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中商务理事会联合秘书长蔡国治表示,基于马来西亚与东盟之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马中商务理事会相信马来西亚可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外来直接投资。东盟国家各有优势,马来西亚市场的优势是基本设施水平,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桥头堡。有部分中国企业不了解马来西亚市场。原因是这些企业在初创阶段,较关注于国内市场,一旦更多的中国企业做大,开始扩充至东盟区域市场,马来西亚将有庞大潜能,吸引中资流入。马来西亚将进行数项改革计划,透过大型企业合作,发展有潜能的领域,包括服务、旅游以及教育领域,达到引进中资的目标。
2011年1-5月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1年1-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40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居前两位的仍是欧盟与美国,双边贸易总额分别为2180.1亿美元和1695.2亿美元。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逾40亿
近日,老挝计划投资部促进投资司官员透露,1989年至今的20余年中,中国对老挝投资累计逾40亿美元,已成为对老挝第大投资国。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项目累计达443个,投资领域涵盖矿业、水电站、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电力是中国企业投资老挝较多的领域。2010年8月29日,中水电公司在老挝以BOOT方式承建的水电站项目——南立1-2水电站正式竣工,这是2006年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上在中老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签署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项目的竣工投产,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企业与老挝在水电领域的合作。
2011年1-5月中国新加坡 双边贸易同比增长7.2%
据新加坡统计,2011年1-5月,中新双边贸易总额为326.46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169 08亿美元,同比增长8%,从中国进口157.38亿美元,增长6.3%。中新双边贸易在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10.33%,中国继续保持为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
东盟官员:东盟—中国制造业合作将惠及双方企业
东盟秘书处市场体化司司长苏巴什日前表示,东盟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双方企业取长补短,提升产能,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素帕什说,越来越多的双方企业正积极利用东盟一中国自贸区“零关税”便利,相互进口工业原材料用于产品加工。此举在促进双方贸易的同时,进步降低了本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苏巴什指出,大量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并不会对东盟国家的市场和制造业造成冲击。相反,东盟企业将廉价优质的原材料制成成品后,可在国际市场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苏巴什表示,双方将进步推动通关、物流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为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2011年1-5月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1年1-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40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中国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居前两位的仍是欧盟与美国,双边贸易总额分别为2180.1亿美元和1695.2亿美元。
中国企业投资老挝逾40亿
近日,老挝计划投资部促进投资司官员透露,1989年至今的20余年中,中国对老挝投资累计逾40亿美元,已成为对老挝第大投资国。中国企业到老挝投资项目累计达443个,投资领域涵盖矿业、水电站、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电力是中国企业投资老挝较多的领域。2010年8月29日,中水电公司在老挝以BOOT方式承建的水电站项目——南立1-2水电站正式竣工,这是2006年第三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上在中老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签署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项目的竣工投产,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企业与老挝在水电领域的合作。
2011年1-5月中国新加坡 双边贸易同比增长7.2%
据新加坡统计,2011年1-5月,中新双边贸易总额为326.46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169 08亿美元,同比增长8%,从中国进口157.38亿美元,增长6.3%。中新双边贸易在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10.33%,中国继续保持为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
东盟官员:东盟—中国制造业合作将惠及双方企业
东盟秘书处市场体化司司长苏巴什日前表示,东盟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双方企业取长补短,提升产能,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素帕什说,越来越多的双方企业正积极利用东盟一中国自贸区“零关税”便利,相互进口工业原材料用于产品加工。此举在促进双方贸易的同时,进步降低了本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苏巴什指出,大量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并不会对东盟国家的市场和制造业造成冲击。相反,东盟企业将廉价优质的原材料制成成品后,可在国际市场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苏巴什表示,双方将进步推动通关、物流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为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