捕捉信息。笔者就曾组织七年级新生开展过这样的感官捕捉信息的即时实践活动。那是初夏时节的晚自习,我布置学生即兴作文《自习中,校园静悄悄》,先让他们到校园进行实地体验捕捉信息。15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兴奋地交流着他们的收获:静悄悄的教学楼里,一扇扇泛着柔和灯光的窗口,深蓝的天空和挂在树梢上的月亮、星星,微微颤动的龙眼树的叶子,甚至过道里绕着路灯不停盘旋的蛾子;校园墙外响成一片的蛙声,草间小虫在低吟浅唱;草叶尖儿上凉丝丝的露水,轻拂脸颊的微风;弥漫半个校园的玉兰花香……很快,同学们就完成了观察细致、内容充实的片段写作练习。可见占有丰富的信息材料,是写作得心应手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的习惯,“悟”出生活真谛。作文的悟性仅停留在感觉体验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物里都包含着未被发现、未被认识的东西。要发掘这些东西,就必须思考,从中悟出别人还未悟及的东西。只有多思善思,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练就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才能敏锐地发现客观世界中与众不同的那一点。例如,极其平常的丝瓜爬蔓,我们看到它细且柔,无论触及什么都可以攀爬。可一名学生却以独到的眼光发现它决不放弃、顽强坚韧、积极向上的特点,并据此写了一篇颇具新意的礼赞坚韧生命的习作。可见,要思考才会有“心得”,才会有“悟”性。
二、从书本上“悟”,寻找作文的灵感
阅读可以充实头脑,弥补生活空白;体验可以丰富经历,获取最感性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作文的灵感。指导学生读书时,可留心文章的相关链接,包括该文作者的创作谈、编者的编后记、指导老师的点评等等。留心此类文章,可以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编者的感受,指导教师的推荐理由,从而参悟写作中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巧,不断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多读书、会读书,积淀就会不断丰厚,触及生活的敏感度就会不断提高,领悟生活的本领也会不断增强。比如,江南学子可以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感知北方冬天的严寒壮丽;塞北学生可以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感到受水乡的柔媚清新;大山深处的学生可以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中领略草原的辽阔无边。总之,只要用心领悟,书本就可以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迪。
三、从写作中“悟”,掌握作文技巧
关于作文技巧,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指导:
一是选材。学生平时储备材料时自是多多益善,可在作文中却不然,必须对其进行一番精心地对比、筛选,最后决定取舍。任何选材剪材,都须为“立意”服务。哪些材料要轻描淡写点到即止,哪些材料要浓墨重彩精雕细刻,一定要充分考虑“立意”的需要。有时苦心安排作为文章亮点的至爱材料,若因放在文中对于“立意”显得无足重轻,甚至画蛇添足。那就该果断挥动“慧剑”,忍痛割爱。这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
二是炼字炼句,让语言精确传神。由炼字炼句而觅得佳句佳段,古今不乏其例。鲁迅写与闰土装掠捕鸟的片段,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体现了炼字炼句的力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用心作文的必要性,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养成斟酌词句的习惯,慎重的对待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真正提高他们的文字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是巧用修辞,增添文章亮色。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让文章显得多姿多彩,增加文章的内涵。在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巧妙运用恰当的修辞,给文章的思想穿上美丽的外衣,增添更多的文采。
总之,作文是需要悟性的。这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阅读、写作中不断地领悟作文的奥妙,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且做到“我手能写我真心”。
(责编 李新海)
一、从生活中“悟”,培养信息意识
学生若要写出有灵性、有个性的作文,对生活的感受必须是敏锐的、热情的。只有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斑斓多彩、生命的摇曳多姿。如何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感官捕捉现实生活信息的能力。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眼观其形色、耳辨其声音、鼻嗅其香臭、舌舔其百味、肤触其温热、体察其形状的良好习惯,充分地感知事物和捕捉信息。笔者就曾组织七年级新生开展过这样的感官捕捉信息的即时实践活动。那是初夏时节的晚自习,我布置学生即兴作文《自习中,校园静悄悄》,先让他们到校园进行实地体验捕捉信息。15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兴奋地交流着他们的收获:静悄悄的教学楼里,一扇扇泛着柔和灯光的窗口,深蓝的天空和挂在树梢上的月亮、星星,微微颤动的龙眼树的叶子,甚至过道里绕着路灯不停盘旋的蛾子;校园墙外响成一片的蛙声,草间小虫在低吟浅唱;草叶尖儿上凉丝丝的露水,轻拂脸颊的微风;弥漫半个校园的玉兰花香……很快,同学们就完成了观察细致、内容充实的片段写作练习。可见占有丰富的信息材料,是写作得心应手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多思善思的习惯,“悟”出生活真谛。作文的悟性仅停留在感觉体验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物里都包含着未被发现、未被认识的东西。要发掘这些东西,就必须思考,从中悟出别人还未悟及的东西。只有多思善思,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练就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才能敏锐地发现客观世界中与众不同的那一点。例如,极其平常的丝瓜爬蔓,我们看到它细且柔,无论触及什么都可以攀爬。可一名学生却以独到的眼光发现它决不放弃、顽强坚韧、积极向上的特点,并据此写了一篇颇具新意的礼赞坚韧生命的习作。可见,要思考才会有“心得”,才会有“悟”性。
二、从书本上“悟”,寻找作文的灵感
阅读可以充实头脑,弥补生活空白;体验可以丰富经历,获取最感性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寻找作文的灵感。指导学生读书时,可留心文章的相关链接,包括该文作者的创作谈、编者的编后记、指导老师的点评等等。留心此类文章,可以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编者的感受,指导教师的推荐理由,从而参悟写作中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技巧,不断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多读书、会读书,积淀就会不断丰厚,触及生活的敏感度就会不断提高,领悟生活的本领也会不断增强。比如,江南学子可以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感知北方冬天的严寒壮丽;塞北学生可以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感到受水乡的柔媚清新;大山深处的学生可以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中领略草原的辽阔无边。总之,只要用心领悟,书本就可以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迪。
三、从写作中“悟”,掌握作文技巧
关于作文技巧,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指导:
一是选材。学生平时储备材料时自是多多益善,可在作文中却不然,必须对其进行一番精心地对比、筛选,最后决定取舍。任何选材剪材,都须为“立意”服务。哪些材料要轻描淡写点到即止,哪些材料要浓墨重彩精雕细刻,一定要充分考虑“立意”的需要。有时苦心安排作为文章亮点的至爱材料,若因放在文中对于“立意”显得无足重轻,甚至画蛇添足。那就该果断挥动“慧剑”,忍痛割爱。这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
二是炼字炼句,让语言精确传神。由炼字炼句而觅得佳句佳段,古今不乏其例。鲁迅写与闰土装掠捕鸟的片段,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体现了炼字炼句的力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用心作文的必要性,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养成斟酌词句的习惯,慎重的对待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真正提高他们的文字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是巧用修辞,增添文章亮色。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让文章显得多姿多彩,增加文章的内涵。在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巧妙运用恰当的修辞,给文章的思想穿上美丽的外衣,增添更多的文采。
总之,作文是需要悟性的。这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阅读、写作中不断地领悟作文的奥妙,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且做到“我手能写我真心”。
(责编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