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对待如何高效学习这件事,认识到以往学习过程中的弊端。以有效掌握摄影知识为案例,构建摄影专业领域学习的认知结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三步式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学习。第一,是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第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第三,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
【关键词】:认知结构,三步式学习,学习主动性,摄影
关于学习这件事,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校园的课堂上,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这样一个过程。而关于如何学习这件事,向来是少有人去发现和探究的,我们只是凭借着直觉和总结前辈的经验去接触新新技能,认识新技能。没有考虑到如何去高效地掌握它。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比较详细地探究了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掌握学习方法。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知结构就像房屋的架构一样,看似简单,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一定的知识框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学习与吸收。那么这一次我们就以摄影为例,简单探讨一下在学习摄影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摄影知识的框架,主动进行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的基础部分。
如今是一个大众摄影的时代,各式各样智能的拍摄器材,已经大大降低了摄影的门槛。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对摄影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是摄影专业学生更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重要铺垫,也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初窥门径的美好体验。但是现实生活中摄影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以目前的普通高职院校为例,因为学习摄影的学生数量过多,所以一开始就是大班化教学。是起步在普通教室中的板书加幻灯片式的线性模式法。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虽然增加了课外实践教学项目,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人仍是一种断片式的教学。学期结束以后,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部分课程的实践操作,可能会对摄影基础的某一方面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摄影的一个基本的概念。简而言之,他可能依然不懂什么是摄影,摄影具体要去做什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等等,而且在这个时候甚至很多同学已经失去了学习摄影的兴趣。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首先,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存在问题,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灵活多变的摄影教育体系。何谓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比如,摄影基础课程一上来就是按照教科书式的方法,介绍相机的诞生,相机的品牌,相机的种类等等。而这时候学生的初衷可能是我想拍一张好看的照片,也许是一张很唯美的自拍照,我可以发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刚学会的技巧。那么我们刚开始的教学方式就和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落差。所以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方法上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本位意识,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他们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后,是我们老师在传授摄影基础知识的时候不够系统,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摄影知识领域的知识框架,只是从某一方面入手,比如简单教会了学生如何使用相机去拍照,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真的会操作手里的相机了,就像小时候拿到手里的第一件玩具一样。而这个时候,有趣的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同学认为掌握相机就是掌握摄影了,会自己去外面接单拍摄,而拍摄的结果是不仅自己没有挣到钱,反而因为客户的极大不满而要求赔偿,到最后自己还赔了钱。这个时候该学生就又陷入了迷茫:我明明已经很熟练相机的操作了呀,可是为什么拍摄出来的照片别人会不喜欢?那么接下来又该作何打算?其实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太多次了,又比如学生在进行联合作业创作实践的时候,摄影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创作,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有一个固有的概念:摄影不就是按一下快门的事儿么?哪里需要那么多时间去拍摄,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这的确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因为笔者大学时主修的就是摄影专业,原以为熟练掌握了相机就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但是实际上自己的拍摄技术依然停滞不前。说到底,要去创作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光是会操作相机是不够的,因为相机本身并没有思想,它不会替你做主去完成一副优秀的作品。你除了要熟练掌握相机之外,还要去了解关于曝光和色彩方面的知识,还要大量去阅读经典的书籍,去欣赏大量优秀摄影师的作品,甚至要去接触平面设计的知识。所有这一切的学习和积累,最终都会帮助你搭建好知识的框架,甚至是偏门拐角处的细枝末节,都像是一颗螺丝钉,帮助你巩固架构。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学习摄影基础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重新整合学习资源。
