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1-0091-01
新课改值得探讨的问题繁多,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五花八门。新课改遇到的问题千头万绪,如何提纲挈领?本人认为,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简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关于“科学素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作了全面概括;我国中学生物界权威朱正威、裘伯川老前辈以及刘恩山教授,在本刊以及其它刊物也作了深刻解析;其他报刊杂志此类文章也不少,本文就不再展开探讨,在此只简单扼要发表个人看法。
素养即素质的养成,素养有许多类型: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政治素养、科学素养等等。素养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养,即(主要指)在校教育;二是修养,即自我教育。具体到高中阶段,科学素养就是指,高中毕业后学生应该具备升入大学或从事工作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关于“目标”的要求)。不同的素养涵义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如何达到这个层面的目标?那就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养成科学素养。
二、启发式教学与科学素养养成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的,也是现代诸多方式、模式的根本,万万不可忽视!启发式教学,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就曾强调过,历届国家领导人也都强调过。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35中听课后,在座谈会上又再次肯定了启发式教学。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应用启发式教学,达到养成科学素养呢?以下根据课本(以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下同)提供的内容,从知识的传授、科学史的讲解、总复习归纳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示例进行阐述。
另外,笔者在本刊的“备课参考”栏目(该栏目每篇文章基本上是取一节课中的一、二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的)上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基于上述思路编写的,也可供参考。
1.知识的传授
例一以《光合作用》为例。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节有6个内容:捕获光能的色素、叶绿体结构(功能)、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按以前教材,这节课的重点是:色素的种类、光合作用的过程。而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增加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色素的种类、光合作用的过程都是初中知识的深化。怎样处理这一类型知识的讲解,这篇文章单就“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一个问题展开。
该文章(PPt)首先让学生看图回忆初中做过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复述实验过程和结果。“看图叙述”是生物科的一种重要能力。
通过回忆初中做过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有意识地层层启发设问,最終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从而提升了知识的层次。该文章的第9张幻灯片的“说明”就此作了总结。
本例是利用初中学过的知识引入,完成更深一个层次的知识。其意图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取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地思维,从而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得新知识,达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例二从分离规律引入自由组合规律。其简要提纲如下:
在讲授自由组合规律前,提出
豌豆种子黄色对绿色表现为显性,根据上节课,请学生写出遗传图解(到F2止)。
豌豆种子圆粒对皱粒表现为显性,根据上节课,请学生写出遗传图解(到F2止)。
现在我们要同时探究这2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这2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结果怎样?这2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怎样?根据性状表现规律,分离比又是如何?
让我们先分析黄色和圆粒的基因型:
黄色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Y和Yy)我们可以用Y_来表示。
圆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RR和Rr)我们可以用R_来表示。
黄色圆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_R_)(即含YYRR、YYRr、YyRR、YyRr)
黄色皱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_rr)(即含YYrr、Yyrr)
绿色圆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yR_)(即含yyRR、yyRr)
绿色皱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yrr)
现在我们让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杂交,引导学生写出图中配子的基因(分别为YR、Yr、yR、yr)
这时老师可以引入课文的“棋盘”式书写。最后归纳出F2的基因型、表现型和分离比。
本例是利用前一节知识引入,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获得新知识。其意图是让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同一知识范畴内从一个规律(理论)推导出另一个规律(理论),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2.科学史的讲解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
科学史的讲解一般要注意几个环节:某一科学史中,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需要提取哪些相关的已有知识?哪些地方值得质疑?根据这些,如何进行探究实验?最后通过推理、分析,提出假设。有的还需要做相关的验证实验。
该文章(PPt)“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基本上就是按上述的思路,进行分析讲解的。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一种科学理论的建立,是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形成的。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层层诱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为以后继续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同的科学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老师要善于诱导,比如《通过激素的调节》。
该文章(PPt)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这一“资料分析”中,增加了“(一)当代理论”这一部分,同时在4个问题的分析诱导过程中,用“假如你是科学家”把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作了总结(见该PPt的第5张的幻灯片)。
3.总复习归纳
还是以遗传规律为例,说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以及不完全显性、其他遗传规律(现象)等等,都是以分离规律为基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形成关于遗传规律(现象)的知识网络。
