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歌剧大师威尔第诞辰200周年。人们经常会拿他跟与他同龄的瓦格纳相提并论。但相比于瓦格纳极富戏剧性的人生,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他的家乡布塞托乡间度过的,并自称是“圣阿加塔农民”。在音乐创作中,他也是拿出了农夫的劲头,一直耕耘到了80岁高龄……
今年是歌剧大师威尔第诞辰200周年。虽还未到他的诞日——10月10日,一系列纪念活动已在国内拉开大幕:7月12日,威尔第音乐节在天津开幕,他的经典作品《弄臣》、《游吟诗人》、《阿依达》在天津大剧院重磅上演;国家大剧院也在8月22日、23日推出了纪念他诞辰200周年的歌剧音乐会。
19世纪40年代,法国歌剧红极一时,瓦格纳即将风靡欧洲,威尔第则上承美声时代三大师——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下启普契尼,将意大利歌剧推至了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尔第崭露头角时,罗西尼已经封笔,贝利尼英年早逝,多尼采蒂虽然多产,但缺少精品,意大利歌剧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是他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局面。
音乐之旅艰难启程
朱塞佩·威尔第,1813年10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布塞托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小威尔第少言寡语,一有空就喜欢跑到离家不远的教堂,听管风琴奏出的悠扬乐声。父亲看出这孩子喜欢音乐,在他8岁那年,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旧的斯比奈风琴,但没过几个月,琴就让他弹得彻底散架了。
12岁时,威尔第幸运地得到了布塞托城一位爱好音乐的酿酒商巴列齐的青睐,此人后来还成了他的岳父。巴列齐赞助了他三百里拉,又帮他向慈善机构申请到了一笔奖学金。
1832年,威尔第来到了他景仰已久的米兰音乐学院。但这所牛气冲天的学校却在面试后,拒绝了他,理由是他已经超龄了,其实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他不够出色。威尔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若干年后,当米兰音乐学院想借他的名声改名为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时,他一口回绝了。
威尔第只得转拜斯卡拉歌剧院的指挥为师,但学艺三年,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自学。当同龄人瓦格纳还在德累斯顿上大学,听美学和哲学讲座、编杂志、旅行时,威尔第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几乎背下了多尼采蒂的全部总谱……
米兰爱乐协会一次排练海顿的《创世纪》,指挥突然缺席,伴奏的威尔第临时救急身兼指挥,他用右手指挥、左手弹琴,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令众人刮目相看。但他的生活始终困苦,曾经的恩师普罗维西和亲妹妹去世,他甚至都因没钱无法回家参加葬礼。
1836年,23岁的威尔第与巴列齐的女儿玛格丽塔结婚,两人彼此爱慕已久。威尔第顶替普罗维西,当上了布塞托城教堂的管风琴师。但薪水微薄,生活千篇一律,离他内心深处宏大的音乐梦想差距太远。他终于1839年毅然辞职,凭着一腔激情再次来到米兰,全家寄人篱下,他则天天奔波于各大剧院,寄望于老板能看上他写的歌剧。
当时的著名女歌唱家朱塞平娜·斯特雷波尼,在听过威尔第弹奏他的处女作《奥贝托》后,将其引荐给了斯卡拉剧院经理梅雷利。1839年,《奥贝托》在斯卡拉剧院上演,作曲家脸色煞白地等到了观众们的肯定。首战告捷,精明的梅雷利马上和威尔第签订了合同,预订他之后的三部歌剧。事业刚有起色,威尔第便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变故,先是一年前小女儿天折,接着是儿子在这年冬天患急病死去,妻子玛格丽塔承受不住接连的打击,18411年,第三口棺材从他家中抬了出去。
威尔第一下子变成了孑然一身。悲痛无比的他提出和剧院解约,但没有得到同意,被迫坐回桌前,“在可怕的精神痛苦下”开始创作一部喜剧!冰火两重天下诞生的《一日王位》质量可想而知,它毫无悬念地遭遇了惨败。现场观众一片嘘声、口哨声、笑骂声,敏感的威尔第觉得自己被钉上了滚烫的耻辱柱。
土地和音乐一样重要
