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当前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大预算管控力度、完善行政支出限额标准、明确行政支出管控责任、规范行政支出管控流程、推进行政支出公开制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支出;管控;三公经费;限额标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拟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审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各方面作出了全面规范,以刚性的约束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行政支出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控制了支出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支出过高,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会议、接待、办公等支出居高不下,具体表现为公务消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会议接待不计成本等方面。一方面行政支出中虚假、越界开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利用行政支出隐蔽性的特点,采用少用多开、私用公开等手段将开支公用经费的行为。有的单位将外出旅游、请客送礼等财经纪律严格禁止的支出通过变相转嫁为行政支出,有的单位为了解决行政支出超出限额的问题,将一些不能报销入账的经费采用更换发票等手段将不能报销入账的进给列入其他科研费、基本建设费等科目中报销。另一方面行政支出的管控不规范,表现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现象,没有严格按照预算安排进行支出,造成预算约束软化。在经费结算时对违规支出的经费没有卡死,报销手续不齐全,没有按规定的结算方式报销,仍存在使用虚假笼统发票结算报销的现象。
二、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行政支出过高、管控过程中存在漏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控理念落后,行政支出管控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管理理念上,勤俭节约意识淡薄,盲目攀比,不讲经济效益,缺乏成本意识,对行政支出的管控仍是被动的,没有明确管控目标,没有认识到行政支出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支出标准不完善,现行的行政支出标准对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等支出明确了限额标准,但有的经费支出标准仍没有相应出台。如机关部门购买公务用车、电脑、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办公耗材等支出缺乏明细的标准,有的单位制定的支出标准较很笼统,只有总额支出限制标准,没有单价、质量等方面的明确标准。三是法规制度不健全,现行的部分法规制度主要是以原则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为主,缺乏明确具体的量化规定,对不按规章制度管控行政支出的要追究什么责任没有明确,导致对行政支出的管控约束不强。同时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要想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法规政策需要可操作性十分强的规章制度配套,然而在实践工作中缺乏诸如责任追究、绩效考评等制度。
三、多管齐下加强行政支出管控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靠某一种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多管齐下,从预算管理、限额标准、管控责任、规范流程、支出公开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管理办法。
(一)加大预算管控力度。预算是严格行政支出管控的前提和基础,防止铺张浪费必须从预算抓起,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力。一方面要细化预算编制,各部门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依据各项法规、部门职能及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区分不同的经费来源,按各类经费的性质和用途分类编报行政经费支出预算,随部门分项预算或单位预算按程序报批。另一方面要强化预算执行力,预算一经批准便成为行政支出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未经规定程序,不得变更。一切有关行政支出的经济活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加强对预算执行的过程管控,各部门的行政开支必须在年度预算范围内,根据限额标准、任务进度和实际需求,按月编制经费支出计划。行政支出计划必须详细,采购的物资器材应列品名、单价、数量、金额等,报部门首长审批,实时监督行政支出情况,防止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二)完善行政支出限额标准。行政支出限额标准包括部门综合支出限额标准和单项经费支出限额标准,是各部门行政支出的上限,必须在限额范围内支出。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的制定行政支出限额标准,对财政部统一制定限额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对不能统一的标准,应根据现行有关支出标准和现有物资等情况,立足财力可能,广泛征求意见,在统计调查近三年行政支出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各部门财力情况,根据不同人员、地区和职能需要,合理测算出限额标准,严格按程序报本级单位党委审定后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限额标准调整更新机制,所有的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等因素的变更适时、适量的进行调整,可考虑以3年左右为周期对限额标准进行论文,修订,以满足各部门的实际需要。
