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皂荚一生情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是三代单传,刚落草几天,爷爷就从山神庙旁请回一株小皂荚树,用红绒线系着,扛着它走了一天山路,夜暮四合才到家。进了家门,爷爷来不及喘一口气,就直奔西厢房拿把锄头,在院落里靠墙的地方挖坑种树。夜里,爷爷对奶奶说:“长命树请回来了,以后这就是娃的命根子,好好善待它。”
  对于这棵命根子树,父亲比任何人都钟爱,每天早上的第一泡童子尿总是洒在它的脚边。那树也争气,没过多少年就开始挂果了。每到收获季节,就挂满了乌黑油亮饱满硕长的皂荚。长到十几岁了,父亲还不懂事,奶奶想摘些皂荚角洗头洗衣服,必须头天晚上向他“申请”,第二天早上煮两个鸡蛋“贿赂”,才能顺顺当当把皂荚角摘到手。
  树大招风,财大招贼。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父亲本门的一个堂兄实在经不起诱惑,蹑手蹑脚潜到树下,刚摘了两片,就被发现。父亲哭着喊着在后面追,他堂兄铆足了劲在前面跑。父亲捡起一块石头砸中了堂兄的头,两人便厮打起来。等家人赶到的时候,两人脸上都是血和泪,还哭得声嘶力竭。后来,老哥俩一个头上留疤,一个眼角留痕。
  母亲嫁过来后,常为了皂荚的事劝父亲:别人想要,就给点儿,大地出的,又不是长在身上的肉。父亲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老大的不乐意,摸着眼角的疤痕心里嘀咕:要给早给了,脸上至于落下这东西?
  父亲舍不得把皂荚角送人,不过,对我们兄妹俩倒是舍得。从小到大,我和妹妹每次洗头,父亲都会嘱咐母亲多拍些皂荚角,好把我们的头发洗得光亮。妹妹的头发一直是我们村子里的骄傲,又黑又亮,一直垂到腰间;走路的时候,一摆一摆的,像黑色的锦缎在流动。父亲说,那全是皂荚角的功劳。
  时光是把刀,转眼间,父母亲的脸都被刻成了波浪线。我和妹妹也都学有所成到城里参加工作,并在那里成了家。每次儿子从老家回来,总会提一包皂荚角,那是父亲强塞给他的。儿子终有一天不耐烦了:“爷爷,别再给我这东西了。我们都没用,全扔阳台上了。”父亲张着嘴一下子愣在了那里,看看手中的皂荚角,又看看儿子,不知如何是好。
  从此,父亲再也没有给我们捎过皂荚角。
  母亲去世的时候,父亲在棺木里放了好些皂荚角,边放边说:“芸香,这是我的命根子,让它们陪着你,你就会听到我说的话。到了那边,洗衣服洗头,都用得着,别省着……记得等我。”父亲说得很安详,我和妹妹却听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此后,父亲一下子苍老起来,也不随我和妹妹进城里住,一个人留在老院子里。没事的时候,他就站在老皂荚树下仰头看着树发呆,或者是拿几片皂荚角,背着双手,给要娶亲的人家送过去。我们当地的婚俗,有给新娘子的洗脸盆里放皂荚角添喜的做法。办喜事的人家看到父亲来送皂荚角,都惊讶不已,这可是破天荒的事,于是赶紧拿了瓜子喜糖出来款待父亲。父亲总是摆摆手,然后背着手转身慢慢离去。
  几天前,父亲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把那棵皂荚树卖了,卖给城里的一家公园了。本来说不要钱,公园的人不同意,说树也有80多年了,怎么能白要呢?
  父亲一生珍爱皂荚树的一枝一叶,为此没少得罪人,如今怎么舍得把一整棵树都给了出去呢?