在同一知识范畴内去寻找线索,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从而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新课改值得探讨的问题繁多,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五花八门。新课改遇到的问题千头万绪,如何提纲挈领?本人认为,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简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关于“科学素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作了全面概括;我国中学生物界权威朱正威、裘伯川老前辈以及刘恩山教授,在本刊以及其它刊物也作了深刻解析;其他报刊杂志此类文章也不少,本文就不再展开探讨,在此只简单扼要发表个人看法。
素养即素质的养成,素养有许多类型: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政治素养、科学素养等等。素养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养,即(主要指)在校教育;二是修养,即自我教育。具体到高中阶段,科学素养就是指,高中毕业后学生应该具备升入大学或从事工作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关于“目标”的要求)。不同的素养涵义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如何达到这个层面的目标?那就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养成科学素养。
二、启发式教学与科学素养养成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的,也是现代诸多方式、模式的根本,万万不可忽视!启发式教学,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就曾强调过,历届国家领导人也都强调过。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35中听课后,在座谈会上又再次肯定了启发式教学。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应用启发式教学,达到养成科学素养呢?以下根据课本(以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下同)提供的内容,从知识的传授、科学史的讲解、总复习归纳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示例进行阐述。
另外,笔者在本刊的“备课参考”栏目(该栏目每篇文章基本上是取一节课中的一、二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的)上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基于上述思路编写的,也可供参考。
1.知识的传授
例一以《光合作用》为例。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节有6个内容:捕获光能的色素、叶绿体结构(功能)、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按以前教材,这节课的重点是:色素的种类、光合作用的过程。而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增加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色素的种类、光合作用的过程都是初中知识的深化。怎样处理这一类型知识的讲解,这篇文章单就“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一个问题展开。
该文章(PPt)首先让学生看图回忆初中做过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复述实验过程和结果。“看图叙述”是生物科的一种重要能力。
通过回忆初中做过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有意识地层层启发设问,最終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从而提升了知识的层次。该文章的第9张幻灯片的“说明”就此作了总结。
本例是利用初中学过的知识引入,完成更深一个层次的知识。其意图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取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地思维,从而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得新知识,达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例二从分离规律引入自由组合规律。其简要提纲如下:
在讲授自由组合规律前,提出
豌豆种子黄色对绿色表现为显性,根据上节课,请学生写出遗传图解(到F2止)。
豌豆种子圆粒对皱粒表现为显性,根据上节课,请学生写出遗传图解(到F2止)。
现在我们要同时探究这2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这2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结果怎样?这2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怎样?根据性状表现规律,分离比又是如何?
让我们先分析黄色和圆粒的基因型:
黄色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Y和Yy)我们可以用Y_来表示。
圆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RR和Rr)我们可以用R_来表示。
黄色圆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_R_)(即含YYRR、YYRr、YyRR、YyRr)
黄色皱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_rr)(即含YYrr、Yyrr)
绿色圆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yR_)(即含yyRR、yyRr)
绿色皱粒的基因型应该是怎样?(yyrr)
现在我们让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杂交,引导学生写出图中配子的基因(分别为YR、Yr、yR、yr)
这时老师可以引入课文的“棋盘”式书写。最后归纳出F2的基因型、表现型和分离比。
本例是利用前一节知识引入,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获得新知识。其意图是让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同一知识范畴内从一个规律(理论)推导出另一个规律(理论),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2.科学史的讲解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
科学史的讲解一般要注意几个环节:某一科学史中,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需要提取哪些相关的已有知识?哪些地方值得质疑?根据这些,如何进行探究实验?最后通过推理、分析,提出假设。有的还需要做相关的验证实验。
该文章(PPt)“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基本上就是按上述的思路,进行分析讲解的。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一种科学理论的建立,是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形成的。通过“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层层诱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为以后继续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同的科学史,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老师要善于诱导,比如《通过激素的调节》。
该文章(PPt)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这一“资料分析”中,增加了“(一)当代理论”这一部分,同时在4个问题的分析诱导过程中,用“假如你是科学家”把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作了总结(见该PPt的第5张的幻灯片)。
3.总复习归纳
还是以遗传规律为例,说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以及不完全显性、其他遗传规律(现象)等等,都是以分离规律为基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形成关于遗传规律(现象)的知识网络。
在同一知识范畴内去寻找线索,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从而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