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名言的“版权”归属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戏剧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它是谁说的。有人以为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行话”,有人认为它源自北京人艺,也有演员说是在戏剧学院读书时老师说的,还有演员说这是某个大牌导演的话……其实,它是俄国戏剧大师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1898年6月14日创造的。
  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戏剧家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办了莫斯科艺术剧院。6月14日,剧院排演首个剧目——《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排练开始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演员发表了讲话,开口便说道:“请你们记住这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你今天演哈姆雷特,明天演配角,即使演配角,也必须以艺术家的身份去扮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解释说:“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它要求每个演员,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应竭尽全力,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整部戏中每一个人物都很重要,角色无论大小,只要用心,一个小角色也能演得很精彩。一个大演员往往会以高超的创造力,使平凡的小角色熠熠生辉。能演好小角色的演员才是真正的大演员。什么叫小演员?就是没把角色演好的演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一名言,让艺术剧院所有人受益匪浅,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痴迷与热爱以及锲而不舍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不仅排练顺利,演出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1898年9月,艺术劇院排演第二个剧目——契诃夫的《海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妻子玛丽娅·莉莉娜扮演一个女配角。莉莉娜并未因此而懈怠,而是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博得了观众的衷心喜爱,也受到业内的高度评价:“她以精湛的演技,诠释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精神内涵,为艺术剧院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
  随着这句名言的迅速流传以及在演出中的运用实践,使得莫斯科艺术剧院成为俄罗斯话剧界的最高艺术殿堂,同时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盛誉。
  这句名言也漂洋过海传到了中国。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要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为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剧院”的口号,并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奉为承诺和信条,使之融入每个演员的血液里,成为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著名电影演员舒绣文在《带枪的人》中扮演一名打字员,没有一句台词,只有打字机的“嘀哒”声,但她牢记“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信条,将角色饰演得活灵活现。受邀的苏联专家看了表演后,啧啧称赞道:“那个打字员是位大演员!”
  演了一辈子小角色的北京人艺演员黄宗洛,被誉为“龙套大师”。为演好每一个小角色,他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排《龙须沟》时,他饰演一个卖梨老头,为演好这一小角色,他在隆冬季节跟着一个卖梨老人去北京街头做了半个月“买卖”,最终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虽然这句名言长期被误传,在不少文章中也曾无数次被引用,无疑是将“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的本意完全搞混了,它的真正“版权”属于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只是适用于戏剧界,仅此而已。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周清云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系硕士,他的2000余本藏书将寝室活脱脱地变成了“图书馆”。这些书大多是周清云从二手市场淘来的,他不爱玩微博、微信,爱读书、爱思考,弹得一手好吉他,以后他还打算开个公益图书馆。  得知自己寝室的藏书“火”了,周清云十分惊讶。在他看来,自己并无特别,川大藏龙卧虎,有很多更厉害的人。提起为什么买这么多书,他坦言,“只是出于个人的阅读习惯”。他喜欢在书上随手做批注,而
期刊
人们都在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那么,所谓“书香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模样呢?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一定是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它至少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人人溢书香;第二,处处有书香;第三,时时闻书香;第四,好书飘书香。  人人溢书香  全民阅读,从书香家庭到书香社区,从书香学校到书香机关,从书香企业到书香乡村……它应该是全方位,涉及所有人群的。从群体来说,重点有三个方面:即领导
期刊
刘邦一生只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只有三句。但就是这样一首只有三句的诗,可以说千古扬名,妇孺皆知。那么问题来了:刘邦这首诗真的很好吗?为什么其知名度会这么高?  其实,要说刘邦这首诗真的有多好,其实不见得。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刘邦的这首诗,就是当时很一般的楚歌。楚歌在刘邦那个时代,是比较有名的,很多人都会唱。而刘邦的这首楚歌,其艺术手法也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开篇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也就是
期刊
01  阿城是谁?  阿城的身份不少,会的事情很多——是编剧,是电影美术指导,也做过电影评委,还会木工,能做木匠。  但阿城成名却是因为文学。  1984年,钟阿城的短篇小说《棋王》首发在《上海文学》,这一部14000多字的小说引爆全国,接下来《树王》《孩子王》,生生震动中国文坛,一时洛阳纸贵,钟阿城开始变得炙手可热。全国各地的编辑纷至沓来,纷纷向他约稿。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有时一拨要来好几次。 
期刊
元明宗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颗粒无收,饥民相食。  六十岁的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赶赴陕西赈灾。此时是他辞官归隐的第八年,也是他第八次接到朝廷的任命。  前七次都被這个固执的小老头一一回绝,唯有这最后一次,要做的是最苦最累的赈灾活,他却欣然而往。  他可以冷脸拒绝七次朝廷的诏书,却不忍看到哪怕一个百姓遭难。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  哀哉流民!剥树食
期刊
公元664年,唐朝高僧玄奘逝世。但是关于他生平西行取经的故事,在几百年后被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作者,融入新的因素,写成了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直到今天,《西游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还传播到了全世界,广受欢迎。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力,人们对其中主要角色的来历感到十分好奇,尝试找寻起他们的身世。玄奘取经是真实的历史,小说中唐僧的徒弟怎么成了脱离于现实的妖怪?如果历史当中本来没有这些人物
期刊
坐在书房里,我经常有一种富足感。即便从现在开始不再买书,满满两面墙壁的书,也够看到80岁了。但是,不买是不可能的,它可能像爬山虎一样,爬满每一面墙壁。  几年前在城市的角落买了一套小房子,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理想居所。客厅是书房,有一面墙的书,有一张巨大的书桌;有一间卧室也是书房,有一面墙的书,和一张小书桌。还有一间卧室,我用来睡觉。今年过年前买了一个蓝牙音响,偶尔可以制造点声音。前天和朋友聚餐,他从
期刊
为了唤起民族觉醒,鲁迅先生放弃了一直学习的医学,转而征战在文学战场。鲁迅先生用一支笔作为武器,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唤醒了沉睡的国人,号召了无数人站起来英勇抗争。  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悼念他的文人有很多,他们纷纷做出诗文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怀念。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莫过于那首《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的作者是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日子里,他创作
期刊
谁是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不知道你的答案是谁,我提名一位:鲁迅先生。  在我们上学时,鲁迅堪称考场噩梦,课本魔鬼,完全是深沉苦闷的代言人。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文化中,鲁迅先生又摇身一变,成了段子手。一张他夹着香烟微笑的图片,再配上一句模仿他语气的金句,就能让人哈哈一笑。不论A面还是B面,他都是一副洞察世事的思想者模样,好像只忧虑国家大事,似乎自己的人生总是坦荡顺遂,没啥可说的。  然而,在读了一
期刊
乌梅汤:宫廷御饮风靡坊间  自古以来,酸梅汤就是上好的夏日饮品。《周礼》中所说的“六饮”就已有用梅子制作的冷饮;北朝时也有乌梅浸汁制作饮料的记载。到北宋时,酸梅汤已很常见,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饮食果子”条便提到了东京汴梁街头出售“梅汁”等夏令冷饮的情况。  清代,乌梅汤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现代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