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钦州学院在充分贯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落实《钦州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钦州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围绕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定位于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实施以下专业建设与改革。
【关键词】钦州学院 海洋科学 专业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能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走适合本校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之路。
一、人才培养
(一)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广西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制定明确的海洋科学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核查的专业质量标准;在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中体现校企(行业)实质性合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在遵循教育部和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基础上,以社会需求调查为依据,探索在“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体现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特点。对于海洋科学的二个专业,“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就是要设定各自的模块化课程,使其向着精和专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海洋科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科学行业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对目前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五名工程”(名教师、名课程、名教材、名成果、名基地)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海洋科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由其指导培养新教师的成长;另外还要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亲自到企业里面挂职锻炼,把企业的经验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
(一)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素养
通过对引进的青年教师下入到相关海洋科学基层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使其更接近于实际生产,更接地气,回到学校后能把自己更切身的感受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加强学术交流
继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与外校保持学术关系,并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深造等。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进一步开放办学思路,引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完善自我教育机制
教研活动主题体系化、过程规范化、结果公开化、形式扩大化,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激发、强化教师的发展动机,使之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直接动力,将提升自我变为自发的、自觉行动。在活动中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体现对教师的关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于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
利用团队工作基础,通过团队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并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形成做积淀。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方面的改革:“增”——主要增加实用性强,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使得课堂的知识学习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比如水产病害的防治等;“减”——主要减少一些假、大、空的课程,涉及全球性、边缘化的课程;“改”——改造多门课程,使课程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将海洋科学导论分给多位老师共同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位老师各自的专长;“创”——创设一些海洋科学专题化研究的课程,比如赤潮的理论与研究,使之符合海洋化学方向专业学生的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
以课群建设为“面”,精品课程建设为“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基础上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海洋科学导论》、《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几门精品课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学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業性。这就要求海洋科学专业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海洋生物制药案例教学法、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教学、海洋监测现场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在海洋科学实验设计方面的潜能;加强课程改革,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
(一)引进教学方法
引进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将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知识的传递、解决问题技巧的示范、特定实例的列举等帮助;引导实践——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个类似的或更复杂的问题;引导探索——学生将通过查找各种相关信息来辅助解答更新的问题;独立实践——实践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强化技能评价
对大课程的考核采取实验考核和项目设计考核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技能;对基础理论类课程考核,着重考核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大作业、开放题目的考核;在部分课程中引入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五、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增设和改良相关实验室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大型专业的实验器材,购置高效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为本院系专业发展服务;根据微观实验技术教学技能需求,增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推动学校唯一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且要充分的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校内以海洋标本馆,海洋科学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实验,多开特色实验
继续重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并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灵活开设特色实验项目,强化分析实验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以实验为平台,进行实验摸索。
(三)以教师指导制活动、第二课堂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
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览、实验技能评比等活动,如学生基础实验熟练度比拼,实验创新点比拼,小实验设计等活动。力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技能提升的自觉性。
(四)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措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暑期和寒假的实习,让学生到涉海部门学习具体的实验技能,有机会的话组织学生出海采集样品。作为广西沿海唯一设置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还较少,不像老牌高校知名度高,建立的实习基地也已经经营多年,钦州学院海洋专业目前还没有太多固定的实习基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与广西涉海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流动站的形式进行培养毕业生,等学校条件成熟以后建立类似生态站的实习基地,以供实习和科研的双重使用。
综上所述:
海洋学院作为钦州学院最年轻的一个二级学院,虽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经验不足,同时还肩负着钦州学院实现“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跨越的梦想。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发展海洋科学,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忠魁. 关于创办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思考[J]. 钦州学院学报, 2008,(5): 71-74.
[2] 银建军,李尚平,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6): 1-8.
[3] 张晨晓,张广平. 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初探[J]. 钦州学院学报, 2009,(3): 51-53.
[4] 王淑军,许星鸿,姚兴存,等. 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2):152-153.
[5] 张晨晓,杨斌,钟秋平,等.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钦州学院学报, 2011,(4): 91-93.
