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沒有经费就无法开展科学研究。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资助。绝大部分项目是竞争性项目,科学家根据申请指南自由申请,提交的申请书经过资格审查后送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通讯评审得分高者进入第二阶段的会议评审。评审是保证项目竞争的公正性、确保科研计划和规划的落实、避免宝贵的财政资金打水漂的必要步骤,因此,如何优化评审程序、如何选好评审专家、如何管理好评审过程,都必须得到重视。
但目前在项目评审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审人选择不够科学。评审专家应该是被评审项目所属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有较宽广的知识,有科学的敏锐性,善于批评性思维。目前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专家库往往多注重职称。在挑选专家时,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抽签方式,所以抽出的专家不一定适合担任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且,科技部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专项,不允许方案编写专家和指南编写专家担任评审专家,导致专项的顶层设计思想与项目评审的把关脱节,以致民间流传着“一流专家写规划,二流专家写申请,三流专家来评审”的说法。
招呼满天飞,评审人不堪其烦。目前的评审制度下,要求会议评审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被评审人或其单位获得名单后,拼命找关系、打招呼。有的被评审人坚持原则、不找关系、不打招呼,被认为是清高、很牛气。因此科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打了招呼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但不打招呼是错误。会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大有变相鼓励打招呼之嫌。
会议评审有名无实。会议评审中往往涉及多个项目,研究方向很不相同,因此在评审专家的组成上一般都会针对一个研究方向遴选至少一位小同行评审专家。但现在的规定是,被评审人汇报后,评审专家提问题,被评审人回答,答辩完后直接投票,专家组内部不许讨论,理由是担心被个别评审专家引导。然而,很多非小同行评审专家根本没有弄懂被评审人的研究内容,不好意思问问题;要么问出确实不是重要问题的问题。如果允许评审专家组的小同行在内部讨论会上做一些介绍,允许不同意见的交锋,将更有利于比较“外行”的评审专家独立判断和投票。如果不允许评审专家讨论,就没有太大必要开专家评审会。
评审结果不公布,留下“暗箱操作”之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会议评审都在投票结束后,当专家的面公布投票结果,得到科技界一致好评。但科技部的项目评审会议上,投票结果不公布,所有评审专家都不知道结果,不知道自己或大家都认为应该立项的项目是否通过。
在我看来,要从选好评审专家、优化评审程序、管理评审过程几个方面确保提升评审效力。
主持项目评审的管理部门的人员,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发展状况,了解科学家。对选择的评审专家,应该有真正了解。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是,聘请知识面较广、做事公正有原则的科学家做顾问,帮助遴选合适的评审专家。此外,应该鼓励专项方案编写组的专家和指南编写组的专家担任评审专家。
改会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为会后公布。管理部门会前应做好评审专家名单的保密工作,评审结果公布后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以免评审专家在会前和会中受打搅、受干扰。
会议评审允许评审专家组内部充分讨论。评审组长应该把好关,将讨论限制在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方面,不允许讨论非相关问题。
评审结果要透明。项目评审会议结束后,应立即向评审专家宣布投票结果,例如得分排序结果,可以申明该投票结果需要报上一级的审批才能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保障,沒有经费就无法开展科学研究。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项目,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资助。绝大部分项目是竞争性项目,科学家根据申请指南自由申请,提交的申请书经过资格审查后送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通讯评审得分高者进入第二阶段的会议评审。评审是保证项目竞争的公正性、确保科研计划和规划的落实、避免宝贵的财政资金打水漂的必要步骤,因此,如何优化评审程序、如何选好评审专家、如何管理好评审过程,都必须得到重视。
但目前在项目评审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审人选择不够科学。评审专家应该是被评审项目所属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有较宽广的知识,有科学的敏锐性,善于批评性思维。目前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专家库往往多注重职称。在挑选专家时,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抽签方式,所以抽出的专家不一定适合担任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且,科技部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专项,不允许方案编写专家和指南编写专家担任评审专家,导致专项的顶层设计思想与项目评审的把关脱节,以致民间流传着“一流专家写规划,二流专家写申请,三流专家来评审”的说法。
招呼满天飞,评审人不堪其烦。目前的评审制度下,要求会议评审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被评审人或其单位获得名单后,拼命找关系、打招呼。有的被评审人坚持原则、不找关系、不打招呼,被认为是清高、很牛气。因此科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打了招呼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但不打招呼是错误。会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大有变相鼓励打招呼之嫌。
会议评审有名无实。会议评审中往往涉及多个项目,研究方向很不相同,因此在评审专家的组成上一般都会针对一个研究方向遴选至少一位小同行评审专家。但现在的规定是,被评审人汇报后,评审专家提问题,被评审人回答,答辩完后直接投票,专家组内部不许讨论,理由是担心被个别评审专家引导。然而,很多非小同行评审专家根本没有弄懂被评审人的研究内容,不好意思问问题;要么问出确实不是重要问题的问题。如果允许评审专家组的小同行在内部讨论会上做一些介绍,允许不同意见的交锋,将更有利于比较“外行”的评审专家独立判断和投票。如果不允许评审专家讨论,就没有太大必要开专家评审会。
评审结果不公布,留下“暗箱操作”之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会议评审都在投票结束后,当专家的面公布投票结果,得到科技界一致好评。但科技部的项目评审会议上,投票结果不公布,所有评审专家都不知道结果,不知道自己或大家都认为应该立项的项目是否通过。
在我看来,要从选好评审专家、优化评审程序、管理评审过程几个方面确保提升评审效力。
主持项目评审的管理部门的人员,应该多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发展状况,了解科学家。对选择的评审专家,应该有真正了解。另外一个解决办法是,聘请知识面较广、做事公正有原则的科学家做顾问,帮助遴选合适的评审专家。此外,应该鼓励专项方案编写组的专家和指南编写组的专家担任评审专家。
改会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为会后公布。管理部门会前应做好评审专家名单的保密工作,评审结果公布后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以免评审专家在会前和会中受打搅、受干扰。
会议评审允许评审专家组内部充分讨论。评审组长应该把好关,将讨论限制在与项目直接相关的方面,不允许讨论非相关问题。
评审结果要透明。项目评审会议结束后,应立即向评审专家宣布投票结果,例如得分排序结果,可以申明该投票结果需要报上一级的审批才能最终确定入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