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合肥工业学校与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协作培养服装专业人才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在对中、高职衔接学习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学调研思考与建议
“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体化、终身化教育模式的体现。在此模式的指引下,中职与高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共建,优化课程设置,共同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进行“转段考试”,成绩合格则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双向选择。这种模式让中职学生能够和普通高中学生一样,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有效避免一次性的教育评价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不公现象。
2010年,合肥工业学校前身之一的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已经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开始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目前这一批学生即将从高职阶段毕业。
本文以合肥工业学校服饰与文化艺术学部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作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教育为案例,对“3+2”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做出问卷调查,针对“3+2”衔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做思考与建议。
一、中、高职衔接学习的现状调研与主要效果
为了解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教育中教与学的情况,我们对合肥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对接的高职院校——安徽城市管理学院服装专业中、高职衔接班级进行了相关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学生和任课教师为对象,一方面对高职阶段学生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合肥工业学校与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对接的第一届毕业生以及同届普通高中生源学校毕业的学生;其次是对高职阶段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调研,包括辅导员以及核心专业课程任课教师。
此次调查中参与的学生126人,其中,“3+2”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82人,普高生源学生44人。此外,任课教师8人参加。
最后共收回问卷134份。除此之外,本文还对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学校相关系部的教务、教研、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衔接培养的主要效果如下:
(1)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中职生源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主动参与各个项目的专业技能实践,包括专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另外一部分中职生源学生进入高职后学习缺乏积极性,尤其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操作类的项目学习动力也不够(原因有多种)。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很多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导致任课教师出现教学疲惫感,每次课上、课后要花费很多精力在处理教学纪律上。
一些任课教师认为,在中职教育阶段习得的专业技能基础,能够让中职生源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上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缺乏学习兴趣。
(二)高职阶段学习对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影响观念获得较多认同
“高职学习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调查(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程度的帮助,认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对未来有很大或很小程度的帮助均占有少部分学生比例,仅有0.79%的学生认为该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未来发展几乎没有帮助。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大学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我们也针对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价值观改变做了调研,大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9.52%的学生认为该阶段的学习的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面对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阶段教育,应是在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上进行提高或对已有的专业技能补充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但事实上中职生学习习惯不佳、文化基础薄弱,对高职阶段的学习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62.5%的任课教师认为生源问题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也有37.5%的教师认为课程对接问题是中高职衔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文提到的中职生源学生文化基础学科薄弱的本质原因在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在针对教师开展的“中职生学习习惯评价”调查中(图6)显示,一部分教师认为中职生学习习惯不佳。在调查访谈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反映部分中职生源学生上课态度不认真,作业完成率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坐不住、不动脑的情况。
(二)课程衔接不够健全
针对学生进行的“高职专业课程与中职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调查(图7)中显示64.2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重复,还是可以接受的,7.14%的學生认为非常重复,没有必要。
本文还对高职阶段的任课教师征集了3+2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改进意见,大部分高职教师从“要考虑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建立整体系统的教学计划”、“共同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课程衔接的建议,换句话说,即课程衔接未健全。
三、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
中职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文化基础本身就较薄弱,加上没有考试分数压力,学生往往懈怠于基础文化学科的学习。
想要符合“可持续教育”的发展原则,就必须要加大对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的培养力度,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真正得到提升。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增加兴趣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评价。同时,我们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
目前合肥工业学校正在结合新课标进行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统一设置基础文化课课程,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设计“经典诵读”课程,使基础学科的课堂转变为“有趣”、“有用”、“有效”的“三有课堂”。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合肥工业学校以及其前身(安徽合肥服装学校)最早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专业之一,也是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中职与高职需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统一课程标准。“3+2”模式中分段教学是课程衔接的关键。中职与高职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衔接不畅的困难。因此,不同阶段的职业类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统一的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斌,易雪玲.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效果与问题研究——来自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7(7).
[2]郑小飞,祝丽霞,崔畅丹.中高职衔接教学调研与质量提升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1).
