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地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江门大地上孕育出独特的五邑侨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宝贵课程资源素材源,对于增强幼专生的文化积淀,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深化对五邑侨乡文化拓展创新的传承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教育本土化的深入开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意义
五邑侨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把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接地气”“本土化”“特色化”,促进两代师表齐培养共发展,开创性地传承五邑侨乡文化,对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一)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接地气”“特色化”“本土化”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按学科课程教学特点可分为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程、以学前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艺术技能课程,其涵盖了多个领域。
五邑侨乡文化是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文化、富含人文、社会心理、价值观念、艺术等因子,资源多种多样,是五邑当地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它直观、开放、兼容、多元的特点使它能走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体现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尊重,既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亲和力,使课程更有趣,更“接地气”;又为地方高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本土化及建设有办学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群、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天地。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整体素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一线的幼儿教师,即准幼儿教师。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助困的“义”文化、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天下大同的“和”文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的五邑侨乡文化精神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仁爱、忠孝、诚信、感恩、睦邻、敬业等精神道德精髓,还包含了启蒙益智、多元的社会认知等文化要素。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使准幼儿教师不仅仅了解热爱地方文化,还可以透过地方文化这一窗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在日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地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准幼儿教师对地方文化的整体认识,提升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五邑侨乡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培养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土理念和职业能力,从而提升准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是培养准幼儿教师的教师,即“教师的教师”。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既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地方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师”自己首先要了解熟悉五邑侨乡文化,接受五邑侨乡文化的熏陶,然后才能根据各学科内容和教学特点、准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遴选适合融入课程的地方文化资源;构思融入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掌握地方文化课程的实施办法,开展地方文化的專题研究,从而使“教师的教师”提高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积淀,培养对地方文化运用研究的能力,促进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的不断成长。
(三)促进地方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建设
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新生力量的接力与传递。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可以更具体、系统地传承发扬五邑侨乡文化,唤起学前教育专业师生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带动更多人的参与到五邑侨乡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中,以延续五邑侨乡文化的生命记忆。
我校的毕业生有相当部分会留在五邑地区各地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就业,是五邑地区各地幼教人才的重要来源。学前教育专业融入地方文化的教育,使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对五邑侨乡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职业能力,为今后开展地方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打下基础,把优秀的地方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五邑侨乡文化,推动五邑侨乡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
二、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匹配遴选
五邑侨乡文化资源丰富,蕴含大量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五邑侨乡文化都合适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中。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立足于地方特色、难易适中、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结合培养幼专生实施和设计幼儿园地方文化启蒙教育活动能力的需求,从五邑侨乡文化中的自然风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饮食养生等主题遴选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幼儿口语、儿童文学、声乐、舞蹈、体育、地理、历史、美术、健康等学科按内容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学科的遴选匹配。具体匹配如表1。
三、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策略
地方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一个全方位育人建设的过程,不仅仅是关注课程建设、地方文化教育校园读本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同时还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