首先我觉得要暂时搁置的就是传统的线性模式学习法,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比如先了解相机构造,再了解相机的种类和品牌,然后學习光圈,快门,感光度等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会让我们看不到头,不知道到底学到哪里才算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思维,要保持自己当初学习摄影的热情和初衷,带有目的性地去学习,这也是一个正向激励的过程。试想,我们的目的明确,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时刻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离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还有多远,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想必那时候我们的心情一定是舒畅的。
那么如何带着目的性去学习,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呢?这里我们就以摄影基础课程为例,简单探讨一下以掌握摄影基础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基础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然是体系那就有其一定的完整性。所以,当我们打开一本市面上编辑比较出色的摄影基础类的教育书籍时,我们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第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第三,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
我们先从第一步开始探讨,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打开摄影类基础书籍,以《摄影基础公开课》为例,先翻到目录栏,我们会看到一共有七章内容是讲述摄影基础知识的,前六章是不同知识点的讲解,第七章是不同题材的实践。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目录:了解手中的相机,照相机的简单使用,照相机工作原理,记录介质与载体等等,然后以绘制思维导图方式速记整本摄影基础类的的知识目录,接着进行速记,然后以默写的方式把思维导图重新绘制出来,其中会有遗忘和不理解的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去修改和优化,以达到和书本目录一致的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绘制思维导图,这是我们学习时的重要帮手,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很多知识点,并且扩展开来。对思维导图进行速记和默写,我们能够快速掌握了解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一本书的目录是有结构的,而且上下目录之间也会相互关联,有关联的知识点就会产生结构,有助于构建小的知识网络。只要在刚开始掌握了整本书的目录,就不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扎根于细节,最后导致我们缺乏对摄影基础整体的认知缺失。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掌握整体,这也有助于学习知识细节。这时候我们回过头去对比一下传统的线性学习模式,至少我们避免了一上来就学习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也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不解和迷茫,不知道到底该学到什么地步。相反的我们在一开始就掌握了摄影基础整体的框架,说白了如果我们对这样的框架感到力不从心,那还可以趁早退出,也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了。那么是不是快速建立了整体领域的认知,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有保证了呢,其实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快餐式的学习方式,虽然我们掌握了书本整体内容的大纲,但是会导致我们对摄影基础知识的认知模糊,不够透彻,而且会快速遗忘,所以我们接下来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是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摄影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起码我们知道了到底要去学什么,会涉及到哪些专业知识,有些专业术语可能不太明白,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具体的案例将从这里开始。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快速搜集整理整本书籍的案例,然后自己尝试运用已经掌握的对摄影基础的整体认知去解决问题。比如,如何去控制相机的曝光,那么我们在大脑中调用知识的时候,就会联想到第一步学习目录的时候,涉及到曝光的知识点有快门的作用,光圈的作用以及感光度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结构。当然,这时候我们只知道有这几个名称,但是还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没关系,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学习那些在大脑里快要模糊的知识点了,根据我们联想到的涉及曝光的知识,按目录去查找书中具体知识的所在位置,然后带着解决曝光的具体目的去学习快门,光圈,感光度在曝光过程中的作用和操作方式,直到最后拍摄完成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这时候,我们学习了知识点,也运用知识点解决了具体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解决问题的具体知识点罗列出来。当然,刚开始我们是举步维艰的,因为我们对具体的摄影知识并不是很熟,但是我们只要尝试多拍摄几次正常曝光的照片,就会慢慢掌握控制曝光的基本知识。而且在解决控制曝光的问题中,我们会有很多惊喜,比如我们把抽象的摄影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解决曝光问题的过程中,又理解了快门,光圈,感光度的作用,构建了新的知识网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加深,能够独立完成拍摄。这时候我们就会有成就感:其实控制曝光不就那么回事儿么?
