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全民创业作为兴市之策,发展之基,努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释放创业能量,扩充创业主体。目前,全市已有各类民营经济单位2.6万个,全民创业指数(每万人拥有民营经济单位个数)达到456.1。民营为霸州创造了85.3%的财税收入和83.1%的农民收入,提供了86.7%的项目投资和86.2%的非农就业岗位,成为我们“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的坚实支撑。
一、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现代中等城市标准统筹推进辖区功能设施建设,连续启动环境建设“双十工程”,累计投融资40亿元,完成各类重点环境设施项目200余项,其中,新改扩建城乡道路197条,新增通车里程4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三年办电超过前40年总和,供电保障能力达到64.8万千瓦。水、电、路、气、讯设施及配套基本实现项目区无缝隙覆盖。
夯实金融支撑。以金融生态建设为统揽,努力强化社会信用管理,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努力扩大金融领域开放,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和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信用评价委员会,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率先成立小额信贷组织并促其扩本增贷,力促优势资本和优质项目有效对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域外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金融机构、民间信贷组织、证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全辖金融机构达40余家,贷款余额突破百亿,域内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75%。其中,10余家域外金融机构累放贷60亿元,保障了全民创业资金有效供给。
创新行政服务。依托“八大中心”(行政审批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中心、企业投诉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和项目咨询服务中心),对企业和项目实行“一对一”的全封闭捆绑式服务,“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超时默认,责任追究”。组建重点项目办公室,实行大项目趸办制,全部手续由重点办办理,全部资金由市财政垫支,整套手续办结后整体趸交企业,确保重点项目选得准确、报得上去、批得回来,2006年以来,我市列入省重点项目连续保持全省县级第一。组织“两个对接”,为重点企业增资扩股、上项目创造条件。一个是银企对接,老板讲发展谈项目,行长讲融资提要求:一个是政企对接,企业谈发展提要求,局长谈服务讲规范。这种无障碍的沟通对话机制,深受企业、银行和部门欢迎。
降低创业成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纳税超百万的企业进行重点保护,未经批准禁止任何部门任何人擅自进入企业。同时,围绕企业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一次性取消了5个部门的6个上路收费项目,实现了“霸州境内无罚款”。下决心解决执纪执法部门“皇粮”问题,从源头上遏制了部门利益市场化行为。
二、扩充创业主体
骨干企业创大业。紧紧抓住“十大巨人企业”,所有的政策、资源、资金、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向其倾斜,让“能挣钱的;靠劳力吃饱饭”,保障具有战略支撑意义的大项目、好项目迅速生成。目前,前钢、梅花、华洋等等重点企业都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扎实启动新一轮项目投资。重点扶持20强企业,引导开展对外合资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用产权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层次提升,使其迅速向第一梯队跟进,并在“做大”的过程中带动100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迅速扩张。2003年以来,每年平均新增民营企业500多家,有些企业一路晋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纳税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增至62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16家,亿元以上企业2家。
全员培训创新业。用全民就业推进全民创业,用全民培训保证全民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建立劳动力全员培训网络,将适龄劳动力全部纳入档案管理,延伸到乡、到村,细化到户、到人,根据企业和新上项目用工需求组织定向培训,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同步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目前,全市已发展实训辅导和就业基地32个,累计培训劳动力6万余人次。通过转岗创新业,加速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同时,由市政府出资举办民营经济大讲堂,并推荐优秀企业家到高校深造,几年来,累计培训企业家600多名,其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5%。通过提升企业家素质力促全民创业上水平。
因地制宜择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因势利导,择优发展。全力推进三农领域对外开放,做大做强梅花、奥昆、路易达孚、六必居等产业化龙头,强化其对本地农产品基地的吸附效应。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有序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扩散配套,发展了一批与大企业、主导产业衔接的小五金、小注塑、小加工、小运输、小市场等行业,成为推动霸州工业产业发展、带动全民创业、活跃城乡经济的基本力量。依托工业园区、集群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引导扶持了一批新型的服务行业门类。经营“四乡一镇”(戏曲之乡、韩墨之乡、辞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品牌资源,谋划包装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拓展创业空间