(一)增设地方文化课程或分学科类别融入地方文化内容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中国著名的侨乡——江门,独特的五邑侨乡文化在江门大地上广泛流传。五邑侨乡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生动、开放、兼容、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五邑侨乡文化类的必修课、选修课,同时鼓励相关教师开设五邑侨乡文化类的公共选修课,不仅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开放,还面向全校各专业开放,吸引更多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选修,不断扩大地方文化在校园的传播; 另一方面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或编写地方文化校园读本,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园观摩并开展地方文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扇熟悉地方文化的门,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 文科综合、幼儿文学、口语、乡土地理、德育等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把五邑侨乡文化中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知识通过案例、小故事等形式在课程中进行学习讨论分享。如在文科综合课堂中,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自然地引入五邑侨乡的节日风俗习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国传统节日与五邑侨乡节日习俗的异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五邑侨乡节日习俗独特的地方特色;在学习“端午节”这一节日内容,自然而然地把“礼乐龙舟”的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校园文化读本、网络了解礼乐龙舟的历史、龙舟精神、龙舟礼仪等文化知识,开展礼乐龙舟知识的竞赛。在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五邑侨乡文化中的各地民间故事或杰出人物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故事或幼儿话剧或创编绘本。
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把台山广东音乐、茅龙笔文化、礼乐龙舟、碉楼文化等五邑侨乡文化知识或传统技艺、曲艺等有机整合融入教学过程,并整理形成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适合幼师生阅读使用的五邑侨乡文化校园读本。如在美术课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景的方式训练学生思考并动手实践开展关于礼龙舟知识的绘本故事活动;在幼儿园结合节日文化开展关于“礼乐龙舟”的主题地方文化活动。体育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龙舟舞的编排实践,思考怎样组织幼儿开展龙舟舞的体育活动;幼儿游戏“划龙舟”的组织实施等。在舞蹈课堂上,舞蹈教师结合幼儿园艺术教学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观赏开平碉楼故事以及《碉楼情》的舞蹈同时,除渗透讲授碉楼的历史、建筑特点等知识外,鼓励幼师生大胆创编与碉楼相关的幼儿舞蹈、韵律操等;要求幼师生课后收集和挖掘相关的素材,为五邑侨乡文化校园读本的编写做好准备。
在这个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特点融入学习并不断创新过程中,师生们不断感受到五邑侨乡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杰出人物服务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怀,既培养师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又增强了师生对五邑侨乡文化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积淀,实现了对五邑侨乡文化创新性的传承,使五邑侨乡文化更具生命力。
(二)编写地方文化的校园读本
在融入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依据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际,融入侨乡地区特色;难易程度适中并与时代精神吻合、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趣味性,选取的侨乡文化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可操作性强,能够发挥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读本编写原则,以“基本内容介绍”“文化入课堂”两大框架,按“江门的自然风光”“民俗民情”“建筑与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与曲艺”“传统文体活动”“养生与饮食”“杰出人物”八大主题,编写了近5万字的《乘着文化的翅膀》五邑侨乡文化校园读本。校园读本的编写,为地方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提供了一个载体,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资源,又进一步传承了五邑侨乡文化。
(三)建立地方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库
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建立地方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培养幼专生实施和设计幼儿园地方文化启蒙教育活动提供素材及职业能力做好铺垫。在实验幼儿园,从幼儿认知的特点,选择能够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学习愉悦性,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能够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良好发展,能够满足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要求,与幼儿园现有的工作条件相符及能够家长、社区、幼儿园形成合力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素材。以“主题内容简介”“主题网络图”“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思维导图”的框架,把“江门知识知多少”“建筑名胜”“物产”“人物”“民俗”五大主题的内容分别融入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中,设计了符合大中小班幼儿特点的近50个五邑侨乡文化教育活动课程内容,汇编学前教育专业侨乡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课程设计的园本教材;创设了“得邑洋洋”微信公众号,设立了“稚童讲古”栏目,让幼儿通过声音、图像传播五邑侨乡文化,探索新媒体传播五邑侨乡文化的形式,创新学前教育五邑侨乡文化教育传承的途径,赋予了五邑侨乡文化以现代活动,得到更活泼、更广阔的发展。
(四)鼓励教师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研究
拥有一支地方文化观念强、课程开发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组织实施地方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当前,我们的教师队伍面临着地方文化底蕴薄弱的问题,或对地方文化缺乏认同感,或缺乏弘扬地方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或对地方文化了解不多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认同感和紧迫感、责任感;鼓励教师成立专题工作室,并聘请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作为导师引领教师们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专题研究,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不断壮大地方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及夯实教育的能力。
四、“知、习、传”的融入实践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应该成为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承、创新五邑侨乡文化,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知、习、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实践模式。
