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既要精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面临的是精于专业而法贫的学生,基础差。这就必须不断摸索、探求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内容,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由基于此,本文将分析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的一些必要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 问卷调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经济法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学生知识的结构、课程结构、课程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以及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问题,都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2006年6月,笔者在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由于本次调查只是在一所学校,因此,虽说由此或许可管窥全国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问题,但严格说来,调查结果只能是说明广东药学院的经济法课程的情况,更专注于本校实际。
为了保证回答的真实性,本次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在问卷发放后,学生思考填写完,交给班学习委员回收。但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问卷回收的数量受到影响,发放问卷211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回收率97.6%。
1 教学结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随着法治教育的普及,在社会公众获取法律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有29%的同学时从电视等媒体了解的这门课程,这反映了广播、电视、报纸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学生接受法律知识起着一定作用。但获取知识的方式,无疑对知识的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经济法原理和成熟的经济法观念,对经济法和经济法律现象正确的看法和评价,还是通过系统的学习逐步掌握。在这次问卷中有65%的同学是通过老师教学而全面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
经济法课程对教材的要求是质量高、知识新、信息量大。其中对教材知识新的要求最难把握,国家不断制定、修改法律法规,导致教材编写滞后。另外,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由于教材编写内容欠宽泛,因而教师授课内容往往带有局限性。面向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其经济法课程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应注重与司法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上述问题,法律教研室在经济法授课内容上进行了调整,经济法课程分为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主体、合同法、市场规制法四大模块。多项选择性访问,可以分析在众多的经济法律、法规中,学生的希望了解的部门法。通过对经济法课程中最感兴趣内容和经济法课程中需要进一步讲解内容的问卷回答,表明法律教研室的经济法课程的开设重点内容普遍得到认同,有23%的同学认为合同法非常重要,17%的同学认为公司法非常重要,有26%的同学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感兴趣,24%的同学认为合同法需要进一步讲解,22%的同学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需要进一步讲解,16%的同学公司法需要进一步讲解,而这三部法是教研室确定的经济法教学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最感兴趣的内容和需要进一步讲解的内容
2 教学创新与教学实践调查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创新是要有对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需要有载体,而实验与实践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适应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需要,在經济法课程教学中,采用“学生主动式的案例研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新颖、典型、全面”的原则选择案例,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阐述经济法的理念、本质、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同时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自己查找案例、分析案例、制作演示文件以及在课堂上讲解并讨论案例,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运用的能力。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公平观念和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敢于竞争、善于取胜的素质和技能。问卷调查显示83%的同学认为经济法课程对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有帮助,另外还有10%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只有8%的同学认为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没有帮助(见表2)。
表2 对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有无帮助
3 存在问题
经济法与各专业的结合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不同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次问卷调查只有19%的同学认为经济法与所学专业针对性强,70%的同学认为针对性一般,还有11%的同学认为针对性差。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云.《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6):79.
[2] 施扬.《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措施浅见[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10
[3] 马云波.《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会计之友,2004,(12):34.
[4] 严明婕.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 商场现代化,2010(29):90.
[5] 陈玉珍. 提高财经类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8,(10) :110.
[6] 侯芳. 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5):146.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 问卷调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经济法作为专业课的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学生知识的结构、课程结构、课程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以及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问题,都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2006年6月,笔者在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由于本次调查只是在一所学校,因此,虽说由此或许可管窥全国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问题,但严格说来,调查结果只能是说明广东药学院的经济法课程的情况,更专注于本校实际。
为了保证回答的真实性,本次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在问卷发放后,学生思考填写完,交给班学习委员回收。但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问卷回收的数量受到影响,发放问卷211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回收率97.6%。
1 教学结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随着法治教育的普及,在社会公众获取法律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有29%的同学时从电视等媒体了解的这门课程,这反映了广播、电视、报纸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学生接受法律知识起着一定作用。但获取知识的方式,无疑对知识的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经济法原理和成熟的经济法观念,对经济法和经济法律现象正确的看法和评价,还是通过系统的学习逐步掌握。在这次问卷中有65%的同学是通过老师教学而全面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
经济法课程对教材的要求是质量高、知识新、信息量大。其中对教材知识新的要求最难把握,国家不断制定、修改法律法规,导致教材编写滞后。另外,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由于教材编写内容欠宽泛,因而教师授课内容往往带有局限性。面向非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其经济法课程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应注重与司法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上述问题,法律教研室在经济法授课内容上进行了调整,经济法课程分为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主体、合同法、市场规制法四大模块。多项选择性访问,可以分析在众多的经济法律、法规中,学生的希望了解的部门法。通过对经济法课程中最感兴趣内容和经济法课程中需要进一步讲解内容的问卷回答,表明法律教研室的经济法课程的开设重点内容普遍得到认同,有23%的同学认为合同法非常重要,17%的同学认为公司法非常重要,有26%的同学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感兴趣,24%的同学认为合同法需要进一步讲解,22%的同学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需要进一步讲解,16%的同学公司法需要进一步讲解,而这三部法是教研室确定的经济法教学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最感兴趣的内容和需要进一步讲解的内容
2 教学创新与教学实践调查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创新是要有对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需要有载体,而实验与实践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适应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需要,在經济法课程教学中,采用“学生主动式的案例研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新颖、典型、全面”的原则选择案例,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阐述经济法的理念、本质、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同时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自己查找案例、分析案例、制作演示文件以及在课堂上讲解并讨论案例,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运用的能力。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公平观念和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敢于竞争、善于取胜的素质和技能。问卷调查显示83%的同学认为经济法课程对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有帮助,另外还有10%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只有8%的同学认为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没有帮助(见表2)。
表2 对提高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应用能力有无帮助
3 存在问题
经济法与各专业的结合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不同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次问卷调查只有19%的同学认为经济法与所学专业针对性强,70%的同学认为针对性一般,还有11%的同学认为针对性差。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云.《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6):79.
[2] 施扬.《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措施浅见[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10
[3] 马云波.《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会计之友,2004,(12):34.
[4] 严明婕.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 商场现代化,2010(29):90.
[5] 陈玉珍. 提高财经类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8,(10) :110.
[6] 侯芳. 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