启动园区会战。依托区位、交通和温泉资源优势,按照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的产业定位,规划建设三大精品园区(开发区新西区、扬芬港工业区、胜芳经济协作区)。通过建设施、引项目、扩规模、上水平,力促全市用地指标、项目投资、设施建设、行业分布向其集中,推动园区由从抓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抓产业链、产业群转变。目前,三大园区入区企业已近千家,税收贡献率达70%以上,成为霸州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
实施村庄改造。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村庄整理改造。在具体操作上,将全市村街划分为三类。一类是距离城镇较近、经济条件好的大村,实施平改楼,腾出土地发展二、三产业;一类是条件较好但暂不具备平改楼条件的村街,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提升功能基础设施,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一类是条件较差的小村,向大村好村集中,实行合点并村。借助村庄整理改造,建设一批农村社区,腾出宅基建工业区,统筹安排农民非农就业。目前,我们已启动了第一批10个示范村的改造工程,可腾出两千多亩建设用地。让农民脱离耕地进企业,在先进技术环境里锻炼创业本领,在高收入平台积累创业资本,形成了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依托农民非农就业后腾出的耕地,组建一批农业开发公司,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和集约经营,让继续种地的农民逐渐向新型产业化农工转变。同时,保护一批低税费企业,涵养一批零税费企业,储备一批无登记企业,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走向企业,进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迅速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在三梯队企业的带领之下,进入中小企业的发展行列。
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集群做产业,围绕产业做园区,围绕园区促循环,全力推进温泉旅游度假区、津港物流产业区和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等集群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发展。目前,霸州以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为龙头,初步形成了家具制造、金属压延、玻璃加工、板材加工、机械加工、塑料加工和食品加工、线缆加工等八大产业链条,链接民营经济单位上万家。
霸州的全民创业虽然初具规模,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四个家庭就有一个企业”的台州和“十个人就有一位老板”的温州相比,我们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突出好、追求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和“置身沿海、对接京津、抢抓机遇、迅速崛起”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推进城乡建设协调同步,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全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河北沿海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优化创业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现代中等城市标准统筹推进辖区功能设施建设,连续启动环境建设“双十工程”,累计投融资40亿元,完成各类重点环境设施项目200余项,其中,新改扩建城乡道路197条,新增通车里程4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三年办电超过前40年总和,供电保障能力达到64.8万千瓦。水、电、路、气、讯设施及配套基本实现项目区无缝隙覆盖。
夯实金融支撑。以金融生态建设为统揽,努力强化社会信用管理,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努力扩大金融领域开放,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和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信用评价委员会,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率先成立小额信贷组织并促其扩本增贷,力促优势资本和优质项目有效对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域外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金融机构、民间信贷组织、证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全辖金融机构达40余家,贷款余额突破百亿,域内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75%。其中,10余家域外金融机构累放贷60亿元,保障了全民创业资金有效供给。
创新行政服务。依托“八大中心”(行政审批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中心、企业投诉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和项目咨询服务中心),对企业和项目实行“一对一”的全封闭捆绑式服务,“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超时默认,责任追究”。组建重点项目办公室,实行大项目趸办制,全部手续由重点办办理,全部资金由市财政垫支,整套手续办结后整体趸交企业,确保重点项目选得准确、报得上去、批得回来,2006年以来,我市列入省重点项目连续保持全省县级第一。组织“两个对接”,为重点企业增资扩股、上项目创造条件。一个是银企对接,老板讲发展谈项目,行长讲融资提要求:一个是政企对接,企业谈发展提要求,局长谈服务讲规范。这种无障碍的沟通对话机制,深受企业、银行和部门欢迎。
降低创业成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纳税超百万的企业进行重点保护,未经批准禁止任何部门任何人擅自进入企业。同时,围绕企业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一次性取消了5个部门的6个上路收费项目,实现了“霸州境内无罚款”。下决心解决执纪执法部门“皇粮”问题,从源头上遏制了部门利益市场化行为。
二、扩充创业主体
