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将目光放在丧葬礼仪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上。通过对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的传承、变迁及再造与创新的综合分析,归纳出丧葬仪式变迁的内在逻辑,探讨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过程中,传统丧礼的传承面临的各种难题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改革政策、解决我国都市与乡村类似社会问题提供可行性意见,逐步引导传统丧礼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适应,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经济民俗学;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民俗经济;民俗认同
山西祁县贾令村位于祁县城北7.5千米处。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形成村落,宋朝形成规模较大的集镇。历史上,贾令村是贯穿山西南北、连接京陕、远达巴蜀的“通衢古驿”。明清时期,山西晋商崛起,贾令人抓住历史机遇,有的依托本地集镇,开设商铺;有的走外经商,赚钱回家,大兴土木。贾令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戏曲、饮食、剪纸、武术等文化各具特色。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着重探讨丧葬礼仪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当下丧葬礼仪应当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将之传承下去。
1 贾令村的传统丧葬礼仪
因时间相隔久远,我们并没能找到关于山西祁县贾令村传统丧葬礼仪的文献资料,仅仅是对该村及邻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访谈。经过多方求证,笔者整理出了当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传统丧葬礼仪,并对其复杂繁琐的礼仪进行深入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前,贾令村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第一,准备后事。村民一般在老人步入花甲之年便已经开始准备后事,大体包括缝制寿衣、打造棺木、选择墓址。第二,丧葬仪式。流程包括送终、装敛、报丧、入敛、停灵、守灵、烧夜纸、扫墓穴、祭奠、封口、出殡等。第三,葬后祭祀,包括复三、烧七、百天、烧心、周年。贾令村的传统丧礼既与汉民族的丧礼有很大的共性,又不失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丧葬礼仪发端于民间社会,又在传统封建社会的推崇下以礼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再次推向社会。因此,丧葬礼仪具有广泛的认同性。
2 新中国成立后贾令村的丧葬礼仪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从此拉开我国殡葬改革的序幕,“文革”时期传统丧葬礼仪基本被废除。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经济的不断兴盛,民众开始想要重新恢复旧有的丧葬仪式,经过对丧葬礼仪的调查还原,传统丧礼也开始复苏,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形式五花八门。当地许多经历过“文革”的老人至今都认为,丧礼不仅要按老规矩办,还要办得体面风光,办丧礼是子女尽孝的表现。
第一,丧礼服务的专业化。传统丧礼的举办是一项极其繁琐的过程,每一项流程均需要大量开支,同时也需要大量人力的参与,以一家之力难以完成。由此,贾令村及其周边村落出现了一些殡葬服务团体,俗称“白事一条龙”,从人去世到出殡安葬,再到周年祭奠,都有承办服务。原先是由村中的光棍、寡妇来负责承办,现如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一些人也相中了这块“肥肉”。他们熟悉丧礼举办的各项流程,是专业的承办者;同时,他们也可以满足家属的特殊要求,如为死者化妆、准备死者所要携带的东西、哭丧、烧纸扎等。
第二,丧礼服务的商业化。殡葬服务团体的根本目的就是谋取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笔者调查,村里普通人家的丧礼前前后后一般要花费两三万,家境稍好一点的则能花到十几万不等。这些费用包括租用葬具、购买棺木、承办酒席、烧纸扎等,有的还会邀请戏曲歌舞表演团体。
第三,丧礼的炫耀化。现如今,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丧礼成为个体炫耀自身实力的舞台。据笔者调查走访,曾经有一户人家子女在外做官,母亲去世后,曾請国家一级演员前来表演;有的人家曾动用一百多辆奥迪车出殡,声势浩大;有的人家一副棺木就价值两三万等。这种炫富现象在近十年间才有所减少。
3 贾令村丧葬礼仪的经济民俗学考察
钟敬文先生的“经济民俗文化学”概念,着眼于中、下层社会的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活动所表现的习俗研究。何学威先生也对经济民俗学的研究内容作了更详细的表述,他认为,经济民俗学“是研究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因索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田兆元先生认为:“经济民俗学有两个明确的研究对象:一是揭示经济活动中的民俗行为及其规律,即研究经济民俗;二是研究民俗经济的发展及其规律,即研究民俗经济。”他认为经济民俗学应当超越一般的经济需求的视角,在民俗视域中加以考察,寻找对经济有利的因素。因为民俗心理和消费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关系,很多时候是由于历史、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所形成的不自觉消费,甚至可以说是无意识的。