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航天精神的产生,源于航天事业实践的发展。航天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回应时代呼唤、满足教改需要的重要表现。文章主要从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何融入”“何以融入”“融入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析。
【关键词】习近平;航天精神;思政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MY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航天精神高度重视,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航天精神的产生源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强国的建设需要航天精神的力量。新时代,将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航天精神、重视思政课教学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表现,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因所在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具體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精神的传承、航天强国的建设高度重视,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2]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体现。
(二)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篇章,具有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等特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当前和今后学习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为此,新时代高校学生要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触、最直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创造了重要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认可优秀文化的地位、作用、功效,一直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航天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4]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以“四个特别”为例,分别与思政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对应结合来实现融入的路径建构。
(一)将“特别能吃苦”与《史纲》结合
“特别能吃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建设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就是一部奋斗史,艰苦奋斗贯穿其中,吃苦耐劳得到体现。“特别能吃苦”的案例在《史纲》教学中比比皆是。例如: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事件,通过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秉持不怕吃苦态度,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可谓是“一穷二白”,甚至在某些领域“一无所有”,经过几年的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功离不开艰苦奋斗,“特别能吃苦”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就是典型的人物。
(二)将“特别能战斗”与《马原》结合
“特别能战斗”强调的是很主动,而不是任人宰割、听天由命;有力量,而不是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特别能战斗”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紧密联系。从唯物论的角度而言,航天精神是一种意识,“特别能战斗”则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同时也说明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而是能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来造福人类,服务人类;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特别能战斗”则强调了实践活动,指明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从群众观的角度而言,“特别能战斗”突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是无尽的,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巨大作用,要发挥群众力量,依靠群众智慧。
(三)将“特别能攻关”与《毛概》结合
“特别能攻关”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能临危不乱,遇事不慌,敢于面对困难,并能迎难而上,克服难题,攻克难关,解决困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攻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果断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论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革命道路,成功解决了进攻困局,在关键时刻扭转了被动局势;同时,“特别能攻关”也强调了要树立创新意识,要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要贯彻创新理念。为了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特别能攻关”的生动体现。随着创新发展理念得到贯彻,我国的一些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例如C919大飞机、贵州的天眼、蛟龙号等等。 (四)将“特别能奉献”与《思修》结合
在《思修》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身本领,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6]奉献,不在于干了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默默无闻地付出成就的点点滴滴也可以;不仅强调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也重要。在扶贫中因公殉职的黄文秀,在救援中因公牺牲的消防战士等等,都是新时代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榜样模范,这些案例是“特别能奉献”的真实写照,在授课中结合这些案例,能给学生记忆最深刻、感受最真切、心灵最震撼、引导最有效。
三、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高度认可思政课作用,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办好思政课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迎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从内容和形式上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场地,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例如,充分利用航天展览室实现现场教学,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认真听课,受益匪浅;充分利用航天英雄来学校讲授课、作报告、讲故事,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聊天、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向航天英雄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心系国家的爱国情;充分利用航天成就的取得,让学生通过手抄报、抖音、微视频等形式展示航天的辉煌成就,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更鼓舞学生学习的昂扬斗志。
(二)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实践而产生、丰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航天精神与伟大的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在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度。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会为思政课教学在素材、形式等方面提供巨大的支撑,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资源的丰富、形式的多样,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从而更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因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有利于激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航天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可或缺成分,没有航天梦的实现,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1]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感受航天精神的力量,可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心系航天事业发展、坚定航天报国之志,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想凝聚青年力量,聚集青春智慧,从而激励青年学生坚定中国梦,并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6-04-25.
[2]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看望驻四川部队某基地官兵向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新春祝福[N].人民日报,2018-02-13.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學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习近平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 在航天事业发展征程上勇攀高峰 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N].人民日报,2016-12-21.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关键词】习近平;航天精神;思政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MY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航天精神高度重视,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航天精神的产生源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强国的建设需要航天精神的力量。新时代,将航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航天精神、重视思政课教学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表现,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因所在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具體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精神的传承、航天强国的建设高度重视,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创造更多中国奇迹。”[2]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体现。
(二)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篇章,具有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等特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当前和今后学习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为此,新时代高校学生要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学生近距离接触、最直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创造了重要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认可优秀文化的地位、作用、功效,一直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航天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4]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以“四个特别”为例,分别与思政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对应结合来实现融入的路径建构。
(一)将“特别能吃苦”与《史纲》结合
“特别能吃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建设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就是一部奋斗史,艰苦奋斗贯穿其中,吃苦耐劳得到体现。“特别能吃苦”的案例在《史纲》教学中比比皆是。例如: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事件,通过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秉持不怕吃苦态度,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可谓是“一穷二白”,甚至在某些领域“一无所有”,经过几年的顽强拼搏、努力奋斗,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功离不开艰苦奋斗,“特别能吃苦”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尤其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就是典型的人物。
(二)将“特别能战斗”与《马原》结合
“特别能战斗”强调的是很主动,而不是任人宰割、听天由命;有力量,而不是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特别能战斗”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紧密联系。从唯物论的角度而言,航天精神是一种意识,“特别能战斗”则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同时也说明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而是能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来造福人类,服务人类;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特别能战斗”则强调了实践活动,指明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从群众观的角度而言,“特别能战斗”突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是无尽的,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巨大作用,要发挥群众力量,依靠群众智慧。
(三)将“特别能攻关”与《毛概》结合
“特别能攻关”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能临危不乱,遇事不慌,敢于面对困难,并能迎难而上,克服难题,攻克难关,解决困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攻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果断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论断,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革命道路,成功解决了进攻困局,在关键时刻扭转了被动局势;同时,“特别能攻关”也强调了要树立创新意识,要高度重视创新的作用,要贯彻创新理念。为了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理念是“特别能攻关”的生动体现。随着创新发展理念得到贯彻,我国的一些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例如C919大飞机、贵州的天眼、蛟龙号等等。 (四)将“特别能奉献”与《思修》结合
在《思修》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身本领,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6]奉献,不在于干了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默默无闻地付出成就的点点滴滴也可以;不仅强调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也重要。在扶贫中因公殉职的黄文秀,在救援中因公牺牲的消防战士等等,都是新时代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榜样模范,这些案例是“特别能奉献”的真实写照,在授课中结合这些案例,能给学生记忆最深刻、感受最真切、心灵最震撼、引导最有效。
三、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高度认可思政课作用,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办好思政课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迎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从内容和形式上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场地,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例如,充分利用航天展览室实现现场教学,给学生以新鲜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认真听课,受益匪浅;充分利用航天英雄来学校讲授课、作报告、讲故事,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聊天、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向航天英雄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心系国家的爱国情;充分利用航天成就的取得,让学生通过手抄报、抖音、微视频等形式展示航天的辉煌成就,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更鼓舞学生学习的昂扬斗志。
(二)有利于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航天精神,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实践而产生、丰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航天精神与伟大的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一样,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在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度。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会为思政课教学在素材、形式等方面提供巨大的支撑,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资源的丰富、形式的多样,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从而更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因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有利于激励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航天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可或缺成分,没有航天梦的实现,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1]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感受航天精神的力量,可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可以鼓励青年学生心系航天事业发展、坚定航天报国之志,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想凝聚青年力量,聚集青春智慧,从而激励青年学生坚定中国梦,并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6-04-25.
[2]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看望驻四川部队某基地官兵向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致以新春祝福[N].人民日报,2018-02-13.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學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习近平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 在航天事业发展征程上勇攀高峰 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N].人民日报,2016-12-21.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