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生信息化加速普及,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逐渐凸显。针对日益紧迫的人才问题,2010年6月下旬到8月上旬,《计算机世界》报及《新卫生》专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举行了首次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并最终形成了《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需求调查报告》。这是医疗卫生行业内首个关于信息化人才的全方位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1.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日益加剧。
当前,卫生信息化如火如荼。但是,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因为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资本方,都在感慨“人才难觅”。
卫生信息化呈现出从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向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乡镇普及的良好态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不少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卫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掣肘因素。信息化基础薄弱,并非是指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是卫生信息化观念、基本组织和方法的薄弱,归根结底是信息化人才基础的薄弱。
卫生行业信息化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社会信息化领域之一。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涉及临床、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广泛而非常专业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本身还伴随着艰巨而复杂的医改进程,各级卫生部门和卫生机构的业务和管理需求,势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将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从营造健康的信息化生态环境看,卫生信息化人才涵盖作为甲方用户的各级卫生部门的行政主管、业务主管和信息主管、技术人员;也包括作为乙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服务人员,以及第三方的咨询、信息服务专家等。目前,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都极其短缺。
在卫生信息化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许多问题的突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势下,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不足问题仍将日益凸显。
2.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
在新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人才保障,均为新医改方案的战略性支柱。
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新医改方案第十四条则明确了卫生信息化的任务和目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尽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直接指出卫生信息化人才问题,但是,从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来看,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确实不容忽视、时不我待。培养一支强大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实施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原因如下:
(1)卫生信息化是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领域。
(2)医改进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意味着信息化需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3)卫生信息标准和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功能规范任务繁重,推广完善有待时日。
(4)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平台建设,卫生监督、医保结算、医药采购等医改各项任务,对于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3.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国内普遍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相应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作为辅助、保障部门的信息部门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组织领导能力的建设,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卫生信息化人员普遍缺乏继续教育和交流机会、缺少科研课题经费支持;信息部门的价值,较难获得认同。
4.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和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卫生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国内缺少系统的学科建设。一些有医学背景的大学开始开设相关复合型专业,开展学位及非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通大学等。部分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开始重视学科建设和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美国,1986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提出:医学信息学应当成为医学课程中的有机部分。经过随后十几年的努力,在上世纪末,美国近20 多所一流的医学院校的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医学信息系,或跨地域的医学信息研究和教学中心,并开始了正式的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育。譬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斯坦福大学的医学系、犹他州立医学院医学信息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医学信息学系、伊利诺斯州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哈佛-麻省波士顿地区医学信息中心、华盛顿大学、Pittsburgh Pitt大学等。
调查数据
针对日益紧迫的人才问题,《计算机世界》报及《新卫生》专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首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被调查者主要来自东部卫生信息化相对领先的地区。调查过程前后历时近两个月。
1.被调查者的职务分布(图1)。
(1)参与调查的主体还是甲、乙方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主管。
(2)行政主管、科研人员参与度低。
2.被调查者的专业教育背景(图2)。
(1)学科背景跨度较大,有计算机、临床、公共卫生、管理,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等。
(2)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管理占据绝对比重。
3.您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位。
(1)学士、大专占据主导(学士46%,大专30%),主要是信息主管、技术开发人员。
(2)硕士、博士占比较低(硕士15%,博士9%),主要是科研人员和部分信息主管。
4.您的职称评定状况已经达到?
(1)初级、中级职称拥有者占据主导(初级35%,中级37%),主要为部分信息主管、技术人员。
(2)高级、正高级职称拥有者分别占17%和9%,主要为院领导、信息主管、科研人员。
5.您对于本单位信息化工作或信息化市场的推进和开展状况的评价(图3)?
(1)甲方、乙方对信息化难易程度的选择没有明显区别。
(2)甲方选择呈现鲜明的地区分布:省会优于地级,东部优于西部。
(3)没有人选择“非常难”。
6.为了应对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挑战,您期望在自己比较欠缺的领域获得相关专业的培训教育吗?
(1)高达87%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培训。
(2)选择“不是”的,主要是博士学历拥有者、在公司的实习生。
7.您希望所获得的培训有国家认可的学位吗?
(1)有超过58%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学位。
(2)高学历拥有者、大型三甲医院信息主管,有培训需求但无学位需求。
8.您希望获得的是哪类教育(图4)?
(1)有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学位教育及短期培训方式。
(2)无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短期或长期培训班。
9.如果您希望接受专业培训,期待哪些专业培训内容(图5)?
(1)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跨度较大,充分体现了卫生信息化知识构成复杂,急需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
(2)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人才,渴望学习卫生行业信息化政策、标准、管理、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累积比例高达77%。
(3)临床、生物医学背景的人才,希望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及医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最新技术趋势。
10.您希望培训教育的方式?
