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来源 :现代农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粮食的产量问题是国家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因而创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我国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的产量尤为重要。本研究从玉米栽培过程中的通病着手分析,提出了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创新措施,以期为我国农业人员提高玉米产量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栽培技术;玉米;高产
  [Abstract] Our country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food production, so innovation of maiz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 improving corn yield place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study analyzed corn cultivation in the common, proposed effective and innovative measures of improving corn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to the expectation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as a reference to the agricultural workers.
  [Key words] cultivation technique;corn;high-yield
  近些年来,科学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对玉米质量的好坏与产量的高低至关重要,改进玉米栽培技术是确保我国玉米产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技术。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玉米的品种各异,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不尽相同,因而,了解不同区域的玉米种植情况,学会因地制宜的栽培玉米。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玉米的产量,还能使我国种植人员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快我国的玉米产业的发展水平。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概述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春播栽培技术的一种,是近年引进的玉米新品种技术。为了提高地温,促进玉米正常的生长,需要不断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比如对玉米的种植初期应当覆盖地膜,以利于玉米获得更高的产量。[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一种新玉米种植技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玉米中期管理是保障中、后期玉米种植技术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产量、争取玉米穗大粒多的重要阶段。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充分利用玉米种植活动的积温,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玉米产量,进而提高我国的玉米栽培技术。玉米生长过程主要经历苗期阶段、穗期阶段和花粒期三个主要阶段。因而在栽植玉米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施加苗肥,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这对玉米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因而适时追施穗肥,给玉米提供充足的养料是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
  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1 不科学的玉米施肥技术
  由于玉米的施肥技术往往比较落后,使得玉米的株杆容易出现折断,导致一些玉米叶子表面容易出现斑点,进而导致玉米虫放肆生长,这极其不利于玉米的生长。玉米施肥技术的落后也会导致我国玉米生长所获得的养分不均匀。玉米施肥的不均匀足以导致我国玉米产量的不断下降。加上玉米的生育期较短且株形矮小,使得玉米的个体发育很快,要求施加全元素复合肥、硫酸钾、磷酸二铵等,适合于一次性施足基肥。玉米施肥的不足会导致玉米长势极差,导致玉米的生长速度缓慢,生长趋势不均匀,严重阻碍了玉米的生长,极大地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
  2.2 玉米栽培技术比较落后
  现阶段农民栽培玉米时,往往忽视对玉米的适时播种,错过了玉米栽培的最佳时期。一些农业人员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往往种植较高密度的玉米,使得玉米吸收的营养成分降低,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由于每种玉米生长的土壤成分不同,农民在栽培玉米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土壤环境的选择,不合理的施肥造成玉米生长的土地出现板结,导致玉米生长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
  2.3 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在对玉米进行栽培过程中,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往往容易导致玉米出现烂种、死苗问题,不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大大削弱了玉米种子的发芽力,青枯死苗现象和病菌侵害问题也十分严重,降低了玉米的抗倒能力。实践中也会出现田间管理不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速度,导致虫害泛滥问题的出现。田间管理技术的不科学会导致玉米幼苗生长缓慢,因而农民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高田间管理技术,为玉米的生长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 完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策略
  3.1 完善玉米施肥技术
  农业人员应当根据玉米苗的不同生长阶段采用不同量的施肥,培育抗病能力高的玉米种子,保证玉米主杆不易折损,减少玉米表面的斑点,保证玉米施肥量、养分均匀。农业人员应当保持玉米生长的周边环境干燥,温度适中,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有利于防止玉米虫害,选用优质抗病毒能力强的药剂进行防治。耕作农民应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完善玉米的施肥技术,加强对玉米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以此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3.2 创新玉米栽培技术
  创新科学合理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对玉米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选择适宜的土壤和优良的玉米品种,对玉米种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对玉米田进行科学管理,选择科学时间收获玉米等。农业人员应当根据国家的标准和具体的地理环境进行精选良种;要依据玉米品种的地力和特性而定玉米的密植度。农业人员还应当细心整地,做好土壤的防晒处理工作,要做到深耕、碎耕,使其将深度控制在20cm的范围内。农业人员为了方便对玉米及时灌溉,还应当根据土地的走势适当开挖排水沟渠,并根据玉米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3.3 完善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
  农业人员应该加强玉米生长的田间管理工作,使玉米的透光通风等条件得到保证,减少玉米的病害影响。玉米的种植应该做好田间管理技术,选择抗病品种的玉米,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采用轮作、深耕等措施来有效地减少玉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病菌扩散。农业人员应当根据玉米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应该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工作,保证玉米的透光通风条件良好,对玉米进行合理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适时保证玉米的密植度,使玉米的透光通风等条件得到保证,进而减少玉米的病虫害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笔者发现改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玉米的产量至关重要。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农业人员应当完善玉米施肥技术,完善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创新玉米栽培技术,以此来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因此,农业人员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地种植玉米,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我国的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王轶斌.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农业,2013,(7):34-3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我院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PSH 14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 结果男女之比为5∶9,年龄35~60岁,平
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损伤小、适应证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符合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1~3].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采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降主
目的探讨肺切除支气管无残端成形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可行性. 方法 16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右肺上叶切除术49例,中叶切除术6例,下叶切除术41例,中上叶切除术6例,中下叶切除术5
目的探讨贲门癌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术后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方法贲门癌近端胃切除空肠间置术患者,于术后作胃镜和消化道 X线钡餐造影,48例患者于术后7天和2~3个月行连续2
【摘 要】林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林业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林业发展和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病虫害高发是对森林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对于林业病虫害高发的状况,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会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而对于病虫害的提前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就对林业病虫害的预防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分析林业病虫害高发的原因,并总结林业病虫害预防的重要意义,从而有针对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大豆主要虫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main pests of soybea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soybean; plant dis
大豆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大豆的品质和产量都受到了影响。本研究就大豆栽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省必须针对农业劳作特点,结合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与引进适合我省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以及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栽培;高产栽培技术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people life level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