“知”即通过课堂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关注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营造和扩大五邑侨乡文化教育与传承的氛围和普及程度,使之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知后才能言通,通后才能传承,传承才能传播。让师生知晓了解了五邑侨乡文化,才能为她们热爱五邑侨乡文化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五邑侨乡文化。
除了通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显性课程推进扩大五邑僑乡文化在课堂的影响外,课题组还借力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通过展演、专家专题讲座、环境布置、社团活动融入等活动积极普及推广五邑侨乡文化,推行“1 1 1”的五邑侨乡文化推广活动:即每学期在学校或幼儿园举办1次关于五邑侨乡文化主题宣传日活动;就学生所在家长区域进行1次五邑侨乡文化调查与学习活动交流;在全校开展1次江门五邑侨乡文化的知识竞赛活动或幼儿园主题环境布置及师生作品展示。这样,既使师生在思想、人文、科学、身心及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使五邑侨乡文化在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高“知名度”。 引导师生关注五邑侨乡文化大师工作室或社会团体以文字、图片、声视频等形式建立的关于五邑侨乡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借助现代化媒体,通过图、音、像结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江门五邑侨乡文化,在师生心中播下传承江门五邑侨乡文化的希望,使侨乡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得以接续传承,进而保护五邑侨乡文化本土文化资源。
“习”即以师生亲身体验或“拜师”学艺的方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习得江门五邑侨乡文化的传统技艺、文体活动技能等,达到传承性的学习。
通过邀请五邑侨乡文化相关的传承人进入校园在校园进行表演和传授,指导学生编排舞蹈、美术、体育、民俗等关于五邑侨乡文化的节目或动作设计;学生亲身参与演练节目,由观众变成演员,更具有吸引力和成就感。向学生传授茅龙笔、外海面等侨乡文化制作技艺,让师生对五邑侨乡文化有“在场”的直接了解,技艺传承人的亲手调教让学生亲身参与了五邑侨乡文化的延续。
“传”即以师生感兴趣的侨乡文化为切入点,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与学生日常生活合而为一,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实现生活化实践。
让幼专生根据自己对五邑侨乡文化的把握,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一次家乡文化民俗的社会调查、一次交流分享、一个活动方案”的“三个一”传承学习活动,实现幼专生对五邑侨乡文化的了解逐渐深化;创编包含侨乡文化因素的节目,鼓励学生参与侨乡文化的拯救与传承,提出对侨乡文化创新的建议,创造性传承侨乡文化,从而更好地发挥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实践的作用。
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是五邑侨乡文化面临的迫切课题。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还有待更深入、全面、具体的研究和实践。期待更多的同道之人参与到五邑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让五邑侨乡文化在学前教育人手中得到更活泼、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雄.侨乡文化与侨乡文化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张国雄,张运华.五邑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克.传承侨乡文化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4]杨坚飞.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J].职业教育,2017(11).
[5]张泰城,龚奎林.非物質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6]张广琴.非物质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12).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一、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意义
五邑侨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把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接地气”“本土化”“特色化”,促进两代师表齐培养共发展,开创性地传承五邑侨乡文化,对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一)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接地气”“特色化”“本土化”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按学科课程教学特点可分为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程、以学前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艺术技能课程,其涵盖了多个领域。
五邑侨乡文化是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的文化、富含人文、社会心理、价值观念、艺术等因子,资源多种多样,是五邑当地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它直观、开放、兼容、多元的特点使它能走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体现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尊重,既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亲和力,使课程更有趣,更“接地气”;又为地方高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本土化及建设有办学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群、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天地。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整体素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一线的幼儿教师,即准幼儿教师。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助困的“义”文化、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天下大同的“和”文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的五邑侨乡文化精神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仁爱、忠孝、诚信、感恩、睦邻、敬业等精神道德精髓,还包含了启蒙益智、多元的社会认知等文化要素。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使准幼儿教师不仅仅了解热爱地方文化,还可以透过地方文化这一窗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在日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地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准幼儿教师对地方文化的整体认识,提升了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五邑侨乡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培养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本土理念和职业能力,从而提升准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是培养准幼儿教师的教师,即“教师的教师”。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既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地方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师”自己首先要了解熟悉五邑侨乡文化,接受五邑侨乡文化的熏陶,然后才能根据各学科内容和教学特点、准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遴选适合融入课程的地方文化资源;构思融入的方式,设计教学方案,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掌握地方文化课程的实施办法,开展地方文化的專题研究,从而使“教师的教师”提高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积淀,培养对地方文化运用研究的能力,促进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的不断成长。
