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鄙视的只有牛吗?

来源 :大学·课外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98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牛弹琴:
  ①指对着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主要讥讽听话的人)。②指说话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
  我们有时会说,“跟某人说话简直是对牛弹琴”,意思是不明事理的某人就如同一头愚笨的牛。可反过来想,牛在无形之中就这样被鄙视了,心里说不定也感到委屈。这个成语为什么如此鄙视牛?鄙视的又真的只有牛吗?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出自汉代牟融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这是说春秋时代的某个春日,阳光明媚,和风煦煦,引得当时赫赫有名的鲁国音乐家公明仪乐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就为不远处的牛献上了名为“清角”的乐曲,此曲相传是黄帝在泰山聚会众鬼神时而作的乐曲(此说法出自《韩非子·十过》),曲调高深悲烈;然而一曲弹奏罢了,那牛仍头也不抬地只顾吃草。由此,人们便将“犯错”的矛头指向了老实巴交的牛,用“对牛弹琴”这一成语来讥笑那些听不懂别人说话的蠢人。


  然而,牛并不是没有听见琴声,只是它根本不懂音乐。如果换成蚊虻的嗡嗡声或者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即刻就会直起耳朵,摆动尾巴,徘徊踱步,认真地听。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陽春白雪”引起的是志同道合者的共鸣,“清浅通俗”吸引的是兴趣相通者的加入。
  对于牛来说,比起“清角之操”,远不及几根青草来得实惠和真诚。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农民需要的是“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学者呼唤的是“知识至上”的风气,学生向往的是“减负轻装”的措施……倘若完全脱离大众的实际需求,即便苦费工夫,人们也不会买账。
  所以,“对牛弹琴”另一方面也是讥笑那位不食人间烟火、不懂因材“制曲”的公明仪,讽刺那些说话时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的人。
其他文献
因为得到公子光“善客待之”,专诸甘愿充当死士去刺杀吴王僚,这让司马迁重新审视了来自底层民众的力量。经过他如椽巨笔的渲染,就算是今天捧读《史记》,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纵横的剑气。但最先被专诸之事激励的,当然是与专诸一样同属底层又身怀大志的那些敢死之士。  然而历史是吝啬的,英雄不世出,专诸只能有一个。直到六十余年后,才出现一个叫“豫让”的晋国人士接下了专诸手中的接力棒。  与专诸有所不同,豫让
期刊
“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解释,分别是乡村(跟“城”相对)、家乡、我国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和姓氏。但有意思的是,在几千年前,“乡”字实际上与“卿”“飨”为同字。据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古公卿之卿、乡党之乡、飨食之飨,皆为一字,后世析而为三。”实际上,还有方向的“向”,在古代也曾写作“乡”。一字而四兼,这在汉字中极为少见,而这与“乡”字的结构密切相关。  在周代,有一种“乡饮酒礼”的宴饮风俗
期刊
我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时间明明是不可见的,用“寸”这个长度单位来衡量似乎没什么道理呀!其实,古人最开始还真是用“长度”来衡量时间的。  具体做法是,先在一个圆形物体的表面画上刻度,每个刻度对应不同的时间,再在正中心垂直竖立一根“小棍”作指针。随着一天中太陽位置的变化,指针影子的长短和方位也会相应地变化,根据它所指向的刻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间了。  没错,这一巧妙的计时装置就
期刊
卧冰求鲤:  传说晋人王祥用身体将河上的冰融化,以求得鲤鱼孝敬继母。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典实。  从字面上看,“卧冰求鲤”即是人卧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后求得鲤鱼。该成语传达给我们的第一感受似乎不是“孝”,而是隔着书本都让人禁不住瑟瑟发抖的“冷”!就为了区区两条鱼,王祥当真做了如此“傻白甜”的事吗?  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素来对他没有好脸色;但王祥敦厚善良,从不与她计较。一年冬天,生病的朱氏突然
期刊
人类最离不开的东西有哪些呢?在众多备选答案中,一定有“火”。今天,我们取火的方式多种多样:燃气灶、打火机、火柴……但这些东西都没有的古代,人们怎样取火呢?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钻木取火”。没错,钻木取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取火方式,其原理是“摩擦生热”。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长时间的摩擦才能产生火星,并且火星很小、不容易看见,而火星产生后还需要立刻助燃,人因而很难把握恰当的助燃时机
期刊
在明清小说里,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吃酒”的描写,比如《红楼梦》里焦大的“一味的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其实,吃酒就是喝酒,但古人为什么要用“吃”字而不用“喝”字呢?  对此,大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古代酿酒技术比较落后,古人喝到的酒里难免有酿制过程中留下的粮食和果品的残渣,这样一来,就需要把酒和残渣一起吃掉。比如,《水浒传》里的酒,就是用来吃而不是喝的。在元代之前,古人喝的酒更接近于我们今
期刊
经过这惊吓恐怖的黑夜,上校在云霭弥漫的昏黄晨曦中醒来,被晓寒冻得浑身发抖。他一面使劲咽下咽喉里直往上涌的苦味,一面考虑这走投无路的绝境。一眼就会让人认出是个军人,又不会说本地的语言,他绝不能贸贸然从这座在他四周阴森森地不停喧响的树林迈出一步。他又只好再等,无所作为地干等,直到晚上,只好寄希望于过路的法国军队,寄希望于闻所未闻、不大可能的事情发生。慢慢地在他肚子里响起另外一个声音,活像一个不停咬噬的
期刊
典故寓意 指梦境、仙境,或指无所管束、没有痛苦和烦恼的理想境地。  典故出處  《列子·黄帝》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yǎn)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①齐②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③;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  [注]①斯:距离
期刊
成长于太平的黄金时代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名富有的犹太商人,母亲则是富家小姐。优渥的家庭条件让茨威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的熏陶。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到1900年时,已有近200首诗歌问世,此后他从中选择了50首,于190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虽然这本诗集中的诗被作家自称是“一些不确定
期刊
好看的颜色有很多,但为什么粉丝都希望“爱豆”走“红”,甚至红到发“紫”,而不是走“绿”、發“青”呢?原来,这与古代的“品色衣”制度有关。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服饰穿戴也有严格的区分。从北周开始,这一区分逐渐制度化,到了唐朝,就正式形成了“品色衣”制度。而宋、元、明、清对此虽略有调整,但基本沿用。  以唐朝为例,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穿深绯(即深红色),五品穿浅绯,六品穿深绿,七品穿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