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生活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创设生活情景、案例,引发学生体验;充分挖掘各种生活化教育資源并引入课堂,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生活化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66-01
一、生活化教学实践的起因
1.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传统的社会课程设计强调固有的知识结构,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得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中没有喜怒哀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即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2.教育理论家的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才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何谓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际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教学生活化”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裁剪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交生活、集体生活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学习生活化”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生活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和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那么怎样才能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胸中有理念――教师首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有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趋同。学生既需要在课堂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堂外谋发展,其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首先应拥有生活、交往、合作、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设计和选择时,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
2.脑中有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案例,引发学生的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先以一节美国老师的历史课为例来说明。
一天上课,老师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天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用钱来买纸,准备小实验。”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纷纷嚷嚷:“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事前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我的钱买了纸,中午就不够买饭了,怎么办?”问题不一而足,孩子们表情百态:吃惊、气愤、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涨红了脸。老师低下头,不予理睬且继续说:“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这是学校的规定。”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作答。只见最后一道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情,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总之,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将是踏入社会的人,要保证踏入社会的学生不是来自“异域的外星人”,教师必须把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广泛联系社会,把课堂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正如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的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社会上有“风吹”,学校里就会有“草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现象,教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理智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心智健康成熟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2]欧阳芬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
[3]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生活化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66-01
一、生活化教学实践的起因
1.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传统的社会课程设计强调固有的知识结构,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得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中没有喜怒哀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即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2.教育理论家的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才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何谓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际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教学生活化”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裁剪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交生活、集体生活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学习生活化”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生活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和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那么怎样才能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胸中有理念――教师首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有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趋同。学生既需要在课堂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堂外谋发展,其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首先应拥有生活、交往、合作、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设计和选择时,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
2.脑中有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案例,引发学生的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先以一节美国老师的历史课为例来说明。
一天上课,老师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天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用钱来买纸,准备小实验。”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纷纷嚷嚷:“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事前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我的钱买了纸,中午就不够买饭了,怎么办?”问题不一而足,孩子们表情百态:吃惊、气愤、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涨红了脸。老师低下头,不予理睬且继续说:“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这是学校的规定。”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作答。只见最后一道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情,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总之,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将是踏入社会的人,要保证踏入社会的学生不是来自“异域的外星人”,教师必须把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广泛联系社会,把课堂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正如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的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社会上有“风吹”,学校里就会有“草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现象,教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理智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心智健康成熟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2]欧阳芬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
[3]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