此外,这种消费还和特定的民俗物件息息相关,人们对一些民俗物件的喜爱就能推动一个消费热点的诞生,并且长盛不衰地延续下去。所以,如果消费行为赖以为继的民俗兴盛,消费则盛,反之亦然。因此,民俗背后的民众认同与习惯可以为民俗与非遗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些民俗物件在其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积累,民俗物件的民俗意蕴不断加深或改变,相应的,民俗认同也随之加深或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丧葬消费数额惊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人们普遍认为,死去的祖先和活人一样有生活的需要,为了免于鬼魂无家可归,所以要建坟扫祭,甚至要烧纸钱、纸祃乃至纸电视、纸冰箱,认为这样做去世的先人方能荫及子孙。基于这样的文化认同性,所以在当地才流行着“举办的丧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死人的钱好赚”等俗话。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由此可以看出,在满足生理需求等基本丧葬服务后,丧葬行业从当下人民喜爱“炫富”,更愿意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一级的消费需求这一心理出发,不断制造“买家需要的新型商品”,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笔者通过对贾令村丧葬礼仪的调查分析,梳理出当地仍产生巨大影响的传统丧葬消费习俗和正在变革的丧葬消费习俗。 3.1 仍产生巨大影响的传统丧葬消费习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始实行殡葬改革,并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条例,传统丧礼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简化,但这种改革仅局限于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在与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丧礼相碰撞下,收效甚微。
据笔者了解,贾令村现有三家纸扎店,祁县城中的纸扎店更多,还有一些是外地来的人开办的。同时,在集市上或者小商店也在销售香、黄表纸、纸钱、元宝、纸房子等焚化用品,这些都是传统的丧葬消费品。在销售店,笔者还发现了一些时兴的纸扎产品,如自行车、电冰箱、手机等现代消费品,这些既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表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有的还通过开设网店来售卖这些纸扎产品,但相比于实体店,网店的销量不容乐观。
贾令村有一家棺木销售店,销售者为本村村民。该店主要销售松柏木棺木,描绘有金龙彩凤,价格最低在2000元左右。同时,该村还有一家专门提供租用灵车、灵棚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葬具等服务的店,价格不等。这些葬具有的是直接模仿传统葬具样式进行制作的产品,有些是将能够使人联想到丧葬的印象之物等客体化,然后再开发出新的商品。
3.2 正在变革的丧葬消费习俗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逐步迈向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激烈竞争中,将面临着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笔者走访过程中,有两处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是现在村民普遍同意改原先的盘盘碟碟为大锅饭,这样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省资源,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二是一些农民开始种植白菊花等植物,用于丧葬仪式上,这一点虽然还没有广大的支持群体,但笔者相信,在传统殡葬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最终将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4 结语
《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作为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形式,丧礼在人生礼仪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丧葬中的各项程序以及葬具等客体的呈现,死亡的意义最终得以实现。同时,也正是因为民俗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流传千年的丧葬礼仪在改革开放后才重新焕发生命力。
在經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框架下,探究丧葬礼仪及其殡葬行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丧葬礼仪出现的新的变革,将为国家殡葬改革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建立认同性文化是民俗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新型的丧葬改革不断涌现,越来越个性化的丧葬服务将会被广大民众认可。
在新时代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现今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丧葬经济实在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防止丧葬赚死人钱的不良行为。殡葬行业如何能更适应社会的要求,更追求环保,还需要深入分析丧葬礼在市场消费中的认同性内涵,进一步通过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活动实现民俗与非遗的良性保护。同时,民众应当及时了解殡葬改革相关政策,不断更新自己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2]何学威.经济民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田兆元.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袁钟福.贾令村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关键词:经济民俗学;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民俗经济;民俗认同
