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具体方法则包括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开放练习的自主性功能,提高小组合作的协同性效能,突出实践活动的参与性效用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学习 方法
在一般意义上,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坚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抽象、概括、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为此,本文将着重对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进行梳理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并非只是模仿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以往我们习惯于把前人总结的现成知识以结论形式教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误区,为了让学生去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给学生安排内容过细,指导过多,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探究学习需要大胆放手,但并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经验,灵活创设课堂探究情境。
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导入新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老师准确的判断出来。这势必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但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去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科学性的东西。实践证明,只有为学生创设理想的课堂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
二、增强开放练习的自主性功能。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必须将重点放在开放练习方面。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总结概括,不但获取了知识,也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需要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开放性才有选择性,才有灵活性,才可能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中,可以让同学们统计校园里的树木种类与具体数目,分别计算不同树木的比例与分布,出于对校园环境的热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统计及分类方法,同时他们还将自己补充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形成了浓厚的竞争和探讨气氛,学生在补充问题和解答过程中大大拓宽了思路,开发了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运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三、提高小组合作的协同性效能,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得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获得的体验,更为深刻,掌握的更为扎实。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大家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小组内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发给他们细沙、圆柱、圆锥、实验报告等学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实验、合作交流去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们激情高涨,有的把圆锥装满细沙,有的拿直尺刮平,有的在认真的作记录,通过合作他们发现往空圆锥里装满细沙倒入空圆柱里,倒入三次正好倒满。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由此可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四、突出实践活动的参与性效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是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通过参与实践,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表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较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学生根据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利用于手中的学具,即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合作,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转化前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们很自然地推导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是建立在深入认识小学数学探究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明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学习 方法
在一般意义上,小学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坚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抽象、概括、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为此,本文将着重对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进行梳理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并非只是模仿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以往我们习惯于把前人总结的现成知识以结论形式教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误区,为了让学生去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给学生安排内容过细,指导过多,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探究学习需要大胆放手,但并不是说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经验,灵活创设课堂探究情境。
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导入新课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老师准确的判断出来。这势必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但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去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科学性的东西。实践证明,只有为学生创设理想的课堂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
二、增强开放练习的自主性功能。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必须将重点放在开放练习方面。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总结概括,不但获取了知识,也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需要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开放性才有选择性,才有灵活性,才可能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中,可以让同学们统计校园里的树木种类与具体数目,分别计算不同树木的比例与分布,出于对校园环境的热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统计及分类方法,同时他们还将自己补充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形成了浓厚的竞争和探讨气氛,学生在补充问题和解答过程中大大拓宽了思路,开发了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运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三、提高小组合作的协同性效能,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得到的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获得的体验,更为深刻,掌握的更为扎实。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大家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小组内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能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发给他们细沙、圆柱、圆锥、实验报告等学具。让他们通过亲自实验、合作交流去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们激情高涨,有的把圆锥装满细沙,有的拿直尺刮平,有的在认真的作记录,通过合作他们发现往空圆锥里装满细沙倒入空圆柱里,倒入三次正好倒满。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圆锥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由此可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四、突出实践活动的参与性效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是掌握事物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通过参与实践,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表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较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学生根据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利用于手中的学具,即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合作,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然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转化前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们很自然地推导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是建立在深入认识小学数学探究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明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