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邱承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东北约1公里处,2005年2-5月由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与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该遗址出土了一批典型的良渚文化时期玉器,对研究江苏地区良渚先民用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择其部分介绍如下,以供大家共同欣赏。
玉琮(图1)射上径7.5厘米、射下径7厘米、孔上径5.9厘米、孔下径5.5厘米、高15厘米。青玉,玉色呈深绿色,间有铁红色或褐色花斑,局部受沁,沁色呈条状或块状青白色,微透明。方柱形,器形规整,上下射端略有残损,一端大,一端小,中有圆孔,上下射抹角呈圆形。器身以粗凹弦纹分为5节,每节上部饰两组阴刻细弦纹,中部饰简化兽面纹,即转折处阴刻对称的圆圈形眼,下部转角处减地成弧端长条形嘴。通体抛光,一面留有未打磨尽的弧线切割痕,孔内打磨抛光,无台痕。
玉琮(图2)射上径7.8厘米、射下径6.9厘米、孔上径5.5厘米、孔下径5.2厘米、高29.3厘米。青玉,玉色呈深绿色,间有深绿色和黄褐色花斑,局部受沁,沁色呈条状青白色,微透明。方柱形,器形规整,上下射端略有残损,一端大,一端小,中有圆孔,上下射抹角呈圆形。器身以粗凹弦纹分为11节,每节上部饰两组阴刻细弦纹,中部饰简化兽面纹,即转折处阴刻对称的圆圈形眼,下部转角处减地成弧端长条形嘴。通体抛光,一面留有未打磨尽的弧线切割痕,孔内打磨抛光,有台痕。
玉璧(图3)肉径26.4~26.8厘米、好外径3.7厘米、好内径3.2厘米、厚1.2厘米。青玉,玉色青绿,玉质晶莹,间有块状墨绿色花斑,局部受沁。沁色呈条状青白色,边缘局部呈铁红色和黄褐色,微透明。圆形,边缘略有缺损,器形扁平,形体较大,器形规整,素面,中有一圆孔,孔为两面对钻,孔内有管钻痕和台痕。通体抛光,表面光滑,两面均留有未打磨尽的弧线切割痕。
玉钺(图4)顶宽9厘米、刃宽11.6厘米、高19.5厘米、孔外径1.7厘米、孔内径1.2~1.4厘米、厚0.9厘米。青玉,玉色泛绿,间有灰白色沁,沁呈条状,局部有褐色斑点,微透明。器形规整,呈“风”字形,平顶,两面微弧,中部厚,两侧稍薄,两侧斜直,两侧与刃部有明显的转折,两面弧韧。顶部、两侧与刃部磨平,中部偏上处有一小圆孔,孔为双面管钻,内有台痕。通体抛光。
玉挂饰(图5)底径1.5厘米、最大径1.6厘米、高4.8厘米。青玉,间有绿色和浅黄色花斑,玉质细腻,玉色泛青,微透明。略呈葫芦形,上部较细,呈弧顶圆锥形,中部外弧,有一凹槽,下部外撇,下端圆鼓。通体抛光,表面光滑。根据出土位置推测应挂在腰间。
玉耳(图6)上径4.2厘米、下径3.4厘米、孔上径3.1厘米、孔下径1.9厘米、高1厘米。青玉,受沁呈鸡骨白,间有黄绿色斑,玉质细腻,玉色微泛黄,不透明。
玉坠形管(图7)高10厘米、最大径1.7厘米、孔径0.6厘米。玉质疏松,受沁严重,完全白化,玉色呈灰白色,不透明。上部为圆柱形,弧顶,顶部有一圆孔,侧面微凹,一周阴刻4个大眼和数道细弦纹。中部内收,较细,阴刻一周波浪纹。下部为圆柱形,微向外弧,截面呈圆形,下端内收呈锥形。原通体抛光,受沁后表面较粗疏。 (责编:蔚蔚)
玉琮(图1)射上径7.5厘米、射下径7厘米、孔上径5.9厘米、孔下径5.5厘米、高15厘米。青玉,玉色呈深绿色,间有铁红色或褐色花斑,局部受沁,沁色呈条状或块状青白色,微透明。方柱形,器形规整,上下射端略有残损,一端大,一端小,中有圆孔,上下射抹角呈圆形。器身以粗凹弦纹分为5节,每节上部饰两组阴刻细弦纹,中部饰简化兽面纹,即转折处阴刻对称的圆圈形眼,下部转角处减地成弧端长条形嘴。通体抛光,一面留有未打磨尽的弧线切割痕,孔内打磨抛光,无台痕。
玉琮(图2)射上径7.8厘米、射下径6.9厘米、孔上径5.5厘米、孔下径5.2厘米、高29.3厘米。青玉,玉色呈深绿色,间有深绿色和黄褐色花斑,局部受沁,沁色呈条状青白色,微透明。方柱形,器形规整,上下射端略有残损,一端大,一端小,中有圆孔,上下射抹角呈圆形。器身以粗凹弦纹分为11节,每节上部饰两组阴刻细弦纹,中部饰简化兽面纹,即转折处阴刻对称的圆圈形眼,下部转角处减地成弧端长条形嘴。通体抛光,一面留有未打磨尽的弧线切割痕,孔内打磨抛光,有台痕。
玉璧(图3)肉径26.4~26.8厘米、好外径3.7厘米、好内径3.2厘米、厚1.2厘米。青玉,玉色青绿,玉质晶莹,间有块状墨绿色花斑,局部受沁。沁色呈条状青白色,边缘局部呈铁红色和黄褐色,微透明。圆形,边缘略有缺损,器形扁平,形体较大,器形规整,素面,中有一圆孔,孔为两面对钻,孔内有管钻痕和台痕。通体抛光,表面光滑,两面均留有未打磨尽的弧线切割痕。
玉钺(图4)顶宽9厘米、刃宽11.6厘米、高19.5厘米、孔外径1.7厘米、孔内径1.2~1.4厘米、厚0.9厘米。青玉,玉色泛绿,间有灰白色沁,沁呈条状,局部有褐色斑点,微透明。器形规整,呈“风”字形,平顶,两面微弧,中部厚,两侧稍薄,两侧斜直,两侧与刃部有明显的转折,两面弧韧。顶部、两侧与刃部磨平,中部偏上处有一小圆孔,孔为双面管钻,内有台痕。通体抛光。
玉挂饰(图5)底径1.5厘米、最大径1.6厘米、高4.8厘米。青玉,间有绿色和浅黄色花斑,玉质细腻,玉色泛青,微透明。略呈葫芦形,上部较细,呈弧顶圆锥形,中部外弧,有一凹槽,下部外撇,下端圆鼓。通体抛光,表面光滑。根据出土位置推测应挂在腰间。
玉耳(图6)上径4.2厘米、下径3.4厘米、孔上径3.1厘米、孔下径1.9厘米、高1厘米。青玉,受沁呈鸡骨白,间有黄绿色斑,玉质细腻,玉色微泛黄,不透明。
玉坠形管(图7)高10厘米、最大径1.7厘米、孔径0.6厘米。玉质疏松,受沁严重,完全白化,玉色呈灰白色,不透明。上部为圆柱形,弧顶,顶部有一圆孔,侧面微凹,一周阴刻4个大眼和数道细弦纹。中部内收,较细,阴刻一周波浪纹。下部为圆柱形,微向外弧,截面呈圆形,下端内收呈锥形。原通体抛光,受沁后表面较粗疏。 (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