责任编辑:黄大灿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学调研思考与建议
“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体化、终身化教育模式的体现。在此模式的指引下,中职与高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共建,优化课程设置,共同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进行“转段考试”,成绩合格则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双向选择。这种模式让中职学生能够和普通高中学生一样,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有效避免一次性的教育评价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不公现象。
2010年,合肥工业学校前身之一的安徽合肥服装学校,已经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开始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目前这一批学生即将从高职阶段毕业。
本文以合肥工业学校服饰与文化艺术学部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合作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教育为案例,对“3+2”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做出问卷调查,针对“3+2”衔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做思考与建议。
一、中、高职衔接学习的现状调研与主要效果
为了解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教育中教与学的情况,我们对合肥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对接的高职院校——安徽城市管理学院服装专业中、高职衔接班级进行了相关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学生和任课教师为对象,一方面对高职阶段学生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合肥工业学校与安徽城市管理学院对接的第一届毕业生以及同届普通高中生源学校毕业的学生;其次是对高职阶段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调研,包括辅导员以及核心专业课程任课教师。
此次调查中参与的学生126人,其中,“3+2”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82人,普高生源学生44人。此外,任课教师8人参加。
最后共收回问卷134份。除此之外,本文还对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学校相关系部的教务、教研、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衔接培养的主要效果如下:
(1)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中职生源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主动参与各个项目的专业技能实践,包括专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另外一部分中职生源学生进入高职后学习缺乏积极性,尤其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操作类的项目学习动力也不够(原因有多种)。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很多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导致任课教师出现教学疲惫感,每次课上、课后要花费很多精力在处理教学纪律上。
一些任课教师认为,在中职教育阶段习得的专业技能基础,能够让中职生源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上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缺乏学习兴趣。
(二)高职阶段学习对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影响观念获得较多认同
“高职学习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调查(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程度的帮助,认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对未来有很大或很小程度的帮助均占有少部分学生比例,仅有0.79%的学生认为该阶段的专业学习对未来发展几乎没有帮助。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大学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我们也针对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价值观改变做了调研,大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9.52%的学生认为该阶段的学习的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面对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阶段教育,应是在有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上进行提高或对已有的专业技能补充相对应的理论知识,但事实上中职生学习习惯不佳、文化基础薄弱,对高职阶段的学习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62.5%的任课教师认为生源问题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也有37.5%的教师认为课程对接问题是中高职衔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文提到的中职生源学生文化基础学科薄弱的本质原因在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在针对教师开展的“中职生学习习惯评价”调查中(图6)显示,一部分教师认为中职生学习习惯不佳。在调查访谈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反映部分中职生源学生上课态度不认真,作业完成率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坐不住、不动脑的情况。
(二)课程衔接不够健全
针对学生进行的“高职专业课程与中职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调查(图7)中显示64.2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重复,还是可以接受的,7.14%的學生认为非常重复,没有必要。
本文还对高职阶段的任课教师征集了3+2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改进意见,大部分高职教师从“要考虑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建立整体系统的教学计划”、“共同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课程衔接的建议,换句话说,即课程衔接未健全。
三、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
中职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文化基础本身就较薄弱,加上没有考试分数压力,学生往往懈怠于基础文化学科的学习。
想要符合“可持续教育”的发展原则,就必须要加大对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的培养力度,使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真正得到提升。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增加兴趣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评价。同时,我们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
目前合肥工业学校正在结合新课标进行基础学科教学改革,统一设置基础文化课课程,加大校本教材开发力度,设计“经典诵读”课程,使基础学科的课堂转变为“有趣”、“有用”、“有效”的“三有课堂”。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合肥工业学校以及其前身(安徽合肥服装学校)最早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专业之一,也是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中、高职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中职与高职需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统一课程标准。“3+2”模式中分段教学是课程衔接的关键。中职与高职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衔接不畅的困难。因此,不同阶段的职业类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统一的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斌,易雪玲.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效果与问题研究——来自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7(7).
[2]郑小飞,祝丽霞,崔畅丹.中高职衔接教学调研与质量提升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1).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