(三)促进地方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建设
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新生力量的接力与传递。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可以更具体、系统地传承发扬五邑侨乡文化,唤起学前教育专业师生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带动更多人的参与到五邑侨乡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中,以延续五邑侨乡文化的生命记忆。
我校的毕业生有相当部分会留在五邑地区各地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就业,是五邑地区各地幼教人才的重要来源。学前教育专业融入地方文化的教育,使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对五邑侨乡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职业能力,为今后开展地方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打下基础,把优秀的地方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关注五邑侨乡文化,推动五邑侨乡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
二、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匹配遴选
五邑侨乡文化资源丰富,蕴含大量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五邑侨乡文化都合适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中。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立足于地方特色、难易适中、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结合培养幼专生实施和设计幼儿园地方文化启蒙教育活动能力的需求,从五邑侨乡文化中的自然风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饮食养生等主题遴选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幼儿口语、儿童文学、声乐、舞蹈、体育、地理、历史、美术、健康等学科按内容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学科的遴选匹配。具体匹配如表1。
三、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策略
地方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一个全方位育人建设的过程,不仅仅是关注课程建设、地方文化教育校园读本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同时还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
(一)增设地方文化课程或分学科类别融入地方文化内容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中国著名的侨乡——江门,独特的五邑侨乡文化在江门大地上广泛流传。五邑侨乡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生动、开放、兼容、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五邑侨乡文化类的必修课、选修课,同时鼓励相关教师开设五邑侨乡文化类的公共选修课,不仅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开放,还面向全校各专业开放,吸引更多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学生选修,不断扩大地方文化在校园的传播; 另一方面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或编写地方文化校园读本,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园观摩并开展地方文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扇熟悉地方文化的门,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 文科综合、幼儿文学、口语、乡土地理、德育等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课程,把五邑侨乡文化中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知识通过案例、小故事等形式在课程中进行学习讨论分享。如在文科综合课堂中,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自然地引入五邑侨乡的节日风俗习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国传统节日与五邑侨乡节日习俗的异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五邑侨乡节日习俗独特的地方特色;在学习“端午节”这一节日内容,自然而然地把“礼乐龙舟”的内容融入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校园文化读本、网络了解礼乐龙舟的历史、龙舟精神、龙舟礼仪等文化知识,开展礼乐龙舟知识的竞赛。在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五邑侨乡文化中的各地民间故事或杰出人物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故事或幼儿话剧或创编绘本。
音乐、舞蹈、体育、美术等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把台山广东音乐、茅龙笔文化、礼乐龙舟、碉楼文化等五邑侨乡文化知识或传统技艺、曲艺等有机整合融入教学过程,并整理形成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适合幼师生阅读使用的五邑侨乡文化校园读本。如在美术课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景的方式训练学生思考并动手实践开展关于礼龙舟知识的绘本故事活动;在幼儿园结合节日文化开展关于“礼乐龙舟”的主题地方文化活动。体育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龙舟舞的编排实践,思考怎样组织幼儿开展龙舟舞的体育活动;幼儿游戏“划龙舟”的组织实施等。在舞蹈课堂上,舞蹈教师结合幼儿园艺术教学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观赏开平碉楼故事以及《碉楼情》的舞蹈同时,除渗透讲授碉楼的历史、建筑特点等知识外,鼓励幼师生大胆创编与碉楼相关的幼儿舞蹈、韵律操等;要求幼师生课后收集和挖掘相关的素材,为五邑侨乡文化校园读本的编写做好准备。
在这个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特点融入学习并不断创新过程中,师生们不断感受到五邑侨乡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杰出人物服务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怀,既培养师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又增强了师生对五邑侨乡文化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积淀,实现了对五邑侨乡文化创新性的传承,使五邑侨乡文化更具生命力。
(二)编写地方文化的校园读本