[6] 梁燕茹. 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以钦州学院为例[J]. 科技视界, 2014,(2):24+27.
【关键词】钦州学院 海洋科学 专业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能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走适合本校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之路。
一、人才培养
(一)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广西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制定明确的海洋科学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核查的专业质量标准;在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中体现校企(行业)实质性合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在遵循教育部和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基础上,以社会需求调查为依据,探索在“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体现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特点。对于海洋科学的二个专业,“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就是要设定各自的模块化课程,使其向着精和专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海洋科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科学行业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对目前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五名工程”(名教师、名课程、名教材、名成果、名基地)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海洋科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由其指导培养新教师的成长;另外还要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亲自到企业里面挂职锻炼,把企业的经验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
(一)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素养
通过对引进的青年教师下入到相关海洋科学基层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使其更接近于实际生产,更接地气,回到学校后能把自己更切身的感受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加强学术交流
继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与外校保持学术关系,并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深造等。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进一步开放办学思路,引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完善自我教育机制
教研活动主题体系化、过程规范化、结果公开化、形式扩大化,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激发、强化教师的发展动机,使之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直接动力,将提升自我变为自发的、自觉行动。在活动中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体现对教师的关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于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
利用团队工作基础,通过团队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并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形成做积淀。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方面的改革:“增”——主要增加实用性强,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使得课堂的知识学习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比如水产病害的防治等;“减”——主要减少一些假、大、空的课程,涉及全球性、边缘化的课程;“改”——改造多门课程,使课程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将海洋科学导论分给多位老师共同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位老师各自的专长;“创”——创设一些海洋科学专题化研究的课程,比如赤潮的理论与研究,使之符合海洋化学方向专业学生的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
以课群建设为“面”,精品课程建设为“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基础上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海洋科学导论》、《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几门精品课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学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業性。这就要求海洋科学专业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海洋生物制药案例教学法、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教学、海洋监测现场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在海洋科学实验设计方面的潜能;加强课程改革,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
(一)引进教学方法
引进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将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知识的传递、解决问题技巧的示范、特定实例的列举等帮助;引导实践——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个类似的或更复杂的问题;引导探索——学生将通过查找各种相关信息来辅助解答更新的问题;独立实践——实践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强化技能评价
对大课程的考核采取实验考核和项目设计考核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技能;对基础理论类课程考核,着重考核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大作业、开放题目的考核;在部分课程中引入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五、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增设和改良相关实验室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大型专业的实验器材,购置高效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为本院系专业发展服务;根据微观实验技术教学技能需求,增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推动学校唯一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且要充分的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校内以海洋标本馆,海洋科学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实验,多开特色实验
继续重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并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灵活开设特色实验项目,强化分析实验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以实验为平台,进行实验摸索。
(三)以教师指导制活动、第二课堂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
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览、实验技能评比等活动,如学生基础实验熟练度比拼,实验创新点比拼,小实验设计等活动。力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技能提升的自觉性。
(四)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措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暑期和寒假的实习,让学生到涉海部门学习具体的实验技能,有机会的话组织学生出海采集样品。作为广西沿海唯一设置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还较少,不像老牌高校知名度高,建立的实习基地也已经经营多年,钦州学院海洋专业目前还没有太多固定的实习基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与广西涉海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流动站的形式进行培养毕业生,等学校条件成熟以后建立类似生态站的实习基地,以供实习和科研的双重使用。
综上所述:
海洋学院作为钦州学院最年轻的一个二级学院,虽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经验不足,同时还肩负着钦州学院实现“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跨越的梦想。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发展海洋科学,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忠魁. 关于创办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思考[J]. 钦州学院学报, 2008,(5): 71-74.
[2] 银建军,李尚平,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6): 1-8.
[3] 张晨晓,张广平. 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初探[J]. 钦州学院学报, 2009,(3): 51-53.
[4] 王淑军,许星鸿,姚兴存,等. 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2):152-153.
[5] 张晨晓,杨斌,钟秋平,等.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钦州学院学报, 2011,(4): 91-93.
[6] 梁燕茹. 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以钦州学院为例[J]. 科技视界, 2014,(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