山西祁县贾令村位于祁县城北7.5千米处。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形成村落,宋朝形成规模较大的集镇。历史上,贾令村是贯穿山西南北、连接京陕、远达巴蜀的“通衢古驿”。明清时期,山西晋商崛起,贾令人抓住历史机遇,有的依托本地集镇,开设商铺;有的走外经商,赚钱回家,大兴土木。贾令村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戏曲、饮食、剪纸、武术等文化各具特色。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经济民俗学的观察视角对山西祁县贾令村丧葬礼仪进行分析研究,着重探讨丧葬礼仪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当下丧葬礼仪应当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将之传承下去。
1 贾令村的传统丧葬礼仪
因时间相隔久远,我们并没能找到关于山西祁县贾令村传统丧葬礼仪的文献资料,仅仅是对该村及邻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访谈。经过多方求证,笔者整理出了当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传统丧葬礼仪,并对其复杂繁琐的礼仪进行深入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前,贾令村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第一,准备后事。村民一般在老人步入花甲之年便已经开始准备后事,大体包括缝制寿衣、打造棺木、选择墓址。第二,丧葬仪式。流程包括送终、装敛、报丧、入敛、停灵、守灵、烧夜纸、扫墓穴、祭奠、封口、出殡等。第三,葬后祭祀,包括复三、烧七、百天、烧心、周年。贾令村的传统丧礼既与汉民族的丧礼有很大的共性,又不失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丧葬礼仪发端于民间社会,又在传统封建社会的推崇下以礼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再次推向社会。因此,丧葬礼仪具有广泛的认同性。
2 新中国成立后贾令村的丧葬礼仪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从此拉开我国殡葬改革的序幕,“文革”时期传统丧葬礼仪基本被废除。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经济的不断兴盛,民众开始想要重新恢复旧有的丧葬仪式,经过对丧葬礼仪的调查还原,传统丧礼也开始复苏,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形式五花八门。当地许多经历过“文革”的老人至今都认为,丧礼不仅要按老规矩办,还要办得体面风光,办丧礼是子女尽孝的表现。
第一,丧礼服务的专业化。传统丧礼的举办是一项极其繁琐的过程,每一项流程均需要大量开支,同时也需要大量人力的参与,以一家之力难以完成。由此,贾令村及其周边村落出现了一些殡葬服务团体,俗称“白事一条龙”,从人去世到出殡安葬,再到周年祭奠,都有承办服务。原先是由村中的光棍、寡妇来负责承办,现如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一些人也相中了这块“肥肉”。他们熟悉丧礼举办的各项流程,是专业的承办者;同时,他们也可以满足家属的特殊要求,如为死者化妆、准备死者所要携带的东西、哭丧、烧纸扎等。
第二,丧礼服务的商业化。殡葬服务团体的根本目的就是谋取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笔者调查,村里普通人家的丧礼前前后后一般要花费两三万,家境稍好一点的则能花到十几万不等。这些费用包括租用葬具、购买棺木、承办酒席、烧纸扎等,有的还会邀请戏曲歌舞表演团体。
第三,丧礼的炫耀化。现如今,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丧礼成为个体炫耀自身实力的舞台。据笔者调查走访,曾经有一户人家子女在外做官,母亲去世后,曾請国家一级演员前来表演;有的人家曾动用一百多辆奥迪车出殡,声势浩大;有的人家一副棺木就价值两三万等。这种炫富现象在近十年间才有所减少。
3 贾令村丧葬礼仪的经济民俗学考察
钟敬文先生的“经济民俗文化学”概念,着眼于中、下层社会的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活动所表现的习俗研究。何学威先生也对经济民俗学的研究内容作了更详细的表述,他认为,经济民俗学“是研究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因索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田兆元先生认为:“经济民俗学有两个明确的研究对象:一是揭示经济活动中的民俗行为及其规律,即研究经济民俗;二是研究民俗经济的发展及其规律,即研究民俗经济。”他认为经济民俗学应当超越一般的经济需求的视角,在民俗视域中加以考察,寻找对经济有利的因素。因为民俗心理和消费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关系,很多时候是由于历史、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所形成的不自觉消费,甚至可以说是无意识的。此外,这种消费还和特定的民俗物件息息相关,人们对一些民俗物件的喜爱就能推动一个消费热点的诞生,并且长盛不衰地延续下去。所以,如果消费行为赖以为继的民俗兴盛,消费则盛,反之亦然。