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地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与八个国家接壤,四周环山、远离海洋、疆域辽阔,现主要有塔塔尔、塔吉克、维吾尔、哈萨克等13长期居住的民族,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汇聚了中国、印度、波斯、希腊这些文明古国的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影响下,新疆音乐风格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波斯——阿拉伯、欧洲、中国三大音乐体的音乐特点,本文将对新疆较有代表性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和柯尔克孜族传统声乐作品类型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梳理,以便于更系统和直观的对研究新疆风格传统声乐作品类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新疆风格;传统声乐
一、维吾尔传统声乐作品
维吾尔族声乐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色。维吾尔传统声乐作品分为无伴奏的“徒歌”和有伴奏的“相和歌”两大类。徒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形式,由爱情歌曲、风俗歌曲,劳动歌曲组成的,长调是广阔自由的慢板,抒情而宽广,例如劳动歌《情人》。徒歌短调以独唱为主,体现了生活和劳动中的喜、怒、哀、乐,例如《睡吧,孩子》。“相和歌”分为有固定节奏和没有固定节奏两种形式。有固定的节奏的作品节奏规整,节拍明快,情绪饱满,具有强烈的舞蹈性,代表作品《诺言》。没有固定节奏的作品,节奏较自由,节拍时有变换,例如: 1/4,2/4,3/4,4/4拍,5/8, 7/8之类的混合复拍子也被经常采用使用,很少使用 3/8拍。例如:喀什民歌《达代》是7/8拍,《积雪的山峰在哪里》是7/8拍等,还常用变换拍子,例如《米赞古丽》由2/4,3/4,4/4、三种节拍构成,《黑眼睛的姑娘》由3/8,2/8、3/4三种节拍构成。
二、哈萨克传统声乐作品
千百年来,哈萨克人一直过着游牧生活,哪里有肥美的草地、清澈干净的水源就在哪里放牧,那里就是哈萨克人的家。在哈萨克优秀的声乐作品中,时常描写出骏马奔驰、雄鹰展翅等自然和生活内容,仿佛已然置身牧场,游走在广阔的草原,仰望着游走在天空的云朵。以质朴、清新、自然风格,体现出哈萨克族人对生活和未来,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歌声和马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犹如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少了一任何一只都无法自由飞翔,哈萨克人一年四季离不开马,从生到死离不开歌,像热爱自己的生命般热爱着音乐。
哈萨克传统声乐作品以题材可以分为“月令”和“安”和“吉尔”三类。“月令”是哈萨克语的谐音,翻译成汉语是“诗歌的意思,“月令”类声乐作品特点是:1.无固定歌词、曲名;2.由歌手即兴编唱;3.曲式没有“安”完整;4.节奏比较复杂,5.语言音调结合密切,风格近汉语中说唱音乐或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6.演唱形式为单人弹唱。例如:《哈尔哈什》。“安”是哈萨克语谐音,汉语翻译为“旋律”,“安”这类作品特点是:1.大多有固定歌词和曲名;2.旋律优美、音乐宽广;3.大多数为单乐段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邵曲式;4.以二拍子和三拍子最常。例如:《玛依拉》《燕子》等。
三、塔吉克传统声乐作品
塔吉克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富有智慧、能歌善舞。我们国家的塔吉克族全部都生活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总人口大约44680人,96%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县,其余的分散在塔什库尔干县邻近的叶城、泽普、皮山、莎车等县境内。因帕米尔高原高寒、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因素,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形成了半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帕米尔高原高寒,放牧时间和农业种植时间较短,勤劳的塔吉克族就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山间有牧场的地方放牧,在平地上种植可生长的农作物。关于塔吉克族声乐作品,迄今为止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一4世纪,成书《阿维斯陀》[1]的《伽泰》[2]中。
