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彦修在《平生六记》一书中,两次用了“可耻”二字,均与自己有关。一次是1952年4月,当时他正以《南方日报》社长的身份在广东浮云县搞土改,突然被紧急召回参加报社的“三反”运动。此时的报社,已成了“老虎”的“重灾区”,副社长杨奇等七八人被打成贪污的“大老虎”,并关进了“老虎洞”。对此,有着延安“抢救运动”、“晋西土改”等经历的他,凭经验判断,“这些全是假的”。一天,曾社长来到“老虎洞”口,在一间大房间门口看了一下便离开了。60多年后他忆及此事,仍极度自责:“我应该也可以进去看望他们一下,并讲几句请他们不必担心,一切都会按照事实处理的话。但是我没有,至今我还为此事感到十分可耻。”
另一次是1964年。这年曾彦修以“戴罪之身”参加了上海群众印刷厂的“四清”运动。一位叫朱某的成了清查对象。当时朱某头上戴着“现行反革命”和“反动资本家”两顶帽子,经曾老多方调查,认真取证,证明此人不但不是什么“现行反革命”和“反动资本家”,反而是对我党有功者,“原来是一个舍命掩护过地下党员的人”。之前,因有这两顶帽子,朱某一直被监督劳动,60多岁了还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的妻子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年女工,“长期不被人当人”。“四清”开始后,她更加惶恐,“像老鼠一样地活着,对周围的人都像怕猫一样地害怕”。而曾彦修却对她一视同仁,以人待之。曾老晚年表明心迹:“我不能为了表示我的‘立场’坚定就动不动去训她。这样做,我觉得是可耻的。”
这两段“可耻”之谈,震撼人的心灵,窃以为正反映了曾老的“可耻观”,核心是人性与良知,但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两点。其一,人在危难之时,不能落井下石,而要伸出援手。杨奇是一位老报人、“老革命”,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而打他们几个人为“老虎”的那些材料,都是“硬逼、硬打出来的”。当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关进“老虎洞”时,其内心必然十分沮丧和灰暗,甚至绝望。这个时候,别人,尤其是领导,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安慰,都会让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事实上,在曾社长等人的努力下,杨奇等人的“老虎”问题很快就查清、平反了。但是,曾老自责的是,假如当时他能到“洞”里与大家見个面,握握手安慰几句,肯定能缓解各位的不安。就这么一点事,让他老人家后悔了大半辈子,还骂自己“十分可耻”,足见其人格和境界的崇高。其二,对卑贱之人,不能以强凌弱,而要平等待之。“四清”时的朱某夫妻,其处境和地位犹如一只蚂蚁,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时代,批斗和侮辱之不但可以给自己带来高人一等、尽显威风的快感,而且还标志着自己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政治觉悟,有一颗红心。但是,曾彦修却不这样做,他推心置腹地找他们谈话,并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令对方十分感动。促使曾老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他一生奉行的处事标准:人是平等的,人都有尊严,“蚂蚁”也应得到尊重。
行文至此不妨扯得再远些。司马迁落难后辛酸地说:“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几句话可谓道尽了世态炎凉,勾画出了诸多“亲朋好友”的嘴脸。然而,尽管人人厌恶和痛斥,但它却基本上是历朝历代的常态。自古以来,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然而,曾老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把这“固然也”颠倒过来,一生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一直这样坚持身体力行。后人怎样做人,如何做官,这位老共产党人留下了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文联)
责任编辑:张功杭
另一次是1964年。这年曾彦修以“戴罪之身”参加了上海群众印刷厂的“四清”运动。一位叫朱某的成了清查对象。当时朱某头上戴着“现行反革命”和“反动资本家”两顶帽子,经曾老多方调查,认真取证,证明此人不但不是什么“现行反革命”和“反动资本家”,反而是对我党有功者,“原来是一个舍命掩护过地下党员的人”。之前,因有这两顶帽子,朱某一直被监督劳动,60多岁了还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的妻子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年女工,“长期不被人当人”。“四清”开始后,她更加惶恐,“像老鼠一样地活着,对周围的人都像怕猫一样地害怕”。而曾彦修却对她一视同仁,以人待之。曾老晚年表明心迹:“我不能为了表示我的‘立场’坚定就动不动去训她。这样做,我觉得是可耻的。”
这两段“可耻”之谈,震撼人的心灵,窃以为正反映了曾老的“可耻观”,核心是人性与良知,但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两点。其一,人在危难之时,不能落井下石,而要伸出援手。杨奇是一位老报人、“老革命”,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而打他们几个人为“老虎”的那些材料,都是“硬逼、硬打出来的”。当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关进“老虎洞”时,其内心必然十分沮丧和灰暗,甚至绝望。这个时候,别人,尤其是领导,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安慰,都会让他们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事实上,在曾社长等人的努力下,杨奇等人的“老虎”问题很快就查清、平反了。但是,曾老自责的是,假如当时他能到“洞”里与大家見个面,握握手安慰几句,肯定能缓解各位的不安。就这么一点事,让他老人家后悔了大半辈子,还骂自己“十分可耻”,足见其人格和境界的崇高。其二,对卑贱之人,不能以强凌弱,而要平等待之。“四清”时的朱某夫妻,其处境和地位犹如一只蚂蚁,在那个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时代,批斗和侮辱之不但可以给自己带来高人一等、尽显威风的快感,而且还标志着自己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政治觉悟,有一颗红心。但是,曾彦修却不这样做,他推心置腹地找他们谈话,并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令对方十分感动。促使曾老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他一生奉行的处事标准:人是平等的,人都有尊严,“蚂蚁”也应得到尊重。
行文至此不妨扯得再远些。司马迁落难后辛酸地说:“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几句话可谓道尽了世态炎凉,勾画出了诸多“亲朋好友”的嘴脸。然而,尽管人人厌恶和痛斥,但它却基本上是历朝历代的常态。自古以来,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然而,曾老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把这“固然也”颠倒过来,一生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一直这样坚持身体力行。后人怎样做人,如何做官,这位老共产党人留下了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文联)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