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西兰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它由太平洋最南部的两个大岛组成,有27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不到400万,真是“地广人稀”,自然环境非常优美,远离世界纷扰,有“世外桃园”的美誉。新西兰是个农牧业国家,羊的数目是人口数量的25倍,牛是人口的3倍,所以它的养牛羊和奶制品业特别发达。水果也多,上世纪初从中国引去的猕猴桃,经改良后,成为国果,叫成了“基维果”,“基维”是新西兰人的自称。我们曾在驻新西兰大使馆工作,在惠灵顿住了三年,对这个国家和她朴实的人民有一些感情。离开新西兰以后,时刻想再回去看看。
我们终于有了机会。中国的一位雕塑家卢波在奥克兰雕刻了一座路易·艾黎的雕像,2006年3月25日在奥克兰的北岸揭幕,我们参加了对外友协组派的一个小组前去参加揭幕式。我们这个小组有原在路易·艾黎身边工作过的吕宛如、姚明玉,还有路易·艾黎收养为义子的聂广涛和聂广沛,他们对路易·艾黎都非常熟悉,由此我们也就有了更多机会了解路易·艾黎的事迹,更感到这位国际友人的伟大。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中国友好的象征。他1927年来中国,在中国住了一辈子,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1987年在中国逝世。宋庆龄说他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邓颖超赞誉他“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怕艰辛,把一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邓小平祝他80寿辰时说他“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件。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新西兰与我国是1971年12月建交的,但是早在建交以前,1954年,新西兰的朋友就成立了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活动,促进对中国人民的了解。新西兰人憨厚老实,生活朴素,待人情意真切,确实有点像中国的农牧民,对中国人特别友好,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欢迎。我们认识许多新中友协的朋友,他们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有些老会员,几十年如一日,倾注毕生精力,为促进新中友好而勤奋工作,使得我们从内心敬佩。有的老会员年迈体弱,已经不能出席活动,但仍很关心新中友协的工作,珍视自己还是新中友协会员。作为一个组织,新中友协也不忘这些老前辈所作出过的贡献,称他们为终身荣誉会员或终身荣誉秘书。3月15日,新中友协惠灵顿分会开年会,我们正巧在惠灵顿,应邀参加了。这次会也是欢送一位老会员格温·瑞安,我们也是老朋友了,她即将迁居到北部的陶朗加,她到那里后又属于陶朗加分会的会员,等于为她转关系。过了两天,我们到北帕默斯顿看望新中友协终身荣誉秘书南希·戈达德(郭惠兰)。她住在老人院,颐养天年。她见我们格外高兴,同住在一起的老人们,见我们一群人去,像过节一样高兴,都来参加我们聚谈。南希曾多次来中国,2001年对外友协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她记忆犹清,行动敏捷,让我们向她的中国朋友们问好。
我们到达新西兰第一站是克赖斯特彻奇,又叫“基督城”,是路易·艾黎早期上学的地方。这座城市也因艾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而与中国的关系不一般,并与甘肃省结成友好省州。“基督城”处处以路易·艾黎的名字为荣。博物馆里有艾黎专门捐献的收藏。艾黎上过的男子中学树立了纪念他的石碑,在基督城以北约60公里的胡卢努伊地区的一个公园,命名为“艾黎公园”,有艾黎1971年来访问时种下的一棵银杏树,茁壮成长。这些地方我们都去参观了,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群众的热情欢迎。我们也专程去了艾黎出生的斯普林菲尔德镇,参观了该镇中心公园中竖立纪念路易·艾黎的浮雕及展览厅,厅内陈列着图片,有麦克风介绍艾黎事迹。
在克赖斯特彻奇,我们还访问了艾黎文化中心,该中心在金强富校长领导下,有十多位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勤勤恳恳传播中国文化,出版刊物,教授中文,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回国后还收到他们寄来的《艾黎文教通讯》。