塔吉克音乐文化主要受中原、塔里木盆地各民族文化、中南亚、伊朗音乐的影响。传统声乐作品以题材和内容为依据,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宗教歌、叙事歌、法拉克和艾尔卡提路歌谣。在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中,塔吉克人创作了很多与塔吉克先民社会生产状况相适应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劳动歌曲表现了塔吉克人从事狩猎、游牧或是农耕,时的辛勤劳作,但因历史原因流传至今的己很少,例如:《挤奶歌》《牧人之歌》和《打场歌》等。塔吉声乐作品中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既反映出塔吉克人崇尚自由、向往爱情的精神需求,又间接体现出封建婚姻制度下,塔吉克人两性关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巴纳马克》《古丽塔利》《莱露》等,以《古丽毕泰》传唱最为广泛。本文中“风俗歌”就是在丧葬、婚礼、集会、宴会等特定场合演唱具有仪礼、性质的歌曲 。例如:婚假时《肖莫巴让克保特》、宗教集会演唱的《凯苏伊德》等。塔吉克宗教歌曲主要伴奏乐器为塔吉克民族乐器巴朗孜阔姆,宗教信仰由佛教改为伊斯兰教后,教宗教仪式歌曲逐渐减少,加上文革时期对塔吉克族的宗教作品的破坏,因此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塔吉克叙事歌题材丰富,大多来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和诗歌,是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塔吉克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记载和见证,是传承塔吉克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叙事歌曲大多都是以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故事情节经多次旋律和唱词的反复后很完整,和大量歌词段落构成,一般为。例如《台恩》《英雄赞》《巴图尔》《雄鹰》《龙吉格之歌》等,以《台恩》《龙吉格之歌》最具有代表性。法拉克和艾尔卡提路歌谣是浸透了塔吉克人民旧社会血泪和对光明的向往近现代时期重要的创作形式,歌词形式较自由,有双行诗、四行一节的,甚至多行诗联缀成篇,有固定曲调,没有固定歌名,便于吟唱,当时流行十分广泛,有很多流传至今。新民歌作品是表现塔吉克人摆脱建地主剥削和压迫后,歌颂新时代的作品,例如:歌颂党祖国的《党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田》《美丽的祖国》,歌唱家乡的作品《我的帕米尔》《家乡颂》《雅迪努西》《塔什库尔干之歌》,赞扬母亲的作品《我的母亲》等。
四、柯尔克孜传统声乐作品
我国柯尔克孜族从古至今称谓一直在演变,汉代叫作“商昆”、唐代叫作“坚昆”、元、明代叫作“吉里吉斯”、“乞儿吉速惕”、清代叫作“布鲁特”、现在叫作“柯尔克孜”。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区域内,还有较少的人散居在黑龙江富裕县区域。 柯尔克孜传统声乐作品根据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曲、抒情歌曲、习俗歌曲三种类型。柯尔克孜族因为历史的民族文化等原因,一直生活在山林、牧场,生活,沿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习惯,所以劳动歌曲一般也是表现此类的生活内容和习惯的歌曲例如:《打毛歌》《牧羊歌》《沙青马》等。抒情歌曲分为对自然地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和赞美三种。例如:《党的恩情比山高》《草原清泉不断的流》《天山》《绿色的草原》等。抒发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的作品如:《我的小宝宝》《相爱》等等。柯尔克孜习俗歌曲内容与宗教都息息相关,可分为生活习俗与宗教习俗两类作品,例如迎接宾朋时的《迎宾歌》、 诺鲁孜节唱的《诺鲁孜歌》这一类型的作品。
五、塔塔尔传统声乐作品
新疆13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Tatar”、“达旦”、“鞑靼”都是不同时期‘塔塔尔’的不同音译。
塔塔尔族传统声乐作品按题材有:劳动歌、抒情歌和农耕歌。抒情作品中又分为独唱和对唱两大类,一般使用塔塔尔民族乐器 库涅、 科比斯、 曼陀林和风琴伴奏。例如作品《拉玛依》《别尔达吾孜凯》等。劳动歌曲可分为生息环境之曲、牧歌咏叹之调农耕歌三类。农耕歌节是同位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强弱分明、音高起伏不大、句逗清楚以强有力的节奏贯穿全作品。例如:《打草歌》《收割之歌》等。牧歌咏叹类的作品,节奏自由、无固定规则,自由抒发情感,风格类似蒙古长调,体现了放牧劳动中自由的状态,可无拘无束的呼喊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状态。例如《黑森林》《骏马和马嚼子》《天鹅的翅膀》等。
“民歌是为社会发展的镜子,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传统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和社会交往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断变异的特点。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歌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世界音乐艺术殿堂占有重要一席。声乐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向往和现实的劳动生活状态,是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缩影。
参考文献
[1]《阿维斯陀》是古伊朗宗教锁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阿维斯陀》(Avesta)意思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它是可据以对古伊朗宗教进行探讨的主要文献,是关于琐罗亚斯德教最为完备、最为丰富的宗教圣典,主要记述的是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及其教义.