(1)82.6%的被调查者希望采取在职教育方式(2
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并最终形成了《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需求调查报告》。这是医疗卫生行业内首个关于信息化人才的全方位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1.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日益加剧。
当前,卫生信息化如火如荼。但是,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因为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资本方,都在感慨“人才难觅”。
卫生信息化呈现出从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向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乡镇普及的良好态势。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不少地区信息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卫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掣肘因素。信息化基础薄弱,并非是指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是卫生信息化观念、基本组织和方法的薄弱,归根结底是信息化人才基础的薄弱。
卫生行业信息化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社会信息化领域之一。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所需的知识结构涉及临床、生物医药、公共卫生、卫生经济与医院管理、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广泛而非常专业的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卫生信息化本身还伴随着艰巨而复杂的医改进程,各级卫生部门和卫生机构的业务和管理需求,势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将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从营造健康的信息化生态环境看,卫生信息化人才涵盖作为甲方用户的各级卫生部门的行政主管、业务主管和信息主管、技术人员;也包括作为乙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服务人员,以及第三方的咨询、信息服务专家等。目前,无论是甲方、乙方还是第三方,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都极其短缺。
在卫生信息化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许多问题的突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势下,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不足问题仍将日益凸显。
2.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进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
在新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人才保障,均为新医改方案的战略性支柱。
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新医改方案第十四条则明确了卫生信息化的任务和目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尽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直接指出卫生信息化人才问题,但是,从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来看,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确实不容忽视、时不我待。培养一支强大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实施新医改方案的重要保障。原因如下:
(1)卫生信息化是最复杂的行业信息化领域。
(2)医改进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意味着信息化需求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3)卫生信息标准和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功能规范任务繁重,推广完善有待时日。
(4)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平台建设,卫生监督、医保结算、医药采购等医改各项任务,对于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
3.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国内普遍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中国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相应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作为辅助、保障部门的信息部门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组织领导能力的建设,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卫生信息化人员普遍缺乏继续教育和交流机会、缺少科研课题经费支持;信息部门的价值,较难获得认同。
4.卫生信息化人才培训和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卫生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国内缺少系统的学科建设。一些有医学背景的大学开始开设相关复合型专业,开展学位及非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通大学等。部分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开始重视学科建设和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美国,1986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提出:医学信息学应当成为医学课程中的有机部分。经过随后十几年的努力,在上世纪末,美国近20 多所一流的医学院校的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医学信息系,或跨地域的医学信息研究和教学中心,并开始了正式的医学信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育。譬如: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斯坦福大学的医学系、犹他州立医学院医学信息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医学信息学系、伊利诺斯州大学应用健康科学学院、哈佛-麻省波士顿地区医学信息中心、华盛顿大学、Pittsburgh Pitt大学等。
调查数据
针对日益紧迫的人才问题,《计算机世界》报及《新卫生》专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首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卫生局、医院、大学、医疗IT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业内人士。被调查者主要来自东部卫生信息化相对领先的地区。调查过程前后历时近两个月。
1.被调查者的职务分布(图1)。
(1)参与调查的主体还是甲、乙方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主管。
(2)行政主管、科研人员参与度低。
2.被调查者的专业教育背景(图2)。
(1)学科背景跨度较大,有计算机、临床、公共卫生、管理,还有生物医学工程等。
(2)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管理占据绝对比重。
3.您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位。
(1)学士、大专占据主导(学士46%,大专30%),主要是信息主管、技术开发人员。
(2)硕士、博士占比较低(硕士15%,博士9%),主要是科研人员和部分信息主管。
4.您的职称评定状况已经达到?
(1)初级、中级职称拥有者占据主导(初级35%,中级37%),主要为部分信息主管、技术人员。
(2)高级、正高级职称拥有者分别占17%和9%,主要为院领导、信息主管、科研人员。
5.您对于本单位信息化工作或信息化市场的推进和开展状况的评价(图3)?
(1)甲方、乙方对信息化难易程度的选择没有明显区别。
(2)甲方选择呈现鲜明的地区分布:省会优于地级,东部优于西部。
(3)没有人选择“非常难”。
6.为了应对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工作的挑战,您期望在自己比较欠缺的领域获得相关专业的培训教育吗?
(1)高达87%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培训。
(2)选择“不是”的,主要是博士学历拥有者、在公司的实习生。
7.您希望所获得的培训有国家认可的学位吗?
(1)有超过58%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学位。
(2)高学历拥有者、大型三甲医院信息主管,有培训需求但无学位需求。
8.您希望获得的是哪类教育(图4)?
(1)有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学位教育及短期培训方式。
(2)无学位需求者,希望获得短期或长期培训班。
9.如果您希望接受专业培训,期待哪些专业培训内容(图5)?
(1)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跨度较大,充分体现了卫生信息化知识构成复杂,急需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
(2)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人才,渴望学习卫生行业信息化政策、标准、管理、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累积比例高达77%。
(3)临床、生物医学背景的人才,希望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及医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最新技术趋势。
10.您希望培训教育的方式?
(1)82.6%的被调查者希望采取在职教育方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