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给孩子们的心灵松绑,给他们开拓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
一、在特色日记中起步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我认为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地创作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1.采访日记
学生与别人的日常交往,实则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本是学生练笔的材料。然而学生对于这样的素材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他们觉得从这样的小处着笔,似乎没什么可促使自己情动而辞发。为此我让学生采访自己妈妈的童年。妈妈的童年:即了解妈妈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了解妈妈童年时玩什么游戏,了解妈妈儿时的趣事等等,然后再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学生写日记时热情高涨,接着便有了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的日记。“以前妈妈常常教我要节约,我都不以为然,那天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最期盼的便是新年的到来。因为过新年她可以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糖果、花生米之类的东西。我知道了什么叫幸福……”有个孩子这样写道:“听完了妈妈的叙述,我有些羡慕的感觉。虽然那个年代的人生活水平低,但他们却是快乐的、幸福的。我只有一个愿望: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回到妈妈的那个年代,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独有的快乐;体验一下那个年代独有的幸福。”因此,采访日记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好机会。
2.插图日记
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在许多时候,孩子们已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象,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作文就必然会有词不迭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等现象。对低段学生而言插图日记尤为适合,孩子情感之丰富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这时可让他们在日记中配上一幅画,促使他们充分地展示精彩的内心世界。一篇生动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如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在回家路上,他看到一位叔叔蹲在路边大声叫卖青蛙,当看到青蛙被宰杀时痛苦的样子。他想到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他记下他上前经过几番劝阻而未遂的事。最后他在日记的插图中画的一块牌子上面写道:保护青蛙,人人有责。虽说是一幅简简单单的插图,但之中却折射出孩子纯真善良的情感,以及对这个社会的一种思考。作文与插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读写结合日记
读写结合日记,可以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再度对话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共鸣之下进行再创作,学生兴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自然轻松”。因此我经常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把书籍作为日记的‘跳板’练习”。如在学习完《海底世界》后,我这样引导:如果你去海底“浏览”,回来后会怎样向伙伴们介绍呢?让学生以《海底归来》为题写日记,第二天课堂上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当孩子们阅读了《燕子过海》,深深地被燕子那种坚强、执著的信念所感动时,我让学生在日记中给经常伤害益鸟的人写封信。孩子们说:“没有想到燕子那么勇敢,竟然以生命作为代价,来谱写这个伟大的目标。”“当你捡起石子投向那群可爱的小精灵时,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二、在课外延伸中扎根
经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不生动,是目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古人有这么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因此笔者让学生准备了“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词句“储存”起来。随手翻看其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如有的孩子摘录的诗歌:
鸡冠花——你是鸡吗?没有翅膀,也没有嘴巴;不会走路,也不会生蛋;太阳升得老高啦,弟弟还在睡懒觉,也没听你叫一下。
小蘑菇——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
有的“百宝箱”里藏着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些有意思的歇后语:
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一各显神通;各显其能
有些孩子干脆直接从报纸上剪材料,粘贴在日记上面:
大气层为什么能保护地球?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等等
平时我又让孩子们经常聚在一块交流、诵读,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在作文时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
2.定格“生活小镜头”
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把它们随手记录下来,也许就是往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会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哪怕搜遍记忆的角落,也许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个记录本就孕育而生了,把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不听话的小手》:妈妈把梳子放在桌子上,我好奇心大发,一手拿梳子,一手拿剪刀,咔嚓咔嚓一根一根地剪了下去。后来,我每次梳头发时……《捕鼠之后》:过了一会儿,当我走到桶的旁边,只见水桶里起着泡泡,拿起鼠笼一看,里面的老鼠一动也不动,嘴里还吐着水,老鼠被淹死了。我真希望老鼠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骑狗》:我看见小狗正津津有味地啃着肉骨头,就拿了一根枝条小心翼翼地走近小狗,然后一跃而上骑到了小狗的背上,用枝条抽打着它的屁股。看,多么充满童趣的精彩瞬间故事。
这样“生活小镜头”便成了同学们作文内容的源头和活水。
3.漫步“生活的家园”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出课堂,去观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攀登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红叶似火的香山;去观察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赞美叶落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无瑕。一个孩子听到秋雨的洒落后写道:“沙沙沙……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黄的叶子上,和落叶一起飘下来,好似一对要好的舞伴。秋雨落在凋谢的花瓣上和花瓣一起落下来,真美呀!”一次秋游后,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着:岳林广场最惹人注意的就是音乐喷泉。它见我们这么多的小客人来到广场上,就射出了细细的水柱,在半空稍稍停留,又轻轻地落下,如烟,如雾,如尘。微风徐徐吹来,水沫 拂在我的脸上,顿时让我感到一丝丝清凉。
有了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学生的习作怎么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呢?