威尔第沉浸在阴郁的情绪之中,心灰意冷,甚至打算就此放弃音乐。如果没有梅雷利锲而不舍地追着他写,很难说他还能成为后来的威尔第。
梅雷利塞给威尔第一个被其他作曲家拒绝的本子——《纳布柯》,威尔第在刚读了两三页之后,就认定它是一个伟大的作品。那时,威尔第还是一个新人,但他却执拗地要求作者再三修改剧本。改动后的《纳布柯》风格雄健,气势磅礴,威尔第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写出了《纳布柯》的总谱。1841年岁末,《纳布柯》公演,果然不负所望,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威尔第一举成名。更重要的是,创作激活了威尔第的生命,他的信心得以恢复。
《纳布柯》最著名的唱段,当数合唱“飞翔吧,乘上金色的翅膀”,当被奴役的犹太人齐声唱出这一自由的呼声时,让当时的意大利人都能感到强烈的共鸣。彼时意大利已经历了几个世纪分裂的痛苦,在刚告别拿破仑的铁骑后,又迎来了奥地利占领军。威尔第接下来创作的《伦巴尔第人》在排练时,米兰大主教和奥地利警察当局曾企图阻止它上演,为此还引发了政治示威运动。罗西尼评价威尔第:“他是个戴着钢盔的作曲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剧作都同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与剧场老板谈判时,威尔第开始变得牛气冲天,要价高,而且得是付现金,并必须当场付清,同意就成交,嫌贵就一拍两散,仿佛是对曾经贫穷的一种报复。
而在得到丰厚的报酬后,威尔第就像一个土财主一样,回到他的出生地盖了一栋圣阿加塔别墅,其余的钱都用来购买田地,他甚至招募了几百个雇农,“土地是不会叫人失望的”。威尔第非常认真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庄园经营,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喝一大杯不加牛奶的咖啡,便踱到马厩去检查一切是否正常。他有时会和雇农一起劳作,这成为他作曲间隙最好的休整方式。他在乡间遍植蔷薇,养殖野鸡和孔雀,甚至还打算培育一种叫做“威尔第”的新品种良马。在他的农庄里,他是一个苛刻严厉的老板,经常大声地训斥雇农。
1848年,当局邀请威尔第来担任多尼采蒂留下的显赫职务——维也纳皇家剧院音乐总监,被他断然拒绝1888年,那波里音乐学院聘请他出任院长,他也只是摇头,他说只想住在庄稼地里,写他的歌剧。威尔第一次回应评论家的批评说:“我在音乐上非常无知。我家里几乎没有任何乐谱,我也从未上过音乐图书馆”,事实上威尔第堪称自学成才的学者,博览群书。但他从不掩盖自己对学院派的憎厌,甚至说:“如果真的具备成功的天赋,一个演员应当离开音乐学院的教授和艺术至上主义者,停止课业,至少十年内不听音乐!” 音乐界的莎士比亚
音乐史上通常将威尔第1849年前的创作划为早期阶段,他自称那些年对他来说是一个“服苦役的年代”:他在1844年至1850年间,没有喘息和停顿地完成了12部歌剧!从50年代开始,到创作了《阿依达》的1867年,是他的全盛时期,在这十六七年里,他放慢了创作速度,但几乎部部是精品,其中最流行的便是浪漫三部曲:《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歌剧史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威尔第本人不善辞令,他不懂英语,也不懂法语,写信甚至还会有语法错误。但在他一生创作的26部歌剧中,不少剧本直接来自对这些文学家作品的改编:莎士比亚、席勒、雨果、小仲马、拜伦、伏尔泰……”在这一串耀眼的名字中,莎士比亚是最受威尔第推崇的,“与其他所有戏剧家相比,包括古希腊戏剧家,我更喜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力,对人性多面而深入的探究,一次次让他折服。这也决定了他的音乐从来不像瓦格纳那样用来探索思想和哲学,他最感兴趣的始终是人本身。在忠于意大利民族歌剧传统的基础上,威尔第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改革。
在1847年的《麦克白》中,威尔第便脱离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手法,不再铺陈华丽优美的曲调,而是以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变化为己任。他认为歌手要能唱也能演,坚持让他们彩排时都必须着戏装。在排练那段著名的二重唱“我致命的女人”时,当他要求男女主唱再唱一遍时,累得声嘶力竭的男中音瓦雷西抗议道:“我们已经唱了一百五十次了!”威尔第怒视他一眼,回应道:“那么,请再唱第一百五十一次!”最后《麦克白》首演时,现场观众为之疯狂,威尔第谢幕达25次之多。