因此,民俗背后的民众认同与习惯可以为民俗与非遗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些民俗物件在其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积累,民俗物件的民俗意蕴不断加深或改变,相应的,民俗认同也随之加深或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丧葬消费数额惊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人们普遍认为,死去的祖先和活人一样有生活的需要,为了免于鬼魂无家可归,所以要建坟扫祭,甚至要烧纸钱、纸祃乃至纸电视、纸冰箱,认为这样做去世的先人方能荫及子孙。基于这样的文化认同性,所以在当地才流行着“举办的丧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死人的钱好赚”等俗话。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由此可以看出,在满足生理需求等基本丧葬服务后,丧葬行业从当下人民喜爱“炫富”,更愿意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一级的消费需求这一心理出发,不断制造“买家需要的新型商品”,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笔者通过对贾令村丧葬礼仪的调查分析,梳理出当地仍产生巨大影响的传统丧葬消费习俗和正在变革的丧葬消费习俗。 3.1 仍产生巨大影响的传统丧葬消费习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开始实行殡葬改革,并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条例,传统丧礼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简化,但这种改革仅局限于思想上的宣传教育,在与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丧礼相碰撞下,收效甚微。
据笔者了解,贾令村现有三家纸扎店,祁县城中的纸扎店更多,还有一些是外地来的人开办的。同时,在集市上或者小商店也在销售香、黄表纸、纸钱、元宝、纸房子等焚化用品,这些都是传统的丧葬消费品。在销售店,笔者还发现了一些时兴的纸扎产品,如自行车、电冰箱、手机等现代消费品,这些既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表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有的还通过开设网店来售卖这些纸扎产品,但相比于实体店,网店的销量不容乐观。
贾令村有一家棺木销售店,销售者为本村村民。该店主要销售松柏木棺木,描绘有金龙彩凤,价格最低在2000元左右。同时,该村还有一家专门提供租用灵车、灵棚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葬具等服务的店,价格不等。这些葬具有的是直接模仿传统葬具样式进行制作的产品,有些是将能够使人联想到丧葬的印象之物等客体化,然后再开发出新的商品。
3.2 正在变革的丧葬消费习俗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逐步迈向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激烈竞争中,将面临着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笔者走访过程中,有两处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是现在村民普遍同意改原先的盘盘碟碟为大锅饭,这样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省资源,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二是一些农民开始种植白菊花等植物,用于丧葬仪式上,这一点虽然还没有广大的支持群体,但笔者相信,在传统殡葬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最终将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4 结语
《孟子》云:“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作为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形式,丧礼在人生礼仪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丧葬中的各项程序以及葬具等客体的呈现,死亡的意义最终得以实现。同时,也正是因为民俗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流传千年的丧葬礼仪在改革开放后才重新焕发生命力。
在經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框架下,探究丧葬礼仪及其殡葬行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丧葬礼仪出现的新的变革,将为国家殡葬改革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建立认同性文化是民俗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新型的丧葬改革不断涌现,越来越个性化的丧葬服务将会被广大民众认可。
在新时代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现今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丧葬经济实在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要防止丧葬赚死人钱的不良行为。殡葬行业如何能更适应社会的要求,更追求环保,还需要深入分析丧葬礼在市场消费中的认同性内涵,进一步通过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等活动实现民俗与非遗的良性保护。同时,民众应当及时了解殡葬改革相关政策,不断更新自己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2]何学威.经济民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田兆元.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袁钟福.贾令村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