惠灵顿是我们魂萦梦绕的地方,伍炳南先生开车,带我们重游了维多利亚山头,那是过去每有国内人来我们都要带去的地方。我们瞭望惠灵顿全景,看那19世纪的大炮,那南极石砌成的三角尖塔,旧地重游,无限感慨。我们还去了对面的克劳福山头,十多年前我们在惠灵顿时,那里除了一座小房子外,还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东西。现在建起了用风力发电的大风车,以后还要建几十个。利用风力发电是最不污染环境的一种发电方式,将来一棵棵擎天铁柱,伫立山头,螺旋在风中旋转,别开一片风光。惠灵顿是在海峡的风口上,一年都在刮大风,由于风把空气中的一切污秽都吹走了,所以也是空气最清洁的一个城市。我们这次在北帕默斯顿附近的伍德维尔见过一个规模更大的风车区,已建了150个大风车。
我们最怀念的还是使馆对面的植物园。植物园依旧,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林木苍翠,曲径通幽,美不胜收。我们从称之为建立者的正门进去,漫步到野鸭池。野鸭池已经过一番改造,新建了走廊,更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观看池中的鱼类和飞禽。对我们来说,园内“森林之家”参观者服务中心也是新建的。一幢三层楼的建筑,可以乘电梯上去。最上面是个咖啡馆,又是问讯中心,还有小商店,还是新西兰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办事处,有非常漂亮的会议厅。走廊四周的阳台,可以观赏整个植物园的美丽景色。中国大使馆的白色建筑就在眼前。植物园其他地方一如往昔,一草一木都勾起我们的回忆。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诺伍德玫瑰园和海棠厅,那些颜色鲜艳、像水晶般晶莹欲滴的大海棠花,依然蓬勃开放,色泽喜人,右边建起了一个水池,里面培养着热带雨林植物,包括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阔叶树和池中的叶边竖立起来、像一个大圆盘样的水浮莲。这个玫瑰园和海棠厅是植物园中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3月25日,我们在奥克兰北岛市参加了路易·艾黎的雕像落成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是中国雕塑家卢波做的。卢波的丈夫邓邦镇是位画家,是路易·艾黎帮助培养成才的,他们两人现在住在奥克兰。雕像就竖在北岛市路易·艾黎公园,揭幕仪式由北岛市长主持,奥克兰新中友协的朋友和当地群众100多人出席。开幕式现场陈列了介绍路易·艾黎生平活动的图片展览。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人员也来参加了。大家谈了新中关系这几年的发展,谈路易·艾黎对新中人民友谊的贡献。有个华人的民乐队在演奏助兴。当晚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设宴招待我们和一个国内去考察教育的代表团,新中友协全国主席玛格丽特·库帕也出席了。
友协成员纽爱琳·梅森(她取了个中国名叫李明),81岁的老太太,请我们到她家去饮茶,她1947年曾志愿去山丹教书,对中国怀着深厚感情。乔治·何克是当时山丹学校的校长,后来在中国逝世了。我在她那里看见何克写的《我看见了新中国》一书。这本书前年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已列入《中国之光》丛书之一出版,可惜至今还没有译成中文。
我们应聂广沛的新西兰朋友德里克·查利斯和夫人埃琳的邀请,去他们怀塔基里的住家做客。怀塔基里是从奥克兰往北约50公里的一个林区,他们家就住在丛林中,外面根本看不见任何房屋,从一条小道进去才见到他们家。很多新西兰人家住在这种森林深处,可是家里设备都是现代化的,厚厚的地毯一尘不染。安静、舒适,可以说人家真是会享受生活。查利斯夫妇带我们漫步怀塔基里森林公园,看到了已经生长了1000多年的柯里树(Kauri),五六个人都围不拢来。查利斯是位植物学家,他教我们如何分辨新西兰的国树Ponga和普通的Wheke 两种蕨类植物,因为它们的叶子看上去是一样的。
结识查利斯,我们知道了他与中国的情缘。他写了一本书《魏爱瑞,罗宾·海德的一生》,记述他母亲的经历。他母亲是一位曾去中国采访过的新西兰记者,中文名叫魏爱瑞(Iris, Wilkiason, 1906——1939),笔名叫“罗宾·海德”,上世纪30年代曾来中国采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幸在徐州被日本人抓住,后来是中国抗日军队把她营救出来,去了英国,不久她害上抑郁症,1939年逝世。查利斯夫妇一直想到中国,特别是到徐州看看。
