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代表徐和谊:
中国汽车要克服三大怪象
北京汽车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徐和谊: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自主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光靠价格竞争,短期内可能还有一定市场,但整个产业、企业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去10年,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然而,中国汽车产销迅猛增长的“大好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问题: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 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与国际汽车业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
十八大代表、北汽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了突出位置,作为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肩上的担子也很重。
中国汽车产业存三大怪象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认识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徐和谊: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存在三大怪象:一是有大企业但没有大品牌。中国的前五大汽车集团都是大企业,如果单从产销量上讲,都已是世界级企业。但是,这几大集团,除长安以外,合资品牌销量占了一半以上,特别是上汽合资品牌销量占了95%以上。这些大企业还没有培育出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
二是有大制造却没有大研发。中国的汽车厂大多数是近20年来建成的,一些老厂也大多进行了技术改造,单从设备的先进程度和生产规模来讲,与国外汽车强国相比并不逊色,但是我们的工厂大多是以制造为主的企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巨头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
三是有大引进却没有大出口。中国汽车产业对国外汽车产业的引进是全方位的,从品牌、产品、技术到资金、人才,中国都向世界敞开大门,全球几乎所有的汽车主流品牌,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通过大规模合资合作,为世界汽车产业提供最大市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汽车工业是“只进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无力占据海外市场。2011年,中国汽车出口只有80万辆,只占全部产量的4%。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你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应当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徐和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坚持技术立本,坚持自主创新,善于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从战略策划、产品企业化到全价值链打造自主品牌的创新体系,形成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首先,国家要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战略。当前,国家应围绕掌握整车和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组织产、学、研的相关力量,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其次,企业要采取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手段,建立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第三,自主创新离不开合资合作,深化合资合作有利于自主创新。第四,要促进与汽车关联产业的技术合作,实现同步发展。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能光靠价格竞争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未来,在相互竞争和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大部分中国自主品牌难以存活,会被市场淘汰,你怎么看?
徐和谊:做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顺利,但我们要有信心做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水平。从中国真正进入汽车社会,能够拥有自主品牌的车,也就10年的事情。中国汽车工业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就是国际化的市场,自主品牌要面对面地和国际品牌竞争。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自主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光靠价格竞争,短期内可能还有一定市场,但整个产业、企业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北汽在迎接这场激烈的“淘汰赛”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徐和谊:北汽发展自主品牌,走的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多重创新之路。为打造自主品牌乘用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北汽集团整合了北京市产业界和金融界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的发展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秉承“开放创新、集成发展、掌握核心、保持领先”的研发理念,坚持高举高打,通过收购萨博的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起点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化自主品牌。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徐和谊: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从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期。平稳发展既是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方都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首先,地方政府应尽快改进和完善对汽车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走出片面追求产能增长的误区,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思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汽车产业布局调整,坚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国内市场消费,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汽车产品节能、环保、安全技术水平,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促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
中国汽车要克服三大怪象
北京汽车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徐和谊: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自主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光靠价格竞争,短期内可能还有一定市场,但整个产业、企业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过去10年,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然而,中国汽车产销迅猛增长的“大好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问题: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自主品牌汽车竞争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 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与国际汽车业之间还存在不小差距。
十八大代表、北汽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了突出位置,作为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肩上的担子也很重。
中国汽车产业存三大怪象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认识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徐和谊: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存在三大怪象:一是有大企业但没有大品牌。中国的前五大汽车集团都是大企业,如果单从产销量上讲,都已是世界级企业。但是,这几大集团,除长安以外,合资品牌销量占了一半以上,特别是上汽合资品牌销量占了95%以上。这些大企业还没有培育出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
二是有大制造却没有大研发。中国的汽车厂大多数是近20年来建成的,一些老厂也大多进行了技术改造,单从设备的先进程度和生产规模来讲,与国外汽车强国相比并不逊色,但是我们的工厂大多是以制造为主的企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巨头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
三是有大引进却没有大出口。中国汽车产业对国外汽车产业的引进是全方位的,从品牌、产品、技术到资金、人才,中国都向世界敞开大门,全球几乎所有的汽车主流品牌,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通过大规模合资合作,为世界汽车产业提供最大市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汽车工业是“只进不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无力占据海外市场。2011年,中国汽车出口只有80万辆,只占全部产量的4%。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普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你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应当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徐和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坚持技术立本,坚持自主创新,善于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从战略策划、产品企业化到全价值链打造自主品牌的创新体系,形成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首先,国家要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战略。当前,国家应围绕掌握整车和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组织产、学、研的相关力量,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其次,企业要采取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手段,建立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第三,自主创新离不开合资合作,深化合资合作有利于自主创新。第四,要促进与汽车关联产业的技术合作,实现同步发展。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能光靠价格竞争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未来,在相互竞争和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大部分中国自主品牌难以存活,会被市场淘汰,你怎么看?
徐和谊:做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顺利,但我们要有信心做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综合水平。从中国真正进入汽车社会,能够拥有自主品牌的车,也就10年的事情。中国汽车工业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就是国际化的市场,自主品牌要面对面地和国际品牌竞争。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自主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光靠价格竞争,短期内可能还有一定市场,但整个产业、企业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北汽在迎接这场激烈的“淘汰赛”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徐和谊:北汽发展自主品牌,走的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多重创新之路。为打造自主品牌乘用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北汽集团整合了北京市产业界和金融界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北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的发展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秉承“开放创新、集成发展、掌握核心、保持领先”的研发理念,坚持高举高打,通过收购萨博的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起点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化自主品牌。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徐和谊: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从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期。平稳发展既是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方都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汽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首先,地方政府应尽快改进和完善对汽车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走出片面追求产能增长的误区,支持企业转变发展思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汽车产业布局调整,坚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国内市场消费,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汽车产品节能、环保、安全技术水平,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促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