威尔第将《弄臣》列为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作品,这部歌剧改编自雨果的剧本《国王寻乐》。此前大多数歌剧的男主角不是英雄好汉就是英俊小生,《弄臣》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形容猥琐的驼背侏儒。这个形象善恶兼备,分裂而复杂,甫一诞生便成为音乐史上最富表现力的男中音。雨果不喜欢作曲家用他的作品谱曲,甚至禁止《弄臣》在法国上演,多年后他才“屈尊”到剧院观看,看完后感叹道:“音乐的表现力确实有时胜过诗和散文,歌剧确有话剧无法企及之处。”
1853年,刚写完《游吟诗人》大获成功的威尔第,又独具慧眼挑中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当时的《茶花女》还未成为后来公认的名著,威尔第也知道一个描写妓女生活的故事对于歌剧来说实在是一个“大胆到极端的题材”,但他正想以此来证明歌剧的魅力并不会受到题材的局限,而在写法。在威尔第的《茶花女》中,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使这个“半上流社会”的女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从交易情感变成能爱、能痛苦的人。小仲马对其的评价是:“五十年以后,也许谁都不会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是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为《茶花女》铤而走险,也有作曲家的个人情愫。他和斯特雷波尼当时正在同居。斯特雷波尼的个人感情生活曾经非常前卫,她此前有过多位情人,还有一个私生子。威尔第和她在一起,饱受闲言碎语与舆论压力,他的创作也有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拖到1859年,威尔第才与斯特雷波尼正式结婚,此时威尔第46岁,斯特雷波尼44岁。等待的原因不过是后者的私生子在这年满21岁,从法律上自动解除了对继父财产的继承权。
这大概是威尔第生活中比较残酷的一面。1851年,他将照管地产的父亲解雇,并通知公证人,“在财产上和伦理上都和父亲分开”,相当于把父母赶出了圣阿加塔。在他创作《游吟诗人》之时,母亲悄然逝世。有人说,“威尔第把自己全部爱的巨大能力,对人的心灵的无比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不能或不愿这样做的——都献给了歌剧。”
八十岁高龄再创精品
威尔第在1867年创作了里程碑式的歌剧《阿依达》后,沉寂了16年,悠闲的田园生活似乎让他不再记起音乐。好友剧作家博伊托甚至在每年送给他的圣诞蛋糕上,插上一个用巧克力做成的摩尔将军(《奥赛罗》的男主角),含蓄地提醒他还有未竟的事业有待开拓。威尔第最爱莎士比亚,最终打动了他,让他在74岁高龄重披战袍,写出了惊世杰作《奥赛罗》。他亲自参加每一次排练,帮助男主角塔马尼奥理解奥赛罗应当怎样死去,帮他分析独唱的要求,逐音讲解,苛刻细致直到满意。
《奥赛罗》首演毫不意外地赢得了满堂喝彩,散场后欢腾的人群甚至抬着大师回到住所。他的作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天才们:普契尼与朋友徒步30公里前往比萨,在观看了歌剧《阿依达》后,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而这次《奥赛罗》首演的现场,一位年轻的大提琴手听得如痴如醉,从此投身做一名指挥家——他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
受到鼓舞的威尔第在80高龄又提起了笔,旺盛的创作力让人惊叹,他写出了最后一部杰作《法尔斯塔夫》,同样改编自莎士比亚。自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后,此后六十多年间威尔第很少涉足喜剧。《法尔斯塔夫》与他以往的任何作品都不同,他完全放开了自我,夹带着八十老翁的童心大发,在不同情绪氛围间转换如行云流水,“凝结了威尔第积60年之久的最精致、最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段”。
威尔第将他的最后岁月献给了慈善事业。曾经对家人毫不留情的他,晚年却在米兰市中心建了一座“卡萨音乐之家”,它是全世界上唯一一座专为歌剧主角、指挥家、作曲家和音乐演奏家所建的老年休养院,专门接纳年老而生活无着落的音乐工作者们。威尔第在遗嘱中规定将遗产及版税收入的一半,用于建设和维持医院、休养院。根据他的遗愿,他和妻子也葬在这里。“卡萨”在威尔第逝世后才开放,因为他一贯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1901年1月27日凌晨,威尔第因脑溢血在米兰猝然辞世。二十万人自觉聚集在米兰街头为他哀悼送行。所有车辆路过他逝世的地点米兰旅馆附近的街道,都放慢速度,以便不发出声响。路面上是米兰市政府下令铺满的麦秸,“为的是不使城市的噪音惊扰这位伟大的老人”。