三、在引领中走出象牙塔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我买了许多礼物。我吃了两碗饭,我希望天天都是六一儿童节。”那是一位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回来时交给老师的日记。
面对这样的日记,我们在评价时常常写上这么四个大字:不够具体!那是因为我们站在成人高度俯视这样的幼稚,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用这样一种尺度来丈量孩子的幼稚。要其如何开头,如何去引人入胜,人们往往全然不顾孩子的真情实感。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好比一个模具,学生的作文都是从这个模具印制出来的。老师在写作方法指导上给学生不少条条框框,什么类型的作文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思想上灌输些“完美概念”绝对不会有“错”的观念,结果学生作文倒是“会”写了,然而写出来的东西从思想到语言,从结构到情节,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作文是写出来了,却消了作文里面的“人”,散了可贵的“个性”,消散了蓬勃的生命力。
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成人的观点。他们词不迭意的文字表达,是他们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写四平八稳文章的原因。
在上面的作文中写“儿童节”与“吃两碗饭”这件事,在我们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话题,但如果我们蹲下来与孩子真诚面对,走进他们的世界,就不难从这些幼稚的话语中感受到孩子那份难能可贵的天真无邪。那份毫无掩饰的自然可爱。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孩子的话,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孩子那快乐纯真的心。透过寥寥数语,我仿佛看到孩子正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滋滋地看着孩子,幸福和满足荡漾在全家人的脸上……
我想正因为孩子的幼稚,我们才会看到孩子心中,那“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晶莹剔透富有张力的句子;正因为孩子的幼稚,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异想天开的分析。面对孩子的幼稚,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换种眼光去看待呢?让我们的评价多一把尺子,让孩子的作文能敞开心扉,自由表述。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少一点条条框框,少一点否定,也许我们就能看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悟性……
一、在特色日记中起步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我认为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地创作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1.采访日记
学生与别人的日常交往,实则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本是学生练笔的材料。然而学生对于这样的素材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他们觉得从这样的小处着笔,似乎没什么可促使自己情动而辞发。为此我让学生采访自己妈妈的童年。妈妈的童年:即了解妈妈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了解妈妈童年时玩什么游戏,了解妈妈儿时的趣事等等,然后再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学生写日记时热情高涨,接着便有了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的日记。“以前妈妈常常教我要节约,我都不以为然,那天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最期盼的便是新年的到来。因为过新年她可以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糖果、花生米之类的东西。我知道了什么叫幸福……”有个孩子这样写道:“听完了妈妈的叙述,我有些羡慕的感觉。虽然那个年代的人生活水平低,但他们却是快乐的、幸福的。我只有一个愿望:如果有来世,我愿意回到妈妈的那个年代,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独有的快乐;体验一下那个年代独有的幸福。”因此,采访日记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好机会。
2.插图日记
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在许多时候,孩子们已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象,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作文就必然会有词不迭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等现象。对低段学生而言插图日记尤为适合,孩子情感之丰富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这时可让他们在日记中配上一幅画,促使他们充分地展示精彩的内心世界。一篇生动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如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在回家路上,他看到一位叔叔蹲在路边大声叫卖青蛙,当看到青蛙被宰杀时痛苦的样子。他想到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他记下他上前经过几番劝阻而未遂的事。最后他在日记的插图中画的一块牌子上面写道:保护青蛙,人人有责。虽说是一幅简简单单的插图,但之中却折射出孩子纯真善良的情感,以及对这个社会的一种思考。作文与插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读写结合日记
读写结合日记,可以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再度对话和交流,在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共鸣之下进行再创作,学生兴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自然轻松”。因此我经常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把书籍作为日记的‘跳板’练习”。如在学习完《海底世界》后,我这样引导:如果你去海底“浏览”,回来后会怎样向伙伴们介绍呢?让学生以《海底归来》为题写日记,第二天课堂上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当孩子们阅读了《燕子过海》,深深地被燕子那种坚强、执著的信念所感动时,我让学生在日记中给经常伤害益鸟的人写封信。孩子们说:“没有想到燕子那么勇敢,竟然以生命作为代价,来谱写这个伟大的目标。”“当你捡起石子投向那群可爱的小精灵时,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二、在课外延伸中扎根
