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乱背后:东西夹缝中的乌克兰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的基辅,天寒地冻。气温已经降至冰点以下,狂风呼啸中,夹杂着大片的雪花。不过,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却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从2013年11月底开始,乌克兰国内持续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而这一切皆源于一份乌克兰与欧盟之间的联系国协定。
  乌克兰人在想什么?
  作为加入欧盟的重要一步,乌克兰原定于11月底与欧盟正式签署联系国协定,但在11月21日,乌克兰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联系。乌克兰政府突然叫停入欧进程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支持乌克兰入欧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对于政府的决定表示抗议,部分示威者与警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虽然基辅的气温已经降至冰点以下,支持和反对政府的抗议者仍然聚集在多处地点,不愿离开。与此同时,乌克兰、俄罗斯与欧盟三方也在不断加紧磋商,希望用和谈解决分歧。向东?还是向西?乌克兰到了一个抉择的路口。
  对于力图东扩的欧盟和在苏联解体后竭力保持自身战略纵深的俄罗斯来说,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都无比重要。乌克兰前内务部长、主要反对派领导人卢成科表示,加入欧盟可以帮助乌克兰解决政治、经济乃至信仰等问题。如今乌克兰在贸易上依赖俄罗斯,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在反对派看来,出口导向型经济并不适合乌克兰。乌克兰需要建立一个创业、新技术、创新和顺应市场发展的经济模式。
  支持入欧的人认为入欧后大量投资会注入乌克兰市场,工资也会上涨,还有赴欧免签制度,尽管欧盟并没有对上述任何内容作出承诺。一些长期从事独联体问题研究的专家认为,支持入欧的人有点脱离现实,因为入欧不会带来神话般的效果。
  实际上乌克兰的加盟速度已经超出其适应能力,乌克兰并没有足够的钱来支持其改革,以适应欧盟的标准。单是依照欧盟标准修改技术法规一项,总理阿扎罗夫就表示会在未来十年花费掉乌克兰1650亿欧元,而欧盟又不打算施以援手。这可能令基础薄弱的乌克兰雪上加霜,许多普通百姓则是直接受害者。
  向西还是向东?亚努科维奇自上台之初就做过一些尝试。2011年8月,俄乌两国总统在索契会晤,俄罗斯《生意人报》指出,亚努科维奇和他的前任一样令俄罗斯感到头疼。此前,执行亲俄立场的亚努科维奇赢得大选后,俄罗斯一度欢欣鼓舞,当年春天,两国签署协议,允许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驻扎的时间延续至2042年。乌克兰当时拒绝加入北约的表态也让俄罗斯非常高兴。
  可是,在与俄罗斯靠近的同时,亚努科维奇并没有疏远西方。他上任后出访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布鲁塞尔,而不是莫斯科。他把融入欧洲当做自己的外交重点。与此相对照,亚努科维奇上任之初拒绝加入俄罗斯主导的三国关税同盟,还拒绝了俄乌天然气公司合并的提议,这让普京颇为恼火。普京一直希望将前苏联国家整合成一个超国家联盟,进而成为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一极。
  欧盟和俄罗斯的算盘
  乌克兰是欧洲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东与俄罗斯接壤,西与欧盟成员国毗邻。作为连接欧盟与俄罗斯的纽带,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而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也让这个国家在选择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问题上充满了纠结。而此次事件上的另外两方,俄罗斯和欧盟对乌克兰的入欧进展显然持有对立的态度。
  乌克兰对于俄罗斯来说,重要性可谓异乎寻常。乌克兰是前苏联第三大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通往西欧的主要通道,俄罗斯运往西欧的天然气等资源都要通过乌克兰,每年俄罗斯都要向其提供高昂的过路费。而且在苏联时代,乌克兰是重要的重工业和农业基地,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同时乌克兰还掌握着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出海口。乌克兰几乎就像俄罗斯的前庭一样。
  事实上,在基辅街头抗议示威的并不只有乌克兰人,出于某种原因,基辅独立广场也吸引到一些欧美政客的注意,这些政客亲自参加一些游行活动,还与反对派领导人密切接触,时而还走到台上对示威人群讲话。俄罗斯媒体所指的西方政客是德国外长韦斯特·维勒,12月4日晚间,维勒在基辅会见了乌克兰反对派领导人,随后前往独立广场看望了示威者,并发表了讲话。
  对此,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表示,乌克兰的问题应该由本国领导层和人民自己解决,其他国家行事“应当有分寸”。梅德韦杰夫不忘讽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俄罗斯外长在德国参加反对德国政府的集会游行,我们的合作伙伴德国将作何感想。”
  12月3日,亚努科维奇政府经受住了不信任议案投票的考验,躲过了一劫。但反对派的抗议却愈演愈烈,本来是一场关于是否要加入欧盟的讨论,现在开始演变成一场外交干预。在乌克兰暂缓签署与欧盟的协议后,欧盟方面表现出缓和的态度,表示愿意继续与乌克兰保持合作。