张宁据《国家人文历史》黄薇/文 整理
今年是歌剧大师威尔第诞辰200周年。虽还未到他的诞日——10月10日,一系列纪念活动已在国内拉开大幕:7月12日,威尔第音乐节在天津开幕,他的经典作品《弄臣》、《游吟诗人》、《阿依达》在天津大剧院重磅上演;国家大剧院也在8月22日、23日推出了纪念他诞辰200周年的歌剧音乐会。
19世纪40年代,法国歌剧红极一时,瓦格纳即将风靡欧洲,威尔第则上承美声时代三大师——罗西尼、贝利尼和多尼采蒂,下启普契尼,将意大利歌剧推至了一个新的高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尔第崭露头角时,罗西尼已经封笔,贝利尼英年早逝,多尼采蒂虽然多产,但缺少精品,意大利歌剧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是他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局面。
音乐之旅艰难启程
朱塞佩·威尔第,1813年10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布塞托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小威尔第少言寡语,一有空就喜欢跑到离家不远的教堂,听管风琴奏出的悠扬乐声。父亲看出这孩子喜欢音乐,在他8岁那年,省吃俭用买了一台旧的斯比奈风琴,但没过几个月,琴就让他弹得彻底散架了。
12岁时,威尔第幸运地得到了布塞托城一位爱好音乐的酿酒商巴列齐的青睐,此人后来还成了他的岳父。巴列齐赞助了他三百里拉,又帮他向慈善机构申请到了一笔奖学金。
1832年,威尔第来到了他景仰已久的米兰音乐学院。但这所牛气冲天的学校却在面试后,拒绝了他,理由是他已经超龄了,其实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他不够出色。威尔第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若干年后,当米兰音乐学院想借他的名声改名为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时,他一口回绝了。
威尔第只得转拜斯卡拉歌剧院的指挥为师,但学艺三年,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自学。当同龄人瓦格纳还在德累斯顿上大学,听美学和哲学讲座、编杂志、旅行时,威尔第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几乎背下了多尼采蒂的全部总谱……
米兰爱乐协会一次排练海顿的《创世纪》,指挥突然缺席,伴奏的威尔第临时救急身兼指挥,他用右手指挥、左手弹琴,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令众人刮目相看。但他的生活始终困苦,曾经的恩师普罗维西和亲妹妹去世,他甚至都因没钱无法回家参加葬礼。
1836年,23岁的威尔第与巴列齐的女儿玛格丽塔结婚,两人彼此爱慕已久。威尔第顶替普罗维西,当上了布塞托城教堂的管风琴师。但薪水微薄,生活千篇一律,离他内心深处宏大的音乐梦想差距太远。他终于1839年毅然辞职,凭着一腔激情再次来到米兰,全家寄人篱下,他则天天奔波于各大剧院,寄望于老板能看上他写的歌剧。
当时的著名女歌唱家朱塞平娜·斯特雷波尼,在听过威尔第弹奏他的处女作《奥贝托》后,将其引荐给了斯卡拉剧院经理梅雷利。1839年,《奥贝托》在斯卡拉剧院上演,作曲家脸色煞白地等到了观众们的肯定。首战告捷,精明的梅雷利马上和威尔第签订了合同,预订他之后的三部歌剧。事业刚有起色,威尔第便遭受了突如其来的变故,先是一年前小女儿天折,接着是儿子在这年冬天患急病死去,妻子玛格丽塔承受不住接连的打击,18411年,第三口棺材从他家中抬了出去。
威尔第一下子变成了孑然一身。悲痛无比的他提出和剧院解约,但没有得到同意,被迫坐回桌前,“在可怕的精神痛苦下”开始创作一部喜剧!冰火两重天下诞生的《一日王位》质量可想而知,它毫无悬念地遭遇了惨败。现场观众一片嘘声、口哨声、笑骂声,敏感的威尔第觉得自己被钉上了滚烫的耻辱柱。
土地和音乐一样重要
威尔第沉浸在阴郁的情绪之中,心灰意冷,甚至打算就此放弃音乐。如果没有梅雷利锲而不舍地追着他写,很难说他还能成为后来的威尔第。
梅雷利塞给威尔第一个被其他作曲家拒绝的本子——《纳布柯》,威尔第在刚读了两三页之后,就认定它是一个伟大的作品。那时,威尔第还是一个新人,但他却执拗地要求作者再三修改剧本。改动后的《纳布柯》风格雄健,气势磅礴,威尔第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写出了《纳布柯》的总谱。1841年岁末,《纳布柯》公演,果然不负所望,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威尔第一举成名。更重要的是,创作激活了威尔第的生命,他的信心得以恢复。