骨干企业创大业。紧紧抓住“十大巨人企业”,所有的政策、资源、资金、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向其倾斜,让“能挣钱的;靠劳力吃饱饭”,保障具有战略支撑意义的大项目、好项目迅速生成。目前,前钢、梅花、华洋等等重点企业都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扎实启动新一轮项目投资。重点扶持20强企业,引导开展对外合资合作,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用产权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层次提升,使其迅速向第一梯队跟进,并在“做大”的过程中带动100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迅速扩张。2003年以来,每年平均新增民营企业500多家,有些企业一路晋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纳税百万元以上民营企业增至62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16家,亿元以上企业2家。
全员培训创新业。用全民就业推进全民创业,用全民培训保证全民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建立劳动力全员培训网络,将适龄劳动力全部纳入档案管理,延伸到乡、到村,细化到户、到人,根据企业和新上项目用工需求组织定向培训,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同步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目前,全市已发展实训辅导和就业基地32个,累计培训劳动力6万余人次。通过转岗创新业,加速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化。同时,由市政府出资举办民营经济大讲堂,并推荐优秀企业家到高校深造,几年来,累计培训企业家600多名,其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5%。通过提升企业家素质力促全民创业上水平。
因地制宜择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因势利导,择优发展。全力推进三农领域对外开放,做大做强梅花、奥昆、路易达孚、六必居等产业化龙头,强化其对本地农产品基地的吸附效应。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有序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扩散配套,发展了一批与大企业、主导产业衔接的小五金、小注塑、小加工、小运输、小市场等行业,成为推动霸州工业产业发展、带动全民创业、活跃城乡经济的基本力量。依托工业园区、集群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引导扶持了一批新型的服务行业门类。经营“四乡一镇”(戏曲之乡、韩墨之乡、辞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品牌资源,谋划包装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形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拓展创业空间
启动园区会战。依托区位、交通和温泉资源优势,按照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旅游业的产业定位,规划建设三大精品园区(开发区新西区、扬芬港工业区、胜芳经济协作区)。通过建设施、引项目、扩规模、上水平,力促全市用地指标、项目投资、设施建设、行业分布向其集中,推动园区由从抓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抓产业链、产业群转变。目前,三大园区入区企业已近千家,税收贡献率达70%以上,成为霸州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
实施村庄改造。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村庄整理改造。在具体操作上,将全市村街划分为三类。一类是距离城镇较近、经济条件好的大村,实施平改楼,腾出土地发展二、三产业;一类是条件较好但暂不具备平改楼条件的村街,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提升功能基础设施,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一类是条件较差的小村,向大村好村集中,实行合点并村。借助村庄整理改造,建设一批农村社区,腾出宅基建工业区,统筹安排农民非农就业。目前,我们已启动了第一批10个示范村的改造工程,可腾出两千多亩建设用地。让农民脱离耕地进企业,在先进技术环境里锻炼创业本领,在高收入平台积累创业资本,形成了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依托农民非农就业后腾出的耕地,组建一批农业开发公司,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和集约经营,让继续种地的农民逐渐向新型产业化农工转变。同时,保护一批低税费企业,涵养一批零税费企业,储备一批无登记企业,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走向企业,进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迅速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在三梯队企业的带领之下,进入中小企业的发展行列。
壮大产业集群。围绕集群做产业,围绕产业做园区,围绕园区促循环,全力推进温泉旅游度假区、津港物流产业区和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等集群项目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发展。目前,霸州以三大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为龙头,初步形成了家具制造、金属压延、玻璃加工、板材加工、机械加工、塑料加工和食品加工、线缆加工等八大产业链条,链接民营经济单位上万家。
霸州的全民创业虽然初具规模,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四个家庭就有一个企业”的台州和“十个人就有一位老板”的温州相比,我们的产业规模、产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突出好、追求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和“置身沿海、对接京津、抢抓机遇、迅速崛起”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推进城乡建设协调同步,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全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河北沿海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