(三)明确行政支出管控责任。有权必责,权责对等,明确和强化各部门的行政支出管控责任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明确单位党委责任,对涉及部门建设、预算之内没有超限额的行政支出由分管党委领导审批,对事关整个单位建设发展的重大项目需提交党委会审议,实行联审会签制,确保审批过程中的权责对等。二是明确财务部门责任,财务部门应在前期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行政支出的限额指标,严格审查行政支出预算,对预算进行综合汇总,超限额指标的支出项目不得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批严格执行,禁止超预算支出,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对行政支出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核。 三是明确事业部门责任,事业部门具有经费的使用权,应对行政支出的使用负首要责任,配合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提供及时、准确的行政支出数据,按法规程序支出,不得超预算支出。
(四)规范行政支出管控流程。流程贯穿于行政支出管控的始终,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支出、结算报销、到绩效考评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支出管控流程。当前应规范行政支出管控流程,针对不同类别的费用采取不同类别的管控办法,这里主要探讨三公经费的管控流程。因公出国经费要细化出国审批程序,实行出国计划与经费联审制度,依据年初编制的预算综合和出行各个国的限额标准,严格限制出国人数和天数,从严控制出国经费。公务用车的购置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应结合本部门的工作任务需要,测算核定部门、人员所需的公务用车数量,编制公务用车购置计划,报部门领导和单位领导审批后按限额标准到市场上购置,实行集中采购,集中支付的办法,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增长,全面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公务招待产生的消费严格按限额标准接待,实行一事一批制度,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报销和结算,对公款消费、公开私用等违规行为要追究个人责任。
(五)推进行政支出公开制度。公开就是一种监督,实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是国家财政改革的趋势,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内、外部监督体系,推进行政支出公开制度,提高监督的透明度。一是公开预算安排情况,把预算编的细致一些、透明一些,让预算置于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二是公开行政支出过程,推进集中采购、集中支付的管理办法,将行政支出的去向、数量定期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公布预算的执行结果,年度终了后,将因公出国费、公务用车费、接待费、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等行政支出情况进行公开。四是采取多種形式的公开办法,灵活运用网上公开、报纸公开、会议公开、新闻发布等途径将有关行政支出限额标准、管理情况、预算决算、追究责任等情况适时进行公开。
参考文献:
[1] 江飞.浅谈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失灵及其治理途径[J].传承,2010(06).
[2] 谭琪.行政开支精细化管理之我见[J].审计与理财,2009(10).
关键词:行政支出;管控;三公经费;限额标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拟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审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各方面作出了全面规范,以刚性的约束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行政支出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控制了支出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支出过高,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会议、接待、办公等支出居高不下,具体表现为公务消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款吃喝,会议接待不计成本等方面。一方面行政支出中虚假、越界开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利用行政支出隐蔽性的特点,采用少用多开、私用公开等手段将开支公用经费的行为。有的单位将外出旅游、请客送礼等财经纪律严格禁止的支出通过变相转嫁为行政支出,有的单位为了解决行政支出超出限额的问题,将一些不能报销入账的经费采用更换发票等手段将不能报销入账的进给列入其他科研费、基本建设费等科目中报销。另一方面行政支出的管控不规范,表现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现象,没有严格按照预算安排进行支出,造成预算约束软化。在经费结算时对违规支出的经费没有卡死,报销手续不齐全,没有按规定的结算方式报销,仍存在使用虚假笼统发票结算报销的现象。
二、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行政支出过高、管控过程中存在漏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控理念落后,行政支出管控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管理理念上,勤俭节约意识淡薄,盲目攀比,不讲经济效益,缺乏成本意识,对行政支出的管控仍是被动的,没有明确管控目标,没有认识到行政支出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支出标准不完善,现行的行政支出标准对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等支出明确了限额标准,但有的经费支出标准仍没有相应出台。如机关部门购买公务用车、电脑、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办公耗材等支出缺乏明细的标准,有的单位制定的支出标准较很笼统,只有总额支出限制标准,没有单价、质量等方面的明确标准。三是法规制度不健全,现行的部分法规制度主要是以原则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为主,缺乏明确具体的量化规定,对不按规章制度管控行政支出的要追究什么责任没有明确,导致对行政支出的管控约束不强。同时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要想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法规政策需要可操作性十分强的规章制度配套,然而在实践工作中缺乏诸如责任追究、绩效考评等制度。