《纳布柯》最著名的唱段,当数合唱“飞翔吧,乘上金色的翅膀”,当被奴役的犹太人齐声唱出这一自由的呼声时,让当时的意大利人都能感到强烈的共鸣。彼时意大利已经历了几个世纪分裂的痛苦,在刚告别拿破仑的铁骑后,又迎来了奥地利占领军。威尔第接下来创作的《伦巴尔第人》在排练时,米兰大主教和奥地利警察当局曾企图阻止它上演,为此还引发了政治示威运动。罗西尼评价威尔第:“他是个戴着钢盔的作曲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剧作都同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与剧场老板谈判时,威尔第开始变得牛气冲天,要价高,而且得是付现金,并必须当场付清,同意就成交,嫌贵就一拍两散,仿佛是对曾经贫穷的一种报复。
而在得到丰厚的报酬后,威尔第就像一个土财主一样,回到他的出生地盖了一栋圣阿加塔别墅,其余的钱都用来购买田地,他甚至招募了几百个雇农,“土地是不会叫人失望的”。威尔第非常认真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庄园经营,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喝一大杯不加牛奶的咖啡,便踱到马厩去检查一切是否正常。他有时会和雇农一起劳作,这成为他作曲间隙最好的休整方式。他在乡间遍植蔷薇,养殖野鸡和孔雀,甚至还打算培育一种叫做“威尔第”的新品种良马。在他的农庄里,他是一个苛刻严厉的老板,经常大声地训斥雇农。
1848年,当局邀请威尔第来担任多尼采蒂留下的显赫职务——维也纳皇家剧院音乐总监,被他断然拒绝1888年,那波里音乐学院聘请他出任院长,他也只是摇头,他说只想住在庄稼地里,写他的歌剧。威尔第一次回应评论家的批评说:“我在音乐上非常无知。我家里几乎没有任何乐谱,我也从未上过音乐图书馆”,事实上威尔第堪称自学成才的学者,博览群书。但他从不掩盖自己对学院派的憎厌,甚至说:“如果真的具备成功的天赋,一个演员应当离开音乐学院的教授和艺术至上主义者,停止课业,至少十年内不听音乐!” 音乐界的莎士比亚
音乐史上通常将威尔第1849年前的创作划为早期阶段,他自称那些年对他来说是一个“服苦役的年代”:他在1844年至1850年间,没有喘息和停顿地完成了12部歌剧!从50年代开始,到创作了《阿依达》的1867年,是他的全盛时期,在这十六七年里,他放慢了创作速度,但几乎部部是精品,其中最流行的便是浪漫三部曲:《弄臣》、《游吟诗人》和《茶花女》,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歌剧史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威尔第本人不善辞令,他不懂英语,也不懂法语,写信甚至还会有语法错误。但在他一生创作的26部歌剧中,不少剧本直接来自对这些文学家作品的改编:莎士比亚、席勒、雨果、小仲马、拜伦、伏尔泰……”在这一串耀眼的名字中,莎士比亚是最受威尔第推崇的,“与其他所有戏剧家相比,包括古希腊戏剧家,我更喜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洞察力,对人性多面而深入的探究,一次次让他折服。这也决定了他的音乐从来不像瓦格纳那样用来探索思想和哲学,他最感兴趣的始终是人本身。在忠于意大利民族歌剧传统的基础上,威尔第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改革。
在1847年的《麦克白》中,威尔第便脱离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手法,不再铺陈华丽优美的曲调,而是以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变化为己任。他认为歌手要能唱也能演,坚持让他们彩排时都必须着戏装。在排练那段著名的二重唱“我致命的女人”时,当他要求男女主唱再唱一遍时,累得声嘶力竭的男中音瓦雷西抗议道:“我们已经唱了一百五十次了!”威尔第怒视他一眼,回应道:“那么,请再唱第一百五十一次!”最后《麦克白》首演时,现场观众为之疯狂,威尔第谢幕达25次之多。
威尔第将《弄臣》列为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作品,这部歌剧改编自雨果的剧本《国王寻乐》。此前大多数歌剧的男主角不是英雄好汉就是英俊小生,《弄臣》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形容猥琐的驼背侏儒。这个形象善恶兼备,分裂而复杂,甫一诞生便成为音乐史上最富表现力的男中音。雨果不喜欢作曲家用他的作品谱曲,甚至禁止《弄臣》在法国上演,多年后他才“屈尊”到剧院观看,看完后感叹道:“音乐的表现力确实有时胜过诗和散文,歌剧确有话剧无法企及之处。”