  欧盟方面的态度不可谓不耐心,从中也可窥见乌克兰对于欧盟来说同样很重要。乌克兰有4500万人口,是欧洲最大国家之一,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和工业基础也是欧盟非常看重的资源。冷战结束后,欧盟一直努力东扩,2006年5月与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俄罗斯周边国家签署的《欧盟东部伙伴关系宣言》就被视为东扩的一个重要成果。
  将苏联时代位于东欧的国家努力吸收并西化一直是欧盟拓展自身利益和保障自身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乌克兰在这一计划中扮演着风向标一样的角色。也正因如此,乌克兰这一次的突然变卦,让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峰会的效果大打折扣。
  同样,身为独联体大国,如果乌克兰不买俄罗斯的账,那么普京的联盟号召力也将大打折扣。作为俄欧之间的门户,乌克兰深知自己的战略价值,也难以抵挡左右逢源所带来的现实诱惑。面对欧盟威胁如果不在季莫申科案上妥协,可能考虑不予签署乌欧自贸协定时,亚努科维奇一度表现出让步的姿态。
  英国《经济学人》从西方的立场揶揄亚努科维奇手里并没有太多值钱的东西,“除了战略地缘位置”。亚努科维奇也深知,向西或者向东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无论是西边的邻居还是东边的街坊,眼中都只有自身的利益,为此他们可以随时结盟,共同制裁乌克兰。这一点已经在前总理季莫申科案上得到了验证。   夹缝中的天然气走廊
  2004年,季莫申科联合尤先科发动“橙色革命”,让第一轮投票中一度领先的亚努科维奇输掉了大选。2010年,亚努科维奇卷土重来,被赶下总理宝座的季莫申科开始麻烦不断。2010年4月,乌克兰指称季莫申科2009年与俄罗斯签署的天然气协议给乌克兰造成巨大损失。在季莫申科的支持者看来,这一切都是亚努科维奇的设计,目的是要在2012年的议会大选中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但乌克兰政府对此予以坚决否认。
  法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提醒同情季莫申科的西方国家,在俄乌天然气协议问题上,季莫申科的角色的确令人生疑。2009年1月,季莫申科代表乌克兰与普京达成协议。乌克兰以每一千立方米450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这一价格不仅大大高于此前乌克兰支付的179.5美元的价格,而且与遥远的欧洲的最高进口价持平。此外,协议规定,一切违约责任都由乌方承担。
  这一协议加重了乌克兰的负担,居民用气价格大涨,钢铁化工企业也因成本上升而效益下降。当时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和政府都拒绝批准这一协议,但季莫申科以总理身份强令执行。她也最终被检方裁定在这一协议中滥用职权。这并不是季莫申科第一次被告上法庭。2001年2月,季莫申科因走私天然气、行贿、偷漏税等罪名入狱,关押42天后被释放;2004年9月,乌克兰检察机关就季莫申科向俄罗斯国防部官员行贿案展开调查,但在橙色革命后不了了之。
  橙色革命之后,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开始了权斗。两人的分分合合把乌克兰政局搞得动荡不宁,也让橙色光环日渐暗淡。2007年,季莫申科利用尤先科与总理亚努科维奇之间的矛盾鼓动尤先科解散议会。此后两人“破镜重圆”,季莫申科第二次出任总理,但其强势作风以及与尤先科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两人执政期间,乌克兰经济大幅下滑,2009年,乌克兰GDP下滑了15%,物价则上涨了16%。而尤先科亲西方、疏远俄罗斯的做法也惹恼了俄罗斯,2008年俄罗斯切断了输往乌克兰和欧洲的天然气,俄乌斗气令世界侧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总理季莫申科的问题上,当时的欧美国家和俄罗斯站在了统一战线上。季莫申科被判有罪的当天,欧盟反应强烈,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表示:“我们将谨慎考虑对乌克兰的政策。”同一天,美国也促请乌克兰政府释放季莫申科。
  季莫申科一贯持亲西方立场,西方对她的声援并不奇怪。然而原本对她并无好感的俄罗斯此次却一反常态,普京表示:“乌克兰方面质疑俄乌天然气协议是危险的,只能适得其反。”普京说自己和季莫申科非亲非故,自己不会为一个亲西方的政客鸣冤叫屈,但是对季莫申科的判决所透露出的反俄罗斯情绪令他感到不安。
  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再看乌克兰向西还是向东的问题时,应该首先抛开意识形态领域争斗的表象。毕竟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季莫申科在位时,欧盟和俄罗斯为了天然气得以达成妥协,最后“出卖”了乌克兰;如今亚努科维奇面临二选一的抉择时,欧盟和俄罗斯举起了所谓“民主”和“正义”的大旗,却依然难以掩盖其背后的利益导向。
  在分析人士看来,自亚努科维奇上台以来,乌克兰一直将发展与欧盟的关系视为外交重点,但其自身羸弱的基础令乌克兰难以承担疏远俄罗斯带来的损失。在自身羽翼尚未丰满之时,向西还是向东,对于乌克兰来说着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也正因如此,亚努科维奇政府也一直在夹缝中生存,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模糊表态,谨慎决定,以此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当8月份共和党的候选人们开展首轮党内辩论的时候,美国人民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有三个竞争者的父亲也都曾参与过总统竞选。赢得党内初选的那一位明年又会面临着前任(副)总统或者前任总统夫人这样头衔的民主党对手。”  《经济学人》不久前撰文指出美国的“门阀政治”力量过于强大,并感叹美国政坛的“关系户”和“老油条”实在太多,基本上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生力量了。  这里所谓的共和党三位“总统二代”除了2008年共
