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2.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对身边物体的软硬属性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2.活动难点: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摸箱两个,贴着软的、硬的标志物的筐两个;海绵、积木、橡皮泥、棒棒糖、手套、棉绒玩具每组一套;记录表人手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摸箱,感知物体有软硬之分,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1.分组摸箱。
分成两组,每组一个“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样东西(规则:只摸不看)。
(1)摸一摸,说出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取出来,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
2.小结:箱子里面的东西,有软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据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1.提出问题。
猜一猜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类。
根据自己的猜测,按物体软硬分别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软的物品,放石头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并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1.分组操作。
(1)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发现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压一压)
(2)发现什么了?(引导幼儿关注操作的结果,并表述)
能捏动的东西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东西;
能压扁的东西是软的,压不扁的是硬的东西。
2.认识记录表。
3.记录操作结果。
4.小组内自由交流,关注操作的方法、结果和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5.以儿歌的形式总结: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6.验证猜测的结果。检验猜想环节的玩具分类是否正确。
(四)寻找,拓展经验
寻找身边(身上、活动室、家里)有哪些东西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五、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学角,供区域活动时继续观察、探索。
六、教学反思:讨论,促进幼儿的成长
1.在区别概念时运用讨论,掌握比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体软硬的概念时,借助具体的软硬物体,让幼儿先用触觉感受物体,根据自己的猜想给软硬物体进行分类。教师提出:“你们刚刚摸到什么玩具了?把它分在哪个筐的?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软硬,讨论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总结出物体软硬的概念,即软的物体,摸上去软软的;硬的物体,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这其中的概念同化对于幼儿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即“幼儿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而如果在幼儿操作、比较之后,引入讨论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领悟,那么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儿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学会比较的方法。
2.在学重难点时运用讨论,学会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动的重难点是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比较物体软硬方法。教师提出:“你发现这些玩具中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探究物体软硬的属性,分析比较物体软硬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最费时、费力的。这时,教师根据幼儿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现自己欲望的特点,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议一议”,发挥“集体”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直接的内趋力。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使得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状态,告别消极、被动的聆听吸收。经过广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儿的认识趋于完善,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总结规律时运用讨论,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儿探索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时,教师提出:“玩具娃娃是软的还是硬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幼儿分组讨论探索的结果。有的幼儿说,捏一捏就知道它是软的;还有的幼儿说,用手压一压也能知道它是软的……最后,师幼一起总结出感知物体软硬的要领: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分析】幼儿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让他们独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内容,发现某一规律是很困难的。
在情境中,让幼儿边操作(比一比、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边讨论,通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总结规律。幼儿在讨论中,既总结出物体软硬属性的规律,又提高概括的能力。
4.在是非判断时运用讨论,提高辨析的能力。
【情境四】
在分辨手套的软硬时,大部分幼儿说手套是软的,因为手套能捏动;而一小部分幼儿说手套是硬的,因为手套压不扁。幼儿的争辩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发现手套不仅能捏动,而且能压扁,只是压扁的程度不明显。
【分析】
当授完新课内容,往往要运用新知识判断哪些物体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以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有争议性的材料(手套),引起幼儿的争论,“有争论才有鉴别”,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浮现在头脑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幼儿的辨析能力。幼儿在讨论中,通过亲自探索,不仅学会了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辨别物体软硬的能力。
总之,讨论不仅能培养幼儿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巧妙恰当地运用“讨论”,有利于引导幼儿掌握比较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幼儿概括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1.感知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2.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对身边物体的软硬属性感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2.活动难点:掌握比较物体软硬属性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摸箱两个,贴着软的、硬的标志物的筐两个;海绵、积木、橡皮泥、棒棒糖、手套、棉绒玩具每组一套;记录表人手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摸箱,感知物体有软硬之分,掌握词汇“软的”、“硬的”
1.分组摸箱。
分成两组,每组一个“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样东西(规则:只摸不看)。
(1)摸一摸,说出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取出来,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
2.小结:箱子里面的东西,有软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据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1.提出问题。
猜一猜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类。
根据自己的猜测,按物体软硬分别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软的物品,放石头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并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
1.分组操作。
(1)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硬的?(引导幼儿发现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压一压)
(2)发现什么了?(引导幼儿关注操作的结果,并表述)
能捏动的东西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东西;
能压扁的东西是软的,压不扁的是硬的东西。
2.认识记录表。
3.记录操作结果。
4.小组内自由交流,关注操作的方法、结果和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5.以儿歌的形式总结: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6.验证猜测的结果。检验猜想环节的玩具分类是否正确。
(四)寻找,拓展经验
寻找身边(身上、活动室、家里)有哪些东西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五、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学角,供区域活动时继续观察、探索。
六、教学反思:讨论,促进幼儿的成长
1.在区别概念时运用讨论,掌握比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体软硬的概念时,借助具体的软硬物体,让幼儿先用触觉感受物体,根据自己的猜想给软硬物体进行分类。教师提出:“你们刚刚摸到什么玩具了?把它分在哪个筐的?为什么这样分?”引导幼儿比较物体的软硬,讨论自己的分类依据。最后,总结出物体软硬的概念,即软的物体,摸上去软软的;硬的物体,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于概念的掌握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这其中的概念同化对于幼儿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即“幼儿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必须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而如果在幼儿操作、比较之后,引入讨论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领悟,那么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儿掌握物体软硬的概念,学会比较的方法。
2.在学重难点时运用讨论,学会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动的重难点是认识物体软硬的属性,掌握比较物体软硬方法。教师提出:“你发现这些玩具中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探究物体软硬的属性,分析比较物体软硬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最费时、费力的。这时,教师根据幼儿喜欢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现自己欲望的特点,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议一议”,发挥“集体”的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最直接的内趋力。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使得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状态,告别消极、被动的聆听吸收。经过广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儿的认识趋于完善,对所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总结规律时运用讨论,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儿探索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时,教师提出:“玩具娃娃是软的还是硬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幼儿分组讨论探索的结果。有的幼儿说,捏一捏就知道它是软的;还有的幼儿说,用手压一压也能知道它是软的……最后,师幼一起总结出感知物体软硬的要领:我是软宝宝,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能压扁;我是硬宝宝,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压不扁。
【分析】幼儿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逐步过渡,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让他们独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内容,发现某一规律是很困难的。
在情境中,让幼儿边操作(比一比、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边讨论,通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总结规律。幼儿在讨论中,既总结出物体软硬属性的规律,又提高概括的能力。
4.在是非判断时运用讨论,提高辨析的能力。
【情境四】
在分辨手套的软硬时,大部分幼儿说手套是软的,因为手套能捏动;而一小部分幼儿说手套是硬的,因为手套压不扁。幼儿的争辩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探讨,最后发现手套不仅能捏动,而且能压扁,只是压扁的程度不明显。
【分析】
当授完新课内容,往往要运用新知识判断哪些物体是软的,哪些是硬的,以了解幼儿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有争议性的材料(手套),引起幼儿的争论,“有争论才有鉴别”,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浮现在头脑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幼儿的辨析能力。幼儿在讨论中,通过亲自探索,不仅学会了比较物体软硬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辨别物体软硬的能力。
总之,讨论不仅能培养幼儿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巧妙恰当地运用“讨论”,有利于引导幼儿掌握比较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幼儿概括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