经内容空洞无物,不具体、不生动,是目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古人有这么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因此笔者让学生准备了“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词句“储存”起来。随手翻看其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如有的孩子摘录的诗歌:
鸡冠花——你是鸡吗?没有翅膀,也没有嘴巴;不会走路,也不会生蛋;太阳升得老高啦,弟弟还在睡懒觉,也没听你叫一下。
小蘑菇——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
有的“百宝箱”里藏着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些有意思的歇后语:
干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 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一各显神通;各显其能
有些孩子干脆直接从报纸上剪材料,粘贴在日记上面:
大气层为什么能保护地球?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等等
平时我又让孩子们经常聚在一块交流、诵读,这样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也能在作文时活学活用,使作文锦上添花。
2.定格“生活小镜头”
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果把它们随手记录下来,也许就是往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会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哪怕搜遍记忆的角落,也许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个记录本就孕育而生了,把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不听话的小手》:妈妈把梳子放在桌子上,我好奇心大发,一手拿梳子,一手拿剪刀,咔嚓咔嚓一根一根地剪了下去。后来,我每次梳头发时……《捕鼠之后》:过了一会儿,当我走到桶的旁边,只见水桶里起着泡泡,拿起鼠笼一看,里面的老鼠一动也不动,嘴里还吐着水,老鼠被淹死了。我真希望老鼠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骑狗》:我看见小狗正津津有味地啃着肉骨头,就拿了一根枝条小心翼翼地走近小狗,然后一跃而上骑到了小狗的背上,用枝条抽打着它的屁股。看,多么充满童趣的精彩瞬间故事。
这样“生活小镜头”便成了同学们作文内容的源头和活水。
3.漫步“生活的家园”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激发习作兴趣,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出课堂,去观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攀登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红叶似火的香山;去观察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细雨缠绵,感受泥土的芬芳、彩虹的绚丽,赞美叶落归根的悲壮、皑皑白雪的纯洁无瑕。一个孩子听到秋雨的洒落后写道:“沙沙沙……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黄的叶子上,和落叶一起飘下来,好似一对要好的舞伴。秋雨落在凋谢的花瓣上和花瓣一起落下来,真美呀!”一次秋游后,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着:岳林广场最惹人注意的就是音乐喷泉。它见我们这么多的小客人来到广场上,就射出了细细的水柱,在半空稍稍停留,又轻轻地落下,如烟,如雾,如尘。微风徐徐吹来,水沫 拂在我的脸上,顿时让我感到一丝丝清凉。
有了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学生的习作怎么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呢?
三、在引领中走出象牙塔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我买了许多礼物。我吃了两碗饭,我希望天天都是六一儿童节。”那是一位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回来时交给老师的日记。
面对这样的日记,我们在评价时常常写上这么四个大字:不够具体!那是因为我们站在成人高度俯视这样的幼稚,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用这样一种尺度来丈量孩子的幼稚。要其如何开头,如何去引人入胜,人们往往全然不顾孩子的真情实感。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好比一个模具,学生的作文都是从这个模具印制出来的。老师在写作方法指导上给学生不少条条框框,什么类型的作文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思想上灌输些“完美概念”绝对不会有“错”的观念,结果学生作文倒是“会”写了,然而写出来的东西从思想到语言,从结构到情节,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作文是写出来了,却消了作文里面的“人”,散了可贵的“个性”,消散了蓬勃的生命力。
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成人的观点。他们词不迭意的文字表达,是他们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写四平八稳文章的原因。
在上面的作文中写“儿童节”与“吃两碗饭”这件事,在我们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话题,但如果我们蹲下来与孩子真诚面对,走进他们的世界,就不难从这些幼稚的话语中感受到孩子那份难能可贵的天真无邪。那份毫无掩饰的自然可爱。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孩子的话,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孩子那快乐纯真的心。透过寥寥数语,我仿佛看到孩子正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滋滋地看着孩子,幸福和满足荡漾在全家人的脸上……
我想正因为孩子的幼稚,我们才会看到孩子心中,那“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晶莹剔透富有张力的句子;正因为孩子的幼稚,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假设、异想天开的分析。面对孩子的幼稚,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换种眼光去看待呢?让我们的评价多一把尺子,让孩子的作文能敞开心扉,自由表述。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少一点条条框框,少一点否定,也许我们就能看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