看世界:韩国的国家品牌形象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说国家有名片的话,韩国的核心名片或者说符号是什么?  杨昌洙:韩国的国家形象可从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等方面来诠释:多样性作为最基本的特性体现在于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源源不断地输入和吸纳新的元素;融合性主要体现在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整合、转化等改造过程创造出新的文化范式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等国家的文化不断传入韩
2012年5月8日,美国白宫宣布了一条重大反恐消息:近期,基地组织也门分支曾策划炸毁一架飞往美国的航机,中情局成功挫败了这一恐怖袭击阴谋。然而,白宫的消息并没有成为吸引眼球的爆炸性新闻。因为就在一天前,美联社就抢先发布了一条独家报道:本·拉丹被击毙一周年,中情局挫败基地组织内衣炸弹阴谋。其中公布的细节比白宫更为详尽:“据相关官员透露,这个潜在的自杀式袭击者来自也门,当中情局特工发现并缴获他的炸弹时
2012年7月中旬一个炎热得让人不安的下午,在中国惠普工作了10余年的钱越离职了:其实,在官方公布的前一晚,“惠普内部邮件称钱越离职”的消息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但那又怎样呢?对于惠普内部的员工来说,这几年高层的变动早已司空见惯了。  要知道,自从1999年到现在,惠普公司光是首席执行官(CEO)就换了3次,这也是惠普跌宕起伏的10多年,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公司几乎一直身处时阴时晴的台风眼里。  
最大蛇头被砍  在连续14个月的时间内,美国缉毒署(DEA)探员哈罗德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笔记本电脑,监测一艘名为“码头假日”的游艇的行踪。  2005年夏天,DEA窃听到了一段来自墨西哥毒品集团AFO的机密对话。对话信息显示,该集团正打算在加州购买一艘游艇。哈罗德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了游艇杂志的分类广告后,认为这艘“码头假日”将会成为AFO的选择,于是在交易达成之前成功将跟踪设备安装在了游
11月4日,沙特王室突然展开大规模“反腐”,多名权贵被软禁。但这次“反腐”不仅仅涉及政治层面,还牵扯到经济层面:被捕的还包括沙特最大的建筑公司董事会主席、中东最大卫星公司的老板等多名商界大佬,其中最为出众的要数有“中东巴菲特”之称的沙特首富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王子。  前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主持人康锐思曾为瓦利德王子写过一本自传,名为《阿勒瓦利德:商人、亿万富翁和王子》,他在该书的序中提到,
法兰克福的金融商务区里,离数座玻璃摩天大楼不远的地方是当地一处极富生活气息的农贸市场。市场里艾莎·施莱伯家驰名的德国猪手和牛肉香肠已经在这一带飘香了58年之久。现年76岁的施莱伯祖籍在波兰西部,1946年时以难民身份涌入了这座美因河畔的城市。  当谈到英国人最近做出的“退欧”决定时,她感慨万千。“唯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不能让欧洲继续分裂下去。”法兰克福市政当局预计,英国退出欧盟的所
“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稀罕天堂”,这是徐志摩在《巴黎的鳞爪》中对巴黎的印象。近代以来,通过文学作品,巴黎在中国人眼中一直有着“浪漫之都”和“美食天堂”的美誉。然而,除了浪漫和美食,治安问题的阴影,也笼罩着整个巴黎。  经常关注巴黎新闻的人应该有过这样的疑问,巴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巴黎、巴黎省、大巴黎、巴黎大区这些不同称呼到底有什么区别?除此以外,巴黎不同地区的治安好坏,也是很多想去巴黎旅游、留
在全世界都為叙利亚内战忧心之时,还有另外两场同样伤亡惨重、却没有引发足够关注度的内战在距离这个国家不远的地方进行着。  处于阿拉伯世界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交界处的南苏丹是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它的国民在几十载的流血斗争后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然而高层政治斗争和种族宗教冲突带来的持续纷争却让南苏丹人渴望已久的和平再度化为泡影,2013年爆发的内战又将这个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拖入泥潭。  扼守亚非之角的也门虽
当艾丁娜·伊塔雅讲述不久前发生在她身上的遭遇时,她显得异常镇定自若,就好像机器人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来:“他们跑到我们的村庄,把我儿子掳走,然后把他扔到河里直接淹死了。所以我才逃了出来。”  带着剩下的三个孩子,艾丁娜一路向南,往南苏丹和乌干达的边境方向出逃。未曾想到的是,在途中小镇巴吉,她和一路同行的其他妇女和儿童又被驻扎在这里的政府军队抓获了。  “他们把我们的衣服全部脱光,然后强奸我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