[2]《阿维斯陀》圣典一共有六部分,《伽泰》是第一部分,“伽泰”意为“圣歌”,是祭司向神贡献祭品时所唱的赞诗和祷词.
【关键词】新疆风格;传统声乐
一、维吾尔传统声乐作品
维吾尔族声乐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特色。维吾尔传统声乐作品分为无伴奏的“徒歌”和有伴奏的“相和歌”两大类。徒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形式,由爱情歌曲、风俗歌曲,劳动歌曲组成的,长调是广阔自由的慢板,抒情而宽广,例如劳动歌《情人》。徒歌短调以独唱为主,体现了生活和劳动中的喜、怒、哀、乐,例如《睡吧,孩子》。“相和歌”分为有固定节奏和没有固定节奏两种形式。有固定的节奏的作品节奏规整,节拍明快,情绪饱满,具有强烈的舞蹈性,代表作品《诺言》。没有固定节奏的作品,节奏较自由,节拍时有变换,例如: 1/4,2/4,3/4,4/4拍,5/8, 7/8之类的混合复拍子也被经常采用使用,很少使用 3/8拍。例如:喀什民歌《达代》是7/8拍,《积雪的山峰在哪里》是7/8拍等,还常用变换拍子,例如《米赞古丽》由2/4,3/4,4/4、三种节拍构成,《黑眼睛的姑娘》由3/8,2/8、3/4三种节拍构成。
二、哈萨克传统声乐作品
千百年来,哈萨克人一直过着游牧生活,哪里有肥美的草地、清澈干净的水源就在哪里放牧,那里就是哈萨克人的家。在哈萨克优秀的声乐作品中,时常描写出骏马奔驰、雄鹰展翅等自然和生活内容,仿佛已然置身牧场,游走在广阔的草原,仰望着游走在天空的云朵。以质朴、清新、自然风格,体现出哈萨克族人对生活和未来,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歌声和马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犹如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少了一任何一只都无法自由飞翔,哈萨克人一年四季离不开马,从生到死离不开歌,像热爱自己的生命般热爱着音乐。
哈萨克传统声乐作品以题材可以分为“月令”和“安”和“吉尔”三类。“月令”是哈萨克语的谐音,翻译成汉语是“诗歌的意思,“月令”类声乐作品特点是:1.无固定歌词、曲名;2.由歌手即兴编唱;3.曲式没有“安”完整;4.节奏比较复杂,5.语言音调结合密切,风格近汉语中说唱音乐或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6.演唱形式为单人弹唱。例如:《哈尔哈什》。“安”是哈萨克语谐音,汉语翻译为“旋律”,“安”这类作品特点是:1.大多有固定歌词和曲名;2.旋律优美、音乐宽广;3.大多数为单乐段反复加副歌的单二邵曲式;4.以二拍子和三拍子最常。例如:《玛依拉》《燕子》等。
三、塔吉克传统声乐作品
塔吉克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富有智慧、能歌善舞。我们国家的塔吉克族全部都生活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总人口大约44680人,96%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县,其余的分散在塔什库尔干县邻近的叶城、泽普、皮山、莎车等县境内。因帕米尔高原高寒、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因素,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形成了半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帕米尔高原高寒,放牧时间和农业种植时间较短,勤劳的塔吉克族就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山间有牧场的地方放牧,在平地上种植可生长的农作物。关于塔吉克族声乐作品,迄今为止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一4世纪,成书《阿维斯陀》[1]的《伽泰》[2]中。
塔吉克音乐文化主要受中原、塔里木盆地各民族文化、中南亚、伊朗音乐的影响。传统声乐作品以题材和内容为依据,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宗教歌、叙事歌、法拉克和艾尔卡提路歌谣。在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中,塔吉克人创作了很多与塔吉克先民社会生产状况相适应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劳动歌曲表现了塔吉克人从事狩猎、游牧或是农耕,时的辛勤劳作,但因历史原因流传至今的己很少,例如:《挤奶歌》《牧人之歌》和《打场歌》等。塔吉声乐作品中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既反映出塔吉克人崇尚自由、向往爱情的精神需求,又间接体现出封建婚姻制度下,塔吉克人两性关系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巴纳马克》《古丽塔利》《莱露》等,以《古丽毕泰》传唱最为广泛。本文中“风俗歌”就是在丧葬、婚礼、集会、宴会等特定场合演唱具有仪礼、性质的歌曲 。例如:婚假时《肖莫巴让克保特》、宗教集会演唱的《凯苏伊德》等。