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天和邻居闲聊,说起生活中奇奇怪怪的心理现象。她得知我学心理学,就问:老年人身体不好,却坚持不上医院,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心理问题?她说的是自己的母亲。父母常年住在她家,帮小两口接送孩子。母亲身体不是很好,有好多慢性病,加上年纪大了,头疼脑热是家常便饭。时不时躺在床上抱怨,但是带她去医院看一看吧,又死活不肯。一会儿说没医保,一会儿又说医生也看不出什么。逼得急了,就说:“你们别烦我,让我安静休息两天就好,死是死不了的。”
老人怕看病倒也是正常现象。我问:“你们觉得她需要去医院吗?”邻居说:“她要是真的有病,我绑也把她绑到医院去了。现在这样子,估计没有什么大毛病。说得不好听一点,可能就是有点无病呻吟。”
我问:“嗯,你们有数就好,也不一定什么事都要去医院。”
但是让邻居烦恼的显然不止于此。她说:“可是她每天有事没事都在抱怨,真的很烦。天天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听得人难受。你看别人家老太太,都过得有滋有味,笑呵呵的,她怎么就没法过得高兴点呢?老拿身体当借口,身体不好就去医院好了呀!”
我说:“老人家嘛,有时很娇气的,她就是用这种方法希望你们多关注一点吧。”
邻居没好气地说:“还要关注啊?关注得要不要太多了。她是大小姐脾气,一点不高兴就哼哼唧唧。幸亏我家先生脾气好,这要换一位,估计都闹出家庭纠纷了。”
我不以为意,就说:“那还是要多沟通,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哪怕是哄着她呢。她感觉到你的关心了,就会舒服一点。”这么聊了一会儿,也没什么帮助。临分别时她叮嘱我:“你见到我妈,千万不要主动提这些事儿。她是不愿意让外人知道的。”
事后我回想起来,觉得有点不对劲:如果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为什么老太太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她的痛苦呢?身体健康原本就是老年人社交的常涉话题,有病没病,哪怕只是抱怨一点儿什么,大家总可以聊上几句的。但是邻居家老太太出现在我们面前,总是笑眯眯的,精神健旺腰板笔直,一点儿不舒服的样子都看不出。她虚弱的样子只是用来给儿女看的吗?如果说身体症状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她是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过了一段时间,邻居找到我:“按照你上次说的,每当我母亲抱怨身体不舒服,我就陪她聊天。前面好了一阵子,可最近她又开始在别的地方不高兴了。”
她说老太太成天在家发脾气,在一些小事上借题发挥,坚持要回老家,说了很多难听话,“也指不上你们给我养老送终”。邻居叹了口气:“问题是我们都对她客客气气的,从老公、儿子,到我爸,恨不得太上皇一样供着她。别说嫌弃她了,平时谁敢给她一个眼色看啊?也不知道这股气是哪来的。”
我问:“那你们想过让她回老家?”邻居摇头:“哪能啊!孩子大了就把老人赶走,怎么行?”
可是养老送终那句话击中了我,那种别扭的委屈不是空穴来风。我忽然意识到,有很多无法说出口的情感,就隐藏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去看它,但那并不意味着它们当真不存在。我问:“那你们怎么打算呢,一直跟父母一起住下去吗?”
邻居点点头。我又问:“你先生呢,他也这么想?”邻居犹豫了一下,说:“我先生人很好,他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不会有什么意见”,其实也多少暴露了一点意见。邻居心里明白,支支吾吾地又说了一句:“我们很少想这些事。孩子还上学呢,早晚都要老人接送。以后的事……可以等以后再说。”她匆匆结束了对话,不愿再多聊。
也许这一家的每个人都在这么安慰自己。但同时他们不可能真的不去想。独生子女,背井离乡,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连同他们年迈的父母,正以这种“以后再说”的态度,看起来相安无事地生活着?也许越孝顺,越让一些问题无法真正表达。一方默默隐忍,另一方则不安于自己增添的麻烦。谁都无法预料,却总在想:我们会分开吗?我们会怎样分开?
老人怕看病倒也是正常现象。我问:“你们觉得她需要去医院吗?”邻居说:“她要是真的有病,我绑也把她绑到医院去了。现在这样子,估计没有什么大毛病。说得不好听一点,可能就是有点无病呻吟。”
我问:“嗯,你们有数就好,也不一定什么事都要去医院。”
但是让邻居烦恼的显然不止于此。她说:“可是她每天有事没事都在抱怨,真的很烦。天天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听得人难受。你看别人家老太太,都过得有滋有味,笑呵呵的,她怎么就没法过得高兴点呢?老拿身体当借口,身体不好就去医院好了呀!”
我说:“老人家嘛,有时很娇气的,她就是用这种方法希望你们多关注一点吧。”
邻居没好气地说:“还要关注啊?关注得要不要太多了。她是大小姐脾气,一点不高兴就哼哼唧唧。幸亏我家先生脾气好,这要换一位,估计都闹出家庭纠纷了。”
我不以为意,就说:“那还是要多沟通,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哪怕是哄着她呢。她感觉到你的关心了,就会舒服一点。”这么聊了一会儿,也没什么帮助。临分别时她叮嘱我:“你见到我妈,千万不要主动提这些事儿。她是不愿意让外人知道的。”
事后我回想起来,觉得有点不对劲:如果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为什么老太太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她的痛苦呢?身体健康原本就是老年人社交的常涉话题,有病没病,哪怕只是抱怨一点儿什么,大家总可以聊上几句的。但是邻居家老太太出现在我们面前,总是笑眯眯的,精神健旺腰板笔直,一点儿不舒服的样子都看不出。她虚弱的样子只是用来给儿女看的吗?如果说身体症状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她是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过了一段时间,邻居找到我:“按照你上次说的,每当我母亲抱怨身体不舒服,我就陪她聊天。前面好了一阵子,可最近她又开始在别的地方不高兴了。”
她说老太太成天在家发脾气,在一些小事上借题发挥,坚持要回老家,说了很多难听话,“也指不上你们给我养老送终”。邻居叹了口气:“问题是我们都对她客客气气的,从老公、儿子,到我爸,恨不得太上皇一样供着她。别说嫌弃她了,平时谁敢给她一个眼色看啊?也不知道这股气是哪来的。”
我问:“那你们想过让她回老家?”邻居摇头:“哪能啊!孩子大了就把老人赶走,怎么行?”
可是养老送终那句话击中了我,那种别扭的委屈不是空穴来风。我忽然意识到,有很多无法说出口的情感,就隐藏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去看它,但那并不意味着它们当真不存在。我问:“那你们怎么打算呢,一直跟父母一起住下去吗?”
邻居点点头。我又问:“你先生呢,他也这么想?”邻居犹豫了一下,说:“我先生人很好,他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不会有什么意见”,其实也多少暴露了一点意见。邻居心里明白,支支吾吾地又说了一句:“我们很少想这些事。孩子还上学呢,早晚都要老人接送。以后的事……可以等以后再说。”她匆匆结束了对话,不愿再多聊。
也许这一家的每个人都在这么安慰自己。但同时他们不可能真的不去想。独生子女,背井离乡,今天有多少年轻人,连同他们年迈的父母,正以这种“以后再说”的态度,看起来相安无事地生活着?也许越孝顺,越让一些问题无法真正表达。一方默默隐忍,另一方则不安于自己增添的麻烦。谁都无法预料,却总在想:我们会分开吗?我们会怎样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