三、多管齐下加强行政支出管控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行政支出管控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靠某一种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多管齐下,从预算管理、限额标准、管控责任、规范流程、支出公开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管理办法。
(一)加大预算管控力度。预算是严格行政支出管控的前提和基础,防止铺张浪费必须从预算抓起,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力。一方面要细化预算编制,各部门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依据各项法规、部门职能及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区分不同的经费来源,按各类经费的性质和用途分类编报行政经费支出预算,随部门分项预算或单位预算按程序报批。另一方面要强化预算执行力,预算一经批准便成为行政支出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未经规定程序,不得变更。一切有关行政支出的经济活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加强对预算执行的过程管控,各部门的行政开支必须在年度预算范围内,根据限额标准、任务进度和实际需求,按月编制经费支出计划。行政支出计划必须详细,采购的物资器材应列品名、单价、数量、金额等,报部门首长审批,实时监督行政支出情况,防止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二)完善行政支出限额标准。行政支出限额标准包括部门综合支出限额标准和单项经费支出限额标准,是各部门行政支出的上限,必须在限额范围内支出。一方面要科学合理的制定行政支出限额标准,对财政部统一制定限额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对不能统一的标准,应根据现行有关支出标准和现有物资等情况,立足财力可能,广泛征求意见,在统计调查近三年行政支出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各部门财力情况,根据不同人员、地区和职能需要,合理测算出限额标准,严格按程序报本级单位党委审定后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限额标准调整更新机制,所有的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等因素的变更适时、适量的进行调整,可考虑以3年左右为周期对限额标准进行论文,修订,以满足各部门的实际需要。
(三)明确行政支出管控责任。有权必责,权责对等,明确和强化各部门的行政支出管控责任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明确单位党委责任,对涉及部门建设、预算之内没有超限额的行政支出由分管党委领导审批,对事关整个单位建设发展的重大项目需提交党委会审议,实行联审会签制,确保审批过程中的权责对等。二是明确财务部门责任,财务部门应在前期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各项行政支出的限额指标,严格审查行政支出预算,对预算进行综合汇总,超限额指标的支出项目不得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批严格执行,禁止超预算支出,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并对行政支出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核。 三是明确事业部门责任,事业部门具有经费的使用权,应对行政支出的使用负首要责任,配合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提供及时、准确的行政支出数据,按法规程序支出,不得超预算支出。
(四)规范行政支出管控流程。流程贯穿于行政支出管控的始终,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支出、结算报销、到绩效考评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支出管控流程。当前应规范行政支出管控流程,针对不同类别的费用采取不同类别的管控办法,这里主要探讨三公经费的管控流程。因公出国经费要细化出国审批程序,实行出国计划与经费联审制度,依据年初编制的预算综合和出行各个国的限额标准,严格限制出国人数和天数,从严控制出国经费。公务用车的购置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应结合本部门的工作任务需要,测算核定部门、人员所需的公务用车数量,编制公务用车购置计划,报部门领导和单位领导审批后按限额标准到市场上购置,实行集中采购,集中支付的办法,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增长,全面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公务招待产生的消费严格按限额标准接待,实行一事一批制度,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报销和结算,对公款消费、公开私用等违规行为要追究个人责任。
(五)推进行政支出公开制度。公开就是一种监督,实行经费支出公开制度,是国家财政改革的趋势,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内、外部监督体系,推进行政支出公开制度,提高监督的透明度。一是公开预算安排情况,把预算编的细致一些、透明一些,让预算置于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二是公开行政支出过程,推进集中采购、集中支付的管理办法,将行政支出的去向、数量定期进行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公布预算的执行结果,年度终了后,将因公出国费、公务用车费、接待费、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等行政支出情况进行公开。四是采取多種形式的公开办法,灵活运用网上公开、报纸公开、会议公开、新闻发布等途径将有关行政支出限额标准、管理情况、预算决算、追究责任等情况适时进行公开。
参考文献:
[1] 江飞.浅谈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失灵及其治理途径[J].传承,2010(06).
[2] 谭琪.行政开支精细化管理之我见[J].审计与理财,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