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游离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离胰腺腺泡细胞,分别与0.1、0.5、1.0 mmol/L亚油酸共同孵育30、60、90 min,测定细胞的LDH释放率,DNA片段梯度分析腺泡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腺泡细胞PKC的膜转位,激光共聚焦测定细胞内钙的变化.结果 腺泡细胞与亚油酸共同孵育后,台盼蓝染色显示存在细胞损伤,LDH释放率与亚油酸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细胞总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0 mmol/L亚油酸可出现DNA梯状条带,证明存在细胞凋亡.同时,腺泡细胞凋亡率及PKC的膜转位率,均与亚油酸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另外,钙离子是参与细胞损伤和PKC激活的因子之一,采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腺泡细胞内钙浓度,发现其升高与亚油酸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亚油酸对胰腺腺泡细胞损伤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游离亚油酸刺激腺泡细胞内钙升高和活化PKC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供肝肝动脉解剖变异的整形重建方式及对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9月完成的330例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变异肝动脉进行整形.供肝肝动脉整形、重建及供受者间动脉的吻合在2.5倍放大镜下以7-0、8-0 Prolene或Vascufil缝线完成.术后每日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动脉血流1周,其后定期监测.结果
患者,男性,61岁.33年前因反复便血3月诊断为直肠癌,行Miles手术.术后病检结果为高分化直肠腺癌,术后曾化疗半年.20年前因黄疸、右上腹痛半月入院,手术探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式).术后病检结果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老年肝肿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对126例老年肝肿瘤患者进行了161次RFA治疗,临床观察治疗后其对机体的反应、并发症发生及防治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7.1%(9/126),其中皮肤烧伤3例,胸腔积液2例,肝功能不全2例,结肠穿孔1例,皮下出血1例,无临床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老年肝肿瘤是一种较安全的方法,对机体影响轻
目的 观察胃泌素(gastrin)及胆囊收缩素(CCK)对胆管癌细胞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用Transwell小室分析胃泌素及胆囊收缩素对胆管癌细胞浸润转移能力的影响.并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经胃泌素及胆囊收缩素刺激后,胆管癌细胞QBC939浸润转移相关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经胃泌素及CCK作用后,胆管癌细胞浸润转移能力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和分析对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蛋白芯片技术同时检测CA19-9、CEA、CA242、β-HCG、AFP、Free-PSA、Ferritin、NSE、PSA、CA125、CA15-3和HGH共12种肿瘤标志物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试验分3组:胰腺癌组81例,良性胰腺病组57例,正常对照组547例.结果12种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良性胰腺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表达的差异明显.
目的检测以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EA)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将CEA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肉注射
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材的发展,特别是Hand-port手助气囊的使用,使肝、脾、肾、胃和大肠切除等复杂腹腔镜手术得以推广实施[1].我们在施行手助腹腔镜肝切除、脾节除的基础上,于2005年5月至7月对7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患者成功施行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取得一定经验并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成人肠套叠临床少见,我院收治14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0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肠套叠病人278例,其中成人肠套叠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5~69岁.2例以急性腹痛发病,伴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