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研究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yed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增强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键点是要增强对其培养的实效性。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角度分析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并结合学生本身特点,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性的对策,为构建和谐社会添加正能量。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效性
  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渐淡化,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不符。如何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并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上升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374名学生为对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对普通班级学生、社团成员、学生会成员、学生党员五种学生团体进行的社会责任感调查中,得到233份有效问卷,从中归类整理出一些关于工科院校大学生存在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以及提升高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效性方法。
  一、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流思想向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引起重视并亟需解决。
  第一,90后学生敢于自我否定面对现实,但利己主义与缺乏社会责任感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对90后的学生群体调查中发现,这一群体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当问及有人认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私、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时,有58.8%的人持完全反对的态度,41.2%的人认为有很大合理性或完全赞同;问及当社会责任和切身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有45.06%的人表示维护社会责任,18.03%的人表示坚决保护切身利益,36.91%的人表示不清楚。
  第二,90后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做出较为理性的判断,但缺少有效方法改变存在的陋习。对于骑车不小心碰到一位老人的问题,72.53%的人选择,主动下车扶起,看是否受伤,若受伤带去就医;当问及是否愿意做些工作改变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弊端时,有83.69%的人表示愿意,但是这其中有62.23%的人则表示愿意但不知道如何做和怕没有效果。
  第三,90后学生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但缺少做贡献的社会实践主动性行为。在问及是否自己有为社会更加和谐及美好做贡献的愿望时,21.46%的人表示非常强烈,43.35%的人表示比较强烈,31.76%的人表示需要我做的时候再说,只有3.43%的人表示丝毫没有这个想法;问及对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的态度和参与方式时,24.05%的人表示总是积极参加,38.55%的人偶尔参与,19.85%的人表示同学或好朋友参与,我才参与,而参与方式最多的是学校组织占39.61%,其次便是寒暑假实践占到24.15%,其余则为参加义工、社会公益及其他。
  二、关于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就客观因素而言,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个角度的影响来看。当今社会环境中,经济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多元化,各种价值观念交汇碰撞、相互渗透,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的侵蚀,加剧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传媒技术与宣传手段不断渗透侵蚀我国青年学生,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公、利益集团化、“拼爹”现象层出不穷,也使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有所抬头,思想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渠道的同时,网络上存在的大量垃圾信息也给他们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尤其是对那些社会责任感薄弱的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有效控制。从家庭环境看,现今大学生属于90后,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比较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尊心,缺乏有效自制能力和社会责任心,在调查中问及对于现在大学生追求高消费向家长要钱这一现象时,有46.35%的学生认为,这和家庭教育有关,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却忽视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从学校环境看,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上课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道德思想传播;校园建设重视硬件条件而忽视师资素质,而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而非大楼,校园建设应重在立德树人;高校教育使大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没有让其参与到学校的公共事务中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
  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但责任意识薄弱。他们追求新鲜事物,渴望创新、特立独行,但因独生子女的原因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想,自我意识强烈而发展不够成熟,充分看重个人享有的权利,淡化社会责任感意识。有较强的认同感,但实践能力较弱。90后大学生能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但对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老一辈革命者的宝贵精神却不能有效的实践。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但心理承受能力弱。当前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动精神、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迫切地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许多事物倾向于持批评的态度,但尚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强,一旦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致使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打了折扣。
  三、关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性的对策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效性的对策,综合起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针对性教育必不可少。加强教育引导,以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当今形势政策为主渠道,创新教学环节,培养主人翁意识。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在对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提出建议的人中,有47.06%希望开设专门的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希望通过以实例讲解、杰出人物事迹放映等方式影响在校大学生,通过讨论组的方式引起同学间共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改变原有的照本宣科,更多的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灵活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专题式讲座、论坛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了解中国现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主动思考、理性分析寻求解决之道。   2.坚持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彻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教育导向双元化——德育、智育比翼齐飞的良好教育格局,提升专业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在讲解专业课程同时,将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之本,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学校公共事务当中,提升其主人翁意识。
  3.健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要完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机制,以情入手,寓理于情,以真实的案例去感染人,以志愿服务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要完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育机制,即树立典型,强化榜样激励,在学生中间挖掘可为赞颂、具有感染力的事件加以宣传,并结合物质上的激励;要完善社会责任感的调节教育机制,即通过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构建大学生之间的讨论沟通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利益调节和人际关系调整,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觉悟、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际关系,不断完善沟通的技巧;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志愿服务管理档案,通过实践树立社会责任感,并将志愿服务列入学校的管理,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效性的目的;要完善学业导师教育机制,加强师生互动为每名学生配备专业老师,不仅指导学生专业学习还通过日常接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创新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式方法。在创新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的要求方面,要结合新的时代发展背景和90后学生的特点,创新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使其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创新,搭建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建立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网站、志愿服务信息库等,并且运用积极心理学,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社会责任感教育模式,开发学生潜力,把社会责任感培养从传统的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个体的心理层次。
  5.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 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和文化内涵,达到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统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做到学校“爱生如子”进而使学生做到“爱校如家”树立起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同时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社团组织,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通过举办各项文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
  四、总结
  对于提高当今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应重视思想上的引导与实践上的强化,加强针对性教育,避免功利化。首先,做到微观细致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对策措施,使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应有作用。其次,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宏大的综合性项目,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研究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学科领域,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会出现较高水平的成果。最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论探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研究,需要构建涉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的概念、地位作用、手段方法、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内容上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张国茹,崔丽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40.
  [2]王利民.新时期学生工作实效性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6):35.
  [3]鄢姿.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27.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及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文章通过论述“以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为切入点、以建立学生党员自治管理体系为创新点和以重塑党员形象为工作重点”三方面内容表明了关于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观点和建议,
微信的出现使学生的日常交流与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本文将针对微信时代高校廉洁教育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解释》)有关争点整理的规定为争点整理程序开启了一扇大门,但依旧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
法院地所在国家为排除适用的外国法所遵循的三大规则为:公共秩序保留原则、禁止法律规避原则以及反致原则.其中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问题是禁止法律规避制度的重点所在,其所引
实行过限,是指共同犯罪中部分正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犯罪行为,也即实行犯在共同犯罪故意之外实施了犯罪行为.在实行过限的情况下,实行过限的行为人当然应对其犯罪行为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所坚持的是限制豁免理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坚持的是绝对豁免理论,而对于这两种理论哪种优势更多始终都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与其它国家交往
微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高校图书馆的微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个性化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微服务内涵简析入手,就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