在融入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依据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际,融入侨乡地区特色;难易程度适中并与时代精神吻合、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趣味性,选取的侨乡文化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可操作性强,能够发挥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读本编写原则,以“基本内容介绍”“文化入课堂”两大框架,按“江门的自然风光”“民俗民情”“建筑与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与曲艺”“传统文体活动”“养生与饮食”“杰出人物”八大主题,编写了近5万字的《乘着文化的翅膀》五邑侨乡文化校园读本。校园读本的编写,为地方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提供了一个载体,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资源,又进一步传承了五邑侨乡文化。
(三)建立地方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库
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建立地方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培养幼专生实施和设计幼儿园地方文化启蒙教育活动提供素材及职业能力做好铺垫。在实验幼儿园,从幼儿认知的特点,选择能够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学习愉悦性,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能够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良好发展,能够满足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要求,与幼儿园现有的工作条件相符及能够家长、社区、幼儿园形成合力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素材。以“主题内容简介”“主题网络图”“各领域教学活动设计”“思维导图”的框架,把“江门知识知多少”“建筑名胜”“物产”“人物”“民俗”五大主题的内容分别融入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中,设计了符合大中小班幼儿特点的近50个五邑侨乡文化教育活动课程内容,汇编学前教育专业侨乡文化教育主题活动课程设计的园本教材;创设了“得邑洋洋”微信公众号,设立了“稚童讲古”栏目,让幼儿通过声音、图像传播五邑侨乡文化,探索新媒体传播五邑侨乡文化的形式,创新学前教育五邑侨乡文化教育传承的途径,赋予了五邑侨乡文化以现代活动,得到更活泼、更广阔的发展。
(四)鼓励教师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研究
拥有一支地方文化观念强、课程开发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组织实施地方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当前,我们的教师队伍面临着地方文化底蕴薄弱的问题,或对地方文化缺乏认同感,或缺乏弘扬地方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或对地方文化了解不多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认同感和紧迫感、责任感;鼓励教师成立专题工作室,并聘请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作为导师引领教师们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专题研究,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不断壮大地方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及夯实教育的能力。
四、“知、习、传”的融入实践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应该成为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承、创新五邑侨乡文化,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知、习、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实践模式。
“知”即通过课堂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关注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营造和扩大五邑侨乡文化教育与传承的氛围和普及程度,使之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知后才能言通,通后才能传承,传承才能传播。让师生知晓了解了五邑侨乡文化,才能为她们热爱五邑侨乡文化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五邑侨乡文化。
除了通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显性课程推进扩大五邑僑乡文化在课堂的影响外,课题组还借力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通过展演、专家专题讲座、环境布置、社团活动融入等活动积极普及推广五邑侨乡文化,推行“1 1 1”的五邑侨乡文化推广活动:即每学期在学校或幼儿园举办1次关于五邑侨乡文化主题宣传日活动;就学生所在家长区域进行1次五邑侨乡文化调查与学习活动交流;在全校开展1次江门五邑侨乡文化的知识竞赛活动或幼儿园主题环境布置及师生作品展示。这样,既使师生在思想、人文、科学、身心及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使五邑侨乡文化在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提高“知名度”。 引导师生关注五邑侨乡文化大师工作室或社会团体以文字、图片、声视频等形式建立的关于五邑侨乡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借助现代化媒体,通过图、音、像结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江门五邑侨乡文化,在师生心中播下传承江门五邑侨乡文化的希望,使侨乡文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得以接续传承,进而保护五邑侨乡文化本土文化资源。
“习”即以师生亲身体验或“拜师”学艺的方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习得江门五邑侨乡文化的传统技艺、文体活动技能等,达到传承性的学习。
通过邀请五邑侨乡文化相关的传承人进入校园在校园进行表演和传授,指导学生编排舞蹈、美术、体育、民俗等关于五邑侨乡文化的节目或动作设计;学生亲身参与演练节目,由观众变成演员,更具有吸引力和成就感。向学生传授茅龙笔、外海面等侨乡文化制作技艺,让师生对五邑侨乡文化有“在场”的直接了解,技艺传承人的亲手调教让学生亲身参与了五邑侨乡文化的延续。
“传”即以师生感兴趣的侨乡文化为切入点,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与学生日常生活合而为一,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实现生活化实践。
让幼专生根据自己对五邑侨乡文化的把握,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一次家乡文化民俗的社会调查、一次交流分享、一个活动方案”的“三个一”传承学习活动,实现幼专生对五邑侨乡文化的了解逐渐深化;创编包含侨乡文化因素的节目,鼓励学生参与侨乡文化的拯救与传承,提出对侨乡文化创新的建议,创造性传承侨乡文化,从而更好地发挥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实践的作用。
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是五邑侨乡文化面临的迫切课题。五邑侨乡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还有待更深入、全面、具体的研究和实践。期待更多的同道之人参与到五邑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来,让五邑侨乡文化在学前教育人手中得到更活泼、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雄.侨乡文化与侨乡文化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张国雄,张运华.五邑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克.传承侨乡文化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4]杨坚飞.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J].职业教育,2017(11).
[5]张泰城,龚奎林.非物質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6]张广琴.非物质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12).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