1853年,刚写完《游吟诗人》大获成功的威尔第,又独具慧眼挑中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当时的《茶花女》还未成为后来公认的名著,威尔第也知道一个描写妓女生活的故事对于歌剧来说实在是一个“大胆到极端的题材”,但他正想以此来证明歌剧的魅力并不会受到题材的局限,而在写法。在威尔第的《茶花女》中,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使这个“半上流社会”的女人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从交易情感变成能爱、能痛苦的人。小仲马对其的评价是:“五十年以后,也许谁都不会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是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为《茶花女》铤而走险,也有作曲家的个人情愫。他和斯特雷波尼当时正在同居。斯特雷波尼的个人感情生活曾经非常前卫,她此前有过多位情人,还有一个私生子。威尔第和她在一起,饱受闲言碎语与舆论压力,他的创作也有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拖到1859年,威尔第才与斯特雷波尼正式结婚,此时威尔第46岁,斯特雷波尼44岁。等待的原因不过是后者的私生子在这年满21岁,从法律上自动解除了对继父财产的继承权。
这大概是威尔第生活中比较残酷的一面。1851年,他将照管地产的父亲解雇,并通知公证人,“在财产上和伦理上都和父亲分开”,相当于把父母赶出了圣阿加塔。在他创作《游吟诗人》之时,母亲悄然逝世。有人说,“威尔第把自己全部爱的巨大能力,对人的心灵的无比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不能或不愿这样做的——都献给了歌剧。”
八十岁高龄再创精品
威尔第在1867年创作了里程碑式的歌剧《阿依达》后,沉寂了16年,悠闲的田园生活似乎让他不再记起音乐。好友剧作家博伊托甚至在每年送给他的圣诞蛋糕上,插上一个用巧克力做成的摩尔将军(《奥赛罗》的男主角),含蓄地提醒他还有未竟的事业有待开拓。威尔第最爱莎士比亚,最终打动了他,让他在74岁高龄重披战袍,写出了惊世杰作《奥赛罗》。他亲自参加每一次排练,帮助男主角塔马尼奥理解奥赛罗应当怎样死去,帮他分析独唱的要求,逐音讲解,苛刻细致直到满意。
《奥赛罗》首演毫不意外地赢得了满堂喝彩,散场后欢腾的人群甚至抬着大师回到住所。他的作品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天才们:普契尼与朋友徒步30公里前往比萨,在观看了歌剧《阿依达》后,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而这次《奥赛罗》首演的现场,一位年轻的大提琴手听得如痴如醉,从此投身做一名指挥家——他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
受到鼓舞的威尔第在80高龄又提起了笔,旺盛的创作力让人惊叹,他写出了最后一部杰作《法尔斯塔夫》,同样改编自莎士比亚。自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后,此后六十多年间威尔第很少涉足喜剧。《法尔斯塔夫》与他以往的任何作品都不同,他完全放开了自我,夹带着八十老翁的童心大发,在不同情绪氛围间转换如行云流水,“凝结了威尔第积60年之久的最精致、最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段”。
威尔第将他的最后岁月献给了慈善事业。曾经对家人毫不留情的他,晚年却在米兰市中心建了一座“卡萨音乐之家”,它是全世界上唯一一座专为歌剧主角、指挥家、作曲家和音乐演奏家所建的老年休养院,专门接纳年老而生活无着落的音乐工作者们。威尔第在遗嘱中规定将遗产及版税收入的一半,用于建设和维持医院、休养院。根据他的遗愿,他和妻子也葬在这里。“卡萨”在威尔第逝世后才开放,因为他一贯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1901年1月27日凌晨,威尔第因脑溢血在米兰猝然辞世。二十万人自觉聚集在米兰街头为他哀悼送行。所有车辆路过他逝世的地点米兰旅馆附近的街道,都放慢速度,以便不发出声响。路面上是米兰市政府下令铺满的麦秸,“为的是不使城市的噪音惊扰这位伟大的老人”。
张宁据《国家人文历史》黄薇/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