新西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很重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急功近利的开发。宁可放慢些速度,也不毁坏一草一木。所以全国保持山清水秀,环境都非常优美。新西兰珍视各种历史遗迹,历史不上一百年的路易·艾黎的农场小屋也要千方百计保留下来。新西兰城乡基本没有差别,不管是牧场还是工厂,都干净整洁,没有污染,人们都喜欢住到“乡下”,城市没有拥挤现象。新西兰在脑体劳动上差别似乎也在消失。
我们终于有了机会。中国的一位雕塑家卢波在奥克兰雕刻了一座路易·艾黎的雕像,2006年3月25日在奥克兰的北岸揭幕,我们参加了对外友协组派的一个小组前去参加揭幕式。我们这个小组有原在路易·艾黎身边工作过的吕宛如、姚明玉,还有路易·艾黎收养为义子的聂广涛和聂广沛,他们对路易·艾黎都非常熟悉,由此我们也就有了更多机会了解路易·艾黎的事迹,更感到这位国际友人的伟大。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中国友好的象征。他1927年来中国,在中国住了一辈子,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1987年在中国逝世。宋庆龄说他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邓颖超赞誉他“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怕艰辛,把一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邓小平祝他80寿辰时说他“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件。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新西兰与我国是1971年12月建交的,但是早在建交以前,1954年,新西兰的朋友就成立了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活动,促进对中国人民的了解。新西兰人憨厚老实,生活朴素,待人情意真切,确实有点像中国的农牧民,对中国人特别友好,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欢迎。我们认识许多新中友协的朋友,他们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有些老会员,几十年如一日,倾注毕生精力,为促进新中友好而勤奋工作,使得我们从内心敬佩。有的老会员年迈体弱,已经不能出席活动,但仍很关心新中友协的工作,珍视自己还是新中友协会员。作为一个组织,新中友协也不忘这些老前辈所作出过的贡献,称他们为终身荣誉会员或终身荣誉秘书。3月15日,新中友协惠灵顿分会开年会,我们正巧在惠灵顿,应邀参加了。这次会也是欢送一位老会员格温·瑞安,我们也是老朋友了,她即将迁居到北部的陶朗加,她到那里后又属于陶朗加分会的会员,等于为她转关系。过了两天,我们到北帕默斯顿看望新中友协终身荣誉秘书南希·戈达德(郭惠兰)。她住在老人院,颐养天年。她见我们格外高兴,同住在一起的老人们,见我们一群人去,像过节一样高兴,都来参加我们聚谈。南希曾多次来中国,2001年对外友协授予她“人民友好使者”的荣誉称号。她记忆犹清,行动敏捷,让我们向她的中国朋友们问好。
我们到达新西兰第一站是克赖斯特彻奇,又叫“基督城”,是路易·艾黎早期上学的地方。这座城市也因艾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而与中国的关系不一般,并与甘肃省结成友好省州。“基督城”处处以路易·艾黎的名字为荣。博物馆里有艾黎专门捐献的收藏。艾黎上过的男子中学树立了纪念他的石碑,在基督城以北约60公里的胡卢努伊地区的一个公园,命名为“艾黎公园”,有艾黎1971年来访问时种下的一棵银杏树,茁壮成长。这些地方我们都去参观了,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群众的热情欢迎。我们也专程去了艾黎出生的斯普林菲尔德镇,参观了该镇中心公园中竖立纪念路易·艾黎的浮雕及展览厅,厅内陈列着图片,有麦克风介绍艾黎事迹。
在克赖斯特彻奇,我们还访问了艾黎文化中心,该中心在金强富校长领导下,有十多位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勤勤恳恳传播中国文化,出版刊物,教授中文,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回国后还收到他们寄来的《艾黎文教通讯》。