塔吉克宗教歌曲主要伴奏乐器为塔吉克民族乐器巴朗孜阔姆,宗教信仰由佛教改为伊斯兰教后,教宗教仪式歌曲逐渐减少,加上文革时期对塔吉克族的宗教作品的破坏,因此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塔吉克叙事歌题材丰富,大多来源于本民族历史、传说和诗歌,是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塔吉克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记载和见证,是传承塔吉克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叙事歌曲大多都是以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故事情节经多次旋律和唱词的反复后很完整,和大量歌词段落构成,一般为。例如《台恩》《英雄赞》《巴图尔》《雄鹰》《龙吉格之歌》等,以《台恩》《龙吉格之歌》最具有代表性。法拉克和艾尔卡提路歌谣是浸透了塔吉克人民旧社会血泪和对光明的向往近现代时期重要的创作形式,歌词形式较自由,有双行诗、四行一节的,甚至多行诗联缀成篇,有固定曲调,没有固定歌名,便于吟唱,当时流行十分广泛,有很多流传至今。新民歌作品是表现塔吉克人摆脱建地主剥削和压迫后,歌颂新时代的作品,例如:歌颂党祖国的《党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田》《美丽的祖国》,歌唱家乡的作品《我的帕米尔》《家乡颂》《雅迪努西》《塔什库尔干之歌》,赞扬母亲的作品《我的母亲》等。
四、柯尔克孜传统声乐作品
我国柯尔克孜族从古至今称谓一直在演变,汉代叫作“商昆”、唐代叫作“坚昆”、元、明代叫作“吉里吉斯”、“乞儿吉速惕”、清代叫作“布鲁特”、现在叫作“柯尔克孜”。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区域内,还有较少的人散居在黑龙江富裕县区域。 柯尔克孜传统声乐作品根据内容可分为:劳动歌曲、抒情歌曲、习俗歌曲三种类型。柯尔克孜族因为历史的民族文化等原因,一直生活在山林、牧场,生活,沿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习惯,所以劳动歌曲一般也是表现此类的生活内容和习惯的歌曲例如:《打毛歌》《牧羊歌》《沙青马》等。抒情歌曲分为对自然地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和赞美三种。例如:《党的恩情比山高》《草原清泉不断的流》《天山》《绿色的草原》等。抒发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的作品如:《我的小宝宝》《相爱》等等。柯尔克孜习俗歌曲内容与宗教都息息相关,可分为生活习俗与宗教习俗两类作品,例如迎接宾朋时的《迎宾歌》、 诺鲁孜节唱的《诺鲁孜歌》这一类型的作品。
五、塔塔尔传统声乐作品
新疆13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Tatar”、“达旦”、“鞑靼”都是不同时期‘塔塔尔’的不同音译。
塔塔尔族传统声乐作品按题材有:劳动歌、抒情歌和农耕歌。抒情作品中又分为独唱和对唱两大类,一般使用塔塔尔民族乐器 库涅、 科比斯、 曼陀林和风琴伴奏。例如作品《拉玛依》《别尔达吾孜凯》等。劳动歌曲可分为生息环境之曲、牧歌咏叹之调农耕歌三类。农耕歌节是同位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强弱分明、音高起伏不大、句逗清楚以强有力的节奏贯穿全作品。例如:《打草歌》《收割之歌》等。牧歌咏叹类的作品,节奏自由、无固定规则,自由抒发情感,风格类似蒙古长调,体现了放牧劳动中自由的状态,可无拘无束的呼喊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状态。例如《黑森林》《骏马和马嚼子》《天鹅的翅膀》等。
“民歌是为社会发展的镜子,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传统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和社会交往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断变异的特点。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歌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世界音乐艺术殿堂占有重要一席。声乐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向往和现实的劳动生活状态,是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缩影。
参考文献
[1]《阿维斯陀》是古伊朗宗教锁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阿维斯陀》(Avesta)意思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它是可据以对古伊朗宗教进行探讨的主要文献,是关于琐罗亚斯德教最为完备、最为丰富的宗教圣典,主要记述的是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及其教义.
[2]《阿维斯陀》圣典一共有六部分,《伽泰》是第一部分,“伽泰”意为“圣歌”,是祭司向神贡献祭品时所唱的赞诗和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