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众所周知,人类自古以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渠道就是通过对书籍和资料的阅读。所以,在英语教育的课堂中,阅读的地位则可见一斑。初中的英语教育是培养学生建立起对英语的兴趣的黄金时段,初中学生没有相对繁重的课业和高考升学的压力,同时在思想上也不像小学生一样幼稚和不成熟。故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速度和质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第一时间获取准确信息以及解决阅读资料中所隐含的各项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28-01
作为不可或缺的语言技能之一,让学生去阅读多种多样的英语文章、诗歌等文字资料,有利于他们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提高,以及对于国外文化了解的深入,对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阅读本身在中国的英语考试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综上所述,阅读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我国无数教育行业先驱和前辈们越来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现实状况是,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只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来讲课,书上怎么写老师怎么讲,整个英语课就是不断背单词学语法。结果导致学生害怕英语阅读。
1 影响初中应用阅读能力的相关因素
1.1 学生心智不够成熟。
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或者英语考试中,学生往往会在碰到长度大或者生词多的英语阅读文章面前产生这样一个心理暗示:自己肯定看不懂。而出于想早点答完而且又怕答错这一系列自己强加给自己的考虑因素,学生即使读个两三遍也不见得了解文章到底在讲什么,更遑论知道文章意思做题目了。
1.2 学生词汇量的匮乏。
作为刚刚接触英语时间相对并不长的初中学生,他们本身并没有相关的词汇、词组和习语的一定储备。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阅读速度。甚至在碰到一些独特用法的词组时,学生单独去查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往往是徒劳无功。
1.3 学生阅读缺乏技巧。
学生大都处于从头到尾的机械阅读习惯,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会根据习惯而反复阅读一部分、回到刚才的地方再读、发出声音来阅读、一个个单词的阅读以及在心里默默思考并进行翻译,可以说,这些表面上的"好习惯"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是拖慢阅读的速度,而这种不良的习惯也让其总感觉在考试中时间紧迫。
2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效率的策略
2.1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我们知道,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气呵成,而是要一步步来。建议将阅读的文章根据其时间分配和文章难度来分为数个等级。先让学生从简单的练起,根据其心智成熟的程度,当他们较为轻松地完成了最初级的阅读任务之后,学生容易在英语阅读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自信。之后可以不断地增加难度,并且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其作出一些正确的引导。一旦学生对英语的阅读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自行增加阅读量,从而使教学任务事半功倍。
2.2 激发想象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每篇文章中都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生词或者生僻词组,要知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因为就几个生词而言,一般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大致阅读的理解以及之后的做题。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遇到生詞之后的思考方式,学会大致猜测出生词的意思,而不会产生对其的心理恐惧。这样一来,学生即使词汇量有一定的局限,也能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感情色彩等方面,来大致推理判断出这个生词在这里的意义、情感和用法,这同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方式,从而使其在阅读时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2.3 掌握阅读方面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对于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中,无数先驱总结出了大量的阅读方法:比如粗略和相对快速地阅读不重要的信息、泛泛而阅读以及相反的仔细研读等。而在平时,学生要注意相关技能的培养和练习。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不同的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走近、熟悉并且最终掌握在不同的时间要求、字数要求的阅读条件下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字数和难度都比较高的文章,但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复述出文章的意思。这样就要求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速度,另外,没有时间回过头或者细细品读一句话。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育中,一是教师方面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学生自身在阅读的水平和习惯上并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而教师更应该在自身意识到并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在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和设计任务的时候,有效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方面有自己的风格,考虑到不同情况比如不同的难度或者不同的时间要求下,学生自行探索如何达到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和阅读的任务,在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在初中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英语阅读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对与英语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的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陈薇蔚.初中英语长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09, (10):49-50.
[2] 张静.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 (29):12-13.
[3] 赵红.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2, (24):56-57.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28-01
作为不可或缺的语言技能之一,让学生去阅读多种多样的英语文章、诗歌等文字资料,有利于他们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提高,以及对于国外文化了解的深入,对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阅读本身在中国的英语考试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综上所述,阅读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了我国无数教育行业先驱和前辈们越来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现实状况是,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只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来讲课,书上怎么写老师怎么讲,整个英语课就是不断背单词学语法。结果导致学生害怕英语阅读。
1 影响初中应用阅读能力的相关因素
1.1 学生心智不够成熟。
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或者英语考试中,学生往往会在碰到长度大或者生词多的英语阅读文章面前产生这样一个心理暗示:自己肯定看不懂。而出于想早点答完而且又怕答错这一系列自己强加给自己的考虑因素,学生即使读个两三遍也不见得了解文章到底在讲什么,更遑论知道文章意思做题目了。
1.2 学生词汇量的匮乏。
作为刚刚接触英语时间相对并不长的初中学生,他们本身并没有相关的词汇、词组和习语的一定储备。这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影响了阅读速度。甚至在碰到一些独特用法的词组时,学生单独去查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往往是徒劳无功。
1.3 学生阅读缺乏技巧。
学生大都处于从头到尾的机械阅读习惯,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会根据习惯而反复阅读一部分、回到刚才的地方再读、发出声音来阅读、一个个单词的阅读以及在心里默默思考并进行翻译,可以说,这些表面上的"好习惯"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是拖慢阅读的速度,而这种不良的习惯也让其总感觉在考试中时间紧迫。
2 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效率的策略
2.1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我们知道,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气呵成,而是要一步步来。建议将阅读的文章根据其时间分配和文章难度来分为数个等级。先让学生从简单的练起,根据其心智成熟的程度,当他们较为轻松地完成了最初级的阅读任务之后,学生容易在英语阅读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自信。之后可以不断地增加难度,并且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对其作出一些正确的引导。一旦学生对英语的阅读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自行增加阅读量,从而使教学任务事半功倍。
2.2 激发想象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每篇文章中都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生词或者生僻词组,要知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他们成长的机会。因为就几个生词而言,一般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大致阅读的理解以及之后的做题。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遇到生詞之后的思考方式,学会大致猜测出生词的意思,而不会产生对其的心理恐惧。这样一来,学生即使词汇量有一定的局限,也能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感情色彩等方面,来大致推理判断出这个生词在这里的意义、情感和用法,这同时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的方式,从而使其在阅读时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2.3 掌握阅读方面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对于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中,无数先驱总结出了大量的阅读方法:比如粗略和相对快速地阅读不重要的信息、泛泛而阅读以及相反的仔细研读等。而在平时,学生要注意相关技能的培养和练习。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不同的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走近、熟悉并且最终掌握在不同的时间要求、字数要求的阅读条件下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篇字数和难度都比较高的文章,但是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复述出文章的意思。这样就要求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速度,另外,没有时间回过头或者细细品读一句话。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育中,一是教师方面没有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学生自身在阅读的水平和习惯上并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而教师更应该在自身意识到并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在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和设计任务的时候,有效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方面有自己的风格,考虑到不同情况比如不同的难度或者不同的时间要求下,学生自行探索如何达到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和阅读的任务,在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在初中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英语阅读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对与英语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的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陈薇蔚.初中英语长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2009, (10):49-50.
[2] 张静.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 (29):12-13.
[3] 赵红.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2, (2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