惠灵顿是我们魂萦梦绕的地方,伍炳南先生开车,带我们重游了维多利亚山头,那是过去每有国内人来我们都要带去的地方。我们瞭望惠灵顿全景,看那19世纪的大炮,那南极石砌成的三角尖塔,旧地重游,无限感慨。我们还去了对面的克劳福山头,十多年前我们在惠灵顿时,那里除了一座小房子外,还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东西。现在建起了用风力发电的大风车,以后还要建几十个。利用风力发电是最不污染环境的一种发电方式,将来一棵棵擎天铁柱,伫立山头,螺旋在风中旋转,别开一片风光。惠灵顿是在海峡的风口上,一年都在刮大风,由于风把空气中的一切污秽都吹走了,所以也是空气最清洁的一个城市。我们这次在北帕默斯顿附近的伍德维尔见过一个规模更大的风车区,已建了150个大风车。
我们最怀念的还是使馆对面的植物园。植物园依旧,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林木苍翠,曲径通幽,美不胜收。我们从称之为建立者的正门进去,漫步到野鸭池。野鸭池已经过一番改造,新建了走廊,更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观看池中的鱼类和飞禽。对我们来说,园内“森林之家”参观者服务中心也是新建的。一幢三层楼的建筑,可以乘电梯上去。最上面是个咖啡馆,又是问讯中心,还有小商店,还是新西兰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办事处,有非常漂亮的会议厅。走廊四周的阳台,可以观赏整个植物园的美丽景色。中国大使馆的白色建筑就在眼前。植物园其他地方一如往昔,一草一木都勾起我们的回忆。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诺伍德玫瑰园和海棠厅,那些颜色鲜艳、像水晶般晶莹欲滴的大海棠花,依然蓬勃开放,色泽喜人,右边建起了一个水池,里面培养着热带雨林植物,包括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阔叶树和池中的叶边竖立起来、像一个大圆盘样的水浮莲。这个玫瑰园和海棠厅是植物园中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3月25日,我们在奥克兰北岛市参加了路易·艾黎的雕像落成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是中国雕塑家卢波做的。卢波的丈夫邓邦镇是位画家,是路易·艾黎帮助培养成才的,他们两人现在住在奥克兰。雕像就竖在北岛市路易·艾黎公园,揭幕仪式由北岛市长主持,奥克兰新中友协的朋友和当地群众100多人出席。开幕式现场陈列了介绍路易·艾黎生平活动的图片展览。中国驻奥克兰总领馆人员也来参加了。大家谈了新中关系这几年的发展,谈路易·艾黎对新中人民友谊的贡献。有个华人的民乐队在演奏助兴。当晚新中友协奥克兰分会设宴招待我们和一个国内去考察教育的代表团,新中友协全国主席玛格丽特·库帕也出席了。
友协成员纽爱琳·梅森(她取了个中国名叫李明),81岁的老太太,请我们到她家去饮茶,她1947年曾志愿去山丹教书,对中国怀着深厚感情。乔治·何克是当时山丹学校的校长,后来在中国逝世了。我在她那里看见何克写的《我看见了新中国》一书。这本书前年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已列入《中国之光》丛书之一出版,可惜至今还没有译成中文。
我们应聂广沛的新西兰朋友德里克·查利斯和夫人埃琳的邀请,去他们怀塔基里的住家做客。怀塔基里是从奥克兰往北约50公里的一个林区,他们家就住在丛林中,外面根本看不见任何房屋,从一条小道进去才见到他们家。很多新西兰人家住在这种森林深处,可是家里设备都是现代化的,厚厚的地毯一尘不染。安静、舒适,可以说人家真是会享受生活。查利斯夫妇带我们漫步怀塔基里森林公园,看到了已经生长了1000多年的柯里树(Kauri),五六个人都围不拢来。查利斯是位植物学家,他教我们如何分辨新西兰的国树Ponga和普通的Wheke 两种蕨类植物,因为它们的叶子看上去是一样的。
结识查利斯,我们知道了他与中国的情缘。他写了一本书《魏爱瑞,罗宾·海德的一生》,记述他母亲的经历。他母亲是一位曾去中国采访过的新西兰记者,中文名叫魏爱瑞(Iris, Wilkiason, 1906——1939),笔名叫“罗宾·海德”,上世纪30年代曾来中国采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幸在徐州被日本人抓住,后来是中国抗日军队把她营救出来,去了英国,不久她害上抑郁症,1939年逝世。查利斯夫妇一直想到中国,特别是到徐州看看。
新西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很重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急功近利的开发。宁可放慢些速度,也不毁坏一草一木。所以全国保持山清水秀,环境都非常优美。新西兰珍视各种历史遗迹,历史不上一百年的路易·艾黎的农场小屋也要千方百计保留下来。新西兰城乡基本没有差别,不管是牧场还是工厂,都干净整洁,没有污染,人们都喜欢住到“乡下”,城市没有拥挤现象。新西兰在脑体劳动上差别似乎也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