  父亲沉默了半天,才说:“那家公园就在你家附近啊!每个周末,你们一家人要去那个公园里玩,就能看到它。它也会庇佑你们的,就像我看到你们一样,很开心,很高兴。”
  我的心突然很痛,喉间很堵很酸,我觉得有什么东西从我眼角流了出来,很热,很湿。
  (摘自《当代青年》)
其他文献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对“中国梦”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中国梦与人民的梦完全一致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党执政兴国的重点。
期刊
那年,那月,那个李达新  1960年,我在泸州一中上高中,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千村薜苈,万户萧疏,粮食奇缺,大家都处于一种饥饿状态。同学见面说得最多的是“焦耳(能量)不足”。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小同学叫李达新。李达新的个子又瘦又小,但人有股机灵劲儿。他出身贫寒,穿的衣服是家里织的家机布,用柴灰染黑,连缝都是自己母亲缝的,是一种没有领的和尚服,很像“囚衣”。  那个时候粮食定量很少,加之几个月才能吃
期刊
1  儿子从学校回来,问我:“妈妈,你最希望我爱你的方式是什么?”  “什么?”他说得太一本正经,我一时有些愕然。  “就是最爱你的方式。”他不满地重复。  “你要乖一点,听妈妈的话。”我明显敷衍他,但其实也是实话。  他从小就调皮捣蛋,整天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的,没少让我头痛。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吼他,每次吼完了又后悔,只好自我开脱,指着他做恨铁不成钢状:“你看看你,谁家的孩子像你一样,这么不听
期刊
静夜里,一缕灯光是幸福;夕阳下,携手相伴是幸福;受挫时,母亲的鼓励是幸福;疲惫时,一杯清茶也是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用“幸福”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教育的幸福。  我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个性十足的孩子。我因为他们的崇拜、爱戴而幸福着。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孩子们的顽皮、教学技巧的生涩曾让我困顿,让我迷茫,是
期刊
我说过,我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被流放,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但在我们现代社会,即使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故乡,过去生活的世界也完全不见了。  我们重建了一个新的中国,但是当我们生活在现代化之中的时候,我们感到空虚失落,我们发现自己依然割舍不掉对故乡的怀念,我们发现自己非常需要过去那种能够使我们的生命感到充实的经验。  “汉语是我最后的故乡,朋友是我最后的故乡”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写诗
期刊
有位在深圳工作的朋友讲了一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他同事家在昆明,春节前两日才能返乡。他订不到2300元的直飞机票,也买不到传说中可以网购的火车票,毅然选择曲线返乡,订了深圳飞曼谷的特价机票,以及曼谷到昆明的8折票,加起来2200元。  返乡的念头根植于春节合家团圆的传统习俗之中,根植于人们最珍贵的回忆与情感之中。无论如何艰难,外出的人们还是要踏上回家之路。  为了生存,我们早早成人,离开家乡,来到大
期刊
很多人觉得我是花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力。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这些底子长久以来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我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进中戏导演系,刚入学就做了职业模特;大学期间,还学了表演、播音、美术,获得了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我演过电视剧、话剧,做过话剧编导;我拿过很多奖,虽然不是什么国际大奖,但这些奖项印证着我一步步的脚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时,也轻易将我此前的成绩轻轻抹去。我的过往无人提及,仿佛
期刊
“逃离北上广”“退居二线”“回老家去”开始成为不少历经千辛万苦“挤”进大都市的年轻人热议的焦点话题。在网民评出的10个最想逃离城市榜单中,上海、北京、广州毫无争议地排名前三。人满为患、房子太贵、娶不到老婆、压力太大、焦虑失眠、漂泊感……各种逃离理由勾勒出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再不走,我要一辈子打光棍了。”网友的吐槽流露出对大都市的迷茫和失望。  然而,真要退守到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则会在发
期刊
上午9点开门,用餐高峰期后才能顾得上吃饭,回到他在北京租的“家”,常常要晚上11点以后了。  上午9点,这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上的云南米线店照例开门迎客了。10平方米左右的厨房里,刘硕和厨师小马正忙着洗菜、择菜,为中午用餐高峰期做准备。  11点多,来店里吃饭的人多了起来,6张桌子几乎全部客满。外卖电话也接连响起,刘硕要忙着招呼顾客点餐、收银,还要抽空去附近办公楼里送外卖,每分钟都过得像打仗一
期刊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在外闯荡的影响,7岁那年,他便有了自己的理想:“我要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城市去读书、去闯荡。”然而,直到16岁,他的这一理想并没能真正实现。  初中毕业后,他成了首钢铸造车间的一名工人,虽然对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不过,他的“不安分”却开始显现出来。或许是喜好,抑或是为了改变命运吧,那段时间,只要和文艺沾上边的,他逮到什么就学什么。比如什么指挥班、朗诵班、诗歌班等等他都会去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