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合点19:
欢迎腔棘鱼!
时间:
42500万年前,古生代志留纪。距离前面与肺鱼的会合仅800万年。
地点:
我们必须永远地与陆地和淡水告别了,从此之后我们所有的会合点都发生在海洋中了。永别了陆地!永别了淡水!
加入者:
腔棘鱼的两个生物种。
共同祖先19是我们19000万代前的曾祖。
形貌:
不再有肺了,虽然我们在不同的深度游泳的时候会通过鱼鳔调节身体的浮力。在身体的下面,我们依然具有四条肉鳍。在志留纪的时候,不同的咸水环境中可能生活了各式各样的肉鳍鱼。现生的腔棘鱼都生活在很深的深海中,这就是为什么直到1938年科学家才发现它们的缘故。
特征:
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的鱼类,是唯一现存的腔棘鱼。
矛尾鱼尾鳍有三叶,中间叶突出,呈矛状,偶鳍有肉叶,鳞片大而圆,鳍上也有鳞片覆盖,下颌下部有两个大骨板,体粗大,长约1.5米。矛尾鱼有两个亚种,南非的亚种外表呈深蓝色,可能是海洋中的伪装;印尼发现的亚种则呈褐色。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它们可以活到80岁~100岁。
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它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到的。
习性: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米~200米的深海,最深可达700米。生活于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米~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它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氧的吸人量。
矛尾鱼是“机会主义者”,主要猎食乌贼、鱿鱼、线鳗、细小的鲨鱼及其他深海底的鱼类。它们可以头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来寻找猎物,完全发挥喙腺的功能。科学家怀疑它们可以随意降低代谢率,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下沉到较难生存的深海处。
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条~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它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可以确定它们要20岁才达到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个~15个月。
发现与起源:
根据发现的很多化石,我们曾认为所有的腔棘鱼在很久很久之前就灭绝了,可能远在恐龙灭绝之前。1938年,南非东伦敦的渔民捕获了一条奇特的鱼。最初发现时此鱼是蓝色的,但后来渐变成深灰色。当地渔民便将它交给了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但此鱼却未能存活,拉蒂迈就将此鱼交给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研究。史密斯发现此鱼为腔棘鱼,并将之命名为矛尾鱼。因为当时人们对腔棘鱼的认识只有从化石中获得,故矛尾鱼被称为“活化石”。
14年后的1952年,人们在科摩罗发现了另一矛尾鱼的标本,最初将其命名为另一物种。但后来发现,该标本在捕获时受伤,失去了第一背鳍,因此也是矛尾鱼。1988年,科学家在大科摩罗岛西岸的180米水深处发现了矛尾鱼的天然栖息地。
1997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外表像科摩罗的矛尾鱼,但却不是蓝色的。DNA测试发现,这个标本在基因上与矛尾鱼有所不同。这个标本于1999年被正式描述,属于矛尾鱼的另一个亚种。分子分析估计,两个亚种的分支时间在三四千万年前。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和总数:
因为只有两个新朝圣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因此队伍的规模依然如上一个会合点,为27000余种。
欢迎腔棘鱼!
时间:
42500万年前,古生代志留纪。距离前面与肺鱼的会合仅800万年。
地点:
我们必须永远地与陆地和淡水告别了,从此之后我们所有的会合点都发生在海洋中了。永别了陆地!永别了淡水!
加入者:
腔棘鱼的两个生物种。
共同祖先19是我们19000万代前的曾祖。
形貌:
不再有肺了,虽然我们在不同的深度游泳的时候会通过鱼鳔调节身体的浮力。在身体的下面,我们依然具有四条肉鳍。在志留纪的时候,不同的咸水环境中可能生活了各式各样的肉鳍鱼。现生的腔棘鱼都生活在很深的深海中,这就是为什么直到1938年科学家才发现它们的缘故。
特征:
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的鱼类,是唯一现存的腔棘鱼。
矛尾鱼尾鳍有三叶,中间叶突出,呈矛状,偶鳍有肉叶,鳞片大而圆,鳍上也有鳞片覆盖,下颌下部有两个大骨板,体粗大,长约1.5米。矛尾鱼有两个亚种,南非的亚种外表呈深蓝色,可能是海洋中的伪装;印尼发现的亚种则呈褐色。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它们可以活到80岁~100岁。
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它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到的。
习性: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米~200米的深海,最深可达700米。生活于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米~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它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氧的吸人量。
矛尾鱼是“机会主义者”,主要猎食乌贼、鱿鱼、线鳗、细小的鲨鱼及其他深海底的鱼类。它们可以头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来寻找猎物,完全发挥喙腺的功能。科学家怀疑它们可以随意降低代谢率,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下沉到较难生存的深海处。
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条~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它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可以确定它们要20岁才达到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个~15个月。
发现与起源:
根据发现的很多化石,我们曾认为所有的腔棘鱼在很久很久之前就灭绝了,可能远在恐龙灭绝之前。1938年,南非东伦敦的渔民捕获了一条奇特的鱼。最初发现时此鱼是蓝色的,但后来渐变成深灰色。当地渔民便将它交给了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但此鱼却未能存活,拉蒂迈就将此鱼交给詹姆斯·里奥纳多·布莱尔利·史密斯研究。史密斯发现此鱼为腔棘鱼,并将之命名为矛尾鱼。因为当时人们对腔棘鱼的认识只有从化石中获得,故矛尾鱼被称为“活化石”。
14年后的1952年,人们在科摩罗发现了另一矛尾鱼的标本,最初将其命名为另一物种。但后来发现,该标本在捕获时受伤,失去了第一背鳍,因此也是矛尾鱼。1988年,科学家在大科摩罗岛西岸的180米水深处发现了矛尾鱼的天然栖息地。
1997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现了一种奇特的鱼,外表像科摩罗的矛尾鱼,但却不是蓝色的。DNA测试发现,这个标本在基因上与矛尾鱼有所不同。这个标本于1999年被正式描述,属于矛尾鱼的另一个亚种。分子分析估计,两个亚种的分支时间在三四千万年前。
朝圣路上的现生物和总数:
因为只有两个新朝圣者加入我们的队伍,因此队伍的规模依然如上一个会合点,为270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