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标准》指出它是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活动设计花哨、热闹,但大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与平面上,看不出活动之间的递进关系。如何改变课堂教学在浅层面打转的现象,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提高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深化道德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大膽地从教材出发,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开放性的活动平台,从而引导学生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设计《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在游戏中获得体验;采访现场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话:“ 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性的活动,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家庭的亲情;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二、创设有效活动情境,发展道德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教学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有效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发展道德能力。
结合《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和朋友的了解,我设计了《我是谁?》的活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指纹印”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的姓名、样子、喜好、优点、不足和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第三步则设计一个小品《小动物学本领》,由几名同学来扮演兔子学鸟飞,鱼儿学松鼠跳,鸟儿学马跑,松鼠学鱼游,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正视缺点,并努力克服缺点,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组织交流“说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让学生尝试学会自我肯定、自我鼓励,增强自信。
三、鼓励学生说真话,转化思想认识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不扣帽子,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课堂上我们的孩子经常会按照大人的喜好和要求说话。这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不是孩子内心想说的话,更不是与小伙伴之间的“伙伴语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机会,与孩子平等对话,让他们敞开心扉。
四、运用多样化评价,养成良好品德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在全班举行了“小雏鹰争章”的活动。要当上小雏鹰,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清洁章”“孝敬章”;教《认识好朋友》时争“礼貌章”“友爱章”,要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当教练给予辅导,督促学生执行训练计划,还可请家长、同学、其他科任老师当评委,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在设计活动时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就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从而切实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宜兴市茗岭小学 江苏】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深化道德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大膽地从教材出发,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开放性的活动平台,从而引导学生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设计《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在游戏中获得体验;采访现场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话:“ 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性的活动,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家庭的亲情;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二、创设有效活动情境,发展道德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教学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有效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发展道德能力。
结合《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自己和朋友的了解,我设计了《我是谁?》的活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指纹印”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进行观察,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的姓名、样子、喜好、优点、不足和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第三步则设计一个小品《小动物学本领》,由几名同学来扮演兔子学鸟飞,鱼儿学松鼠跳,鸟儿学马跑,松鼠学鱼游,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正视缺点,并努力克服缺点,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组织交流“说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让学生尝试学会自我肯定、自我鼓励,增强自信。
三、鼓励学生说真话,转化思想认识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在讨论中,不用讽刺、挖苦的语言,不扣帽子,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追求真理。
课堂上我们的孩子经常会按照大人的喜好和要求说话。这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不是孩子内心想说的话,更不是与小伙伴之间的“伙伴语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机会,与孩子平等对话,让他们敞开心扉。
四、运用多样化评价,养成良好品德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在全班举行了“小雏鹰争章”的活动。要当上小雏鹰,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清洁章”“孝敬章”;教《认识好朋友》时争“礼貌章”“友爱章”,要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当教练给予辅导,督促学生执行训练计划,还可请家长、同学、其他科任老师当评委,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在设计活动时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就能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从而切实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宜兴市茗岭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