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方审美经验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sj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西方美学史上,审美经验理论伴随着美学的诞生而衍生出诸多研究热点,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就是对“美的本质”的追溯。审美经验既是美学理论,同时又扩大了哲学和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厘清审美经验的概念及其历史嬗变问题,对美学研究和文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关键词:西方美学;审美经验;历史嬗变;分层研究
  作者简介:王春红,女,1990年出生,宁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一、审美经验的概念辨析
  在探讨审美经验前,不妨先来梳理下“审美”的概念。“审美”这个词在美学史上并不陌生,从希腊文明时代起,关于“美”的萌芽就已诞生,虽然此时“审美”的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直到鲍姆加登确立美学,“审美”才在美学意义上得以确定,意味着感性的“知觉”,审美经验即是一种知觉经验。但后来的经验主义者却认为审美经验不只是审美者主观的感知与体验,也是审美者对客观世界的欣赏与反映。
  把“审美”与“经验”连结起来是美学史发展的产物,正如美学家杜威所评价的:“我认为虽然并不是没有审美这种东西,但它那种被净化、被强化和发展了的经验仍然是从属于正常而完满的经验的。”[1]虽然这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确是论证了“审美”与“经验”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说,“审美”伴随着“经验”,“经验”验证着“审美”的存在。
  “审美经验”的含义是宽泛而带有延展性的,从理论上说,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感受,它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广义上看,任何对审美现象的探讨,都可看作是对审美经验的探讨。因此可以将“审美经验”理解为具有延续性、积累性、动态性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横空出世、突兀出现的概念。
  二、审美经验的历史嬗变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指出审美经验是一种涉及情感、想象、理解等精神和情感的评价。但“审美经验”作为一种理论问世是由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派的推动,培根、博克、休谟等为代表人物,他们将审美经验作为其美学研究的重心,开创了西方美学以经验分析为主的研究新视角。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经验不涉功利”的特征,一般认为康德使审美经验在理论上完成了狭义性和独立性。之后,黑格尔将美与审美归为一体,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既可看作他对美的本质的界定,也不妨视作他对审美经验本质的揭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强调审美经验的解脱功能,从主观意志和心理感知的角度对康德不涉功利的观念进行比照。与叔本华思想较接近的是尼采,他用日神和酒神精神来描述审美经验,把审美经验看作对痛苦世界的超越。
  20世纪后,对审美经验的研究呈现曲线发展轨迹。美国哲学家杜威区分了艺术与日常两种审美经验,他在《艺术即经验》中详述了审美经验的艺术特质,使经验派美学走向成熟。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超越主客二分的局限性,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提出“审美经验揭示了人必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2]的观点,将经验论美学又向前迈进。20世纪中叶,分析美学宣扬审美经验是语义学和符号学的附庸,此时审美经验被忽视。80年代兴起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则釆取了正面建构的态度扩大了审美经验领域。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以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角度扩大了审美视野,注入了美学活力。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经历了从出现到认可、从认可到重视、从重视到忽视、从忽视到重新认识的发展过程。
  三、审美经验的分层次研究
  “审美经验”是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向前发展的,西方对此的研究呈现这样的趋势:以审美经验为轴心,向外扩散,进而衍生出更多有关于审美经验理论的分类研究。在哲学上体现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审美态度、形象的直觉等;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审美心理学、唯心经验主义、移情说等;在文艺学上体现为:生态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日常化、公共领域与审美经验等。不同领域,互相穿凿,产生审美经验理论的交集。
  审美经验本身就是对哲学做理论上的总结与归纳,通过审美经验,更多的研究节点被挖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到审美直觉是一种直接经验,将哲学概念之外的一些审美判断作为间接经验。杜威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通过强调直接经验的直接性来弥补传统经验主义的缺陷。而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也与生产生活分不开,广义上说,自从人类具有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人类就具备了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看到它投射的影子。
  西方经验主义美学把知觉、意象、情感等与审美经验相关的研究提到首要地位,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韦兹曾总结道:“自康德以来,审美反映问题,或审美经验问题,在艺术的哲学探讨中一直处于最突出的地位。”[3]移情说强调审美心理的一种感应作用,是物的形象与我的形象的往复回流,通过主体的审美感受,物也有了生命,成为独立而自由的物自体。
  回顾西方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审美经验的概念复杂而难以统一,审美经验的历史嬗变也是经历了曲折过程,而对于审美经验衍生出的其它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创新点。在前人的强调与后人的坚守中,审美经验理论研究将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艺术即经验,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人民出版社,1996.
  [2][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李戎.美学概论[M].齐鲁书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孜孜尼乍》代表性版本入手,探讨了孜孜尼乍女性身份的来源,分析了孜孜尼乍故事体现的图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关键词:孜孜尼乍;女鬼;性别;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一、孜孜尼乍故事梗概  孜孜尼乍被彝族尊为鬼之始祖,在汉译文献中,至少可见五种译法,分别为:之子宜乍、孜孜尼乍、紫孜妮楂、
摘 要:理想国是柏拉图辛苦构筑的政治家园,在这片理想的净土上,柏拉图几乎将所有的诗和诗人都扫地出门。在以往的认识中,诗因是模仿的艺术,而成为柏拉图对诗和诗人口诛笔伐的理由之一,事实上模仿并不是柏拉图反对诗和诗人的根本原因,甚至,他从心底里并不抵触模仿。本文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入手,对概念进行梳理,以哲学的模仿与诗的模仿进行比较,探寻柏拉图反对诗和诗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模仿说;遮蔽真知;节制与理性
摘 要:陈设档记载几乎所有的皇家寺庙都有护法神,本文通过对护法神的来源、特点、类别及重点护法神的介绍等四方面将在外八庙中常见的护法神逐一展现。  关键词:护法神;藏密;多头多臂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从陈设档的记载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皇家寺庙都有护法神。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普宁寺、普佑寺都以供奉四大天王和韦
摘 要:信息论或生存论,都揭示了写作动力的内在本质,特别是写作动力的主体,他或她的胸襟和气度、视野和视界、心理和意识、激情和欲望、措辞能力和思维能力,直接关乎文本的生成和质量的高下。  关键词:写作;写作动力;写作者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马正平教授在《写的智慧》中认为,写作动力是“指学生充满写作积极性的最
作者简介:顾巨林(1957-),男,浙江嘉善人,嘉善县天凝镇文化站馆员,大专学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2009年,嘉善县实行区域调整,将原来的天凝、杨庙、洪溪三个乡镇合并为天凝镇。随着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该镇的群众文化工作有了新起色,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形成良好氛围。  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