当我们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到新知识以后,这时候的知识其实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达第三步。
第三步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到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我们要加大练习,仅仅是学会在一个简单的场景控制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际的拍摄任务中我们会遇到大量复杂的场景和特殊情况。除了加大练习量以外,我们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归本源,在这个时候我们传统的线性模式学习法就体现出其无穷的魅力和价值了。虽然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掌握了整体的知识框架,也能够具体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了部分知识点。但是我相信这个时候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不够丰满的,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已经知道了控制曝光的基本参数之一涉及到了光圈,那么光圈的作用仅仅是控制曝光么?其实不是的,因为光圈在控制画面景深的作用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个要点就是,刻意练习要注意两个误区:第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学习方式是很低效的。第二:学习时间很长并不代表你就很牛逼。人们总说勤能补拙,这种想法非但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反而会使人们对真正的天赋视而不见,我们應该都知道,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是这往往会带给人一种假象,那就是:努力=成功。而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那些时间花很长时间去学习的事物并不代表你就会擅长。比如笔者在高中的学习生涯中,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但是最后出成绩的时候往往很不理想。所以我认为正确的方法和合理地安排学习才显得更加重要。
以上这些观点只是笔者在学习摄影知识的过程中,一点小小的总结,从开始的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最后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为目的,从始至终都能够将学习进程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能够纵观全局,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
参考文献:
[1]武霞. 浅谈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J]. 文学教育(中),2011,(03):25-26.
[2]陆春萍,赵明仁.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投入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2,(06):72-76.
作者简介:胡灵峰,男,1992—,就职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影视制作学院,教师。
【关键词】:认知结构,三步式学习,学习主动性,摄影
关于学习这件事,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校园的课堂上,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这样一个过程。而关于如何学习这件事,向来是少有人去发现和探究的,我们只是凭借着直觉和总结前辈的经验去接触新新技能,认识新技能。没有考虑到如何去高效地掌握它。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比较详细地探究了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掌握学习方法。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前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知结构就像房屋的架构一样,看似简单,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一定的知识框架,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学习与吸收。那么这一次我们就以摄影为例,简单探讨一下在学习摄影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摄影知识的框架,主动进行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的基础部分。
如今是一个大众摄影的时代,各式各样智能的拍摄器材,已经大大降低了摄影的门槛。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对摄影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是摄影专业学生更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重要铺垫,也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初窥门径的美好体验。但是现实生活中摄影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以目前的普通高职院校为例,因为学习摄影的学生数量过多,所以一开始就是大班化教学。是起步在普通教室中的板书加幻灯片式的线性模式法。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虽然增加了课外实践教学项目,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人仍是一种断片式的教学。学期结束以后,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部分课程的实践操作,可能会对摄影基础的某一方面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摄影的一个基本的概念。简而言之,他可能依然不懂什么是摄影,摄影具体要去做什么,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等等,而且在这个时候甚至很多同学已经失去了学习摄影的兴趣。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首先,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存在问题,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灵活多变的摄影教育体系。何谓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比如,摄影基础课程一上来就是按照教科书式的方法,介绍相机的诞生,相机的品牌,相机的种类等等。而这时候学生的初衷可能是我想拍一张好看的照片,也许是一张很唯美的自拍照,我可以发朋友圈展示一下自己刚学会的技巧。那么我们刚开始的教学方式就和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落差。所以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方法上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本位意识,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他们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后,是我们老师在传授摄影基础知识的时候不够系统,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摄影知识领域的知识框架,只是从某一方面入手,比如简单教会了学生如何使用相机去拍照,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真的会操作手里的相机了,就像小时候拿到手里的第一件玩具一样。而这个时候,有趣的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同学认为掌握相机就是掌握摄影了,会自己去外面接单拍摄,而拍摄的结果是不仅自己没有挣到钱,反而因为客户的极大不满而要求赔偿,到最后自己还赔了钱。这个时候该学生就又陷入了迷茫:我明明已经很熟练相机的操作了呀,可是为什么拍摄出来的照片别人会不喜欢?那么接下来又该作何打算?其实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太多次了,又比如学生在进行联合作业创作实践的时候,摄影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创作,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有一个固有的概念:摄影不就是按一下快门的事儿么?哪里需要那么多时间去拍摄,十几分钟就可以了!这的确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因为笔者大学时主修的就是摄影专业,原以为熟练掌握了相机就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但是实际上自己的拍摄技术依然停滞不前。说到底,要去创作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光是会操作相机是不够的,因为相机本身并没有思想,它不会替你做主去完成一副优秀的作品。你除了要熟练掌握相机之外,还要去了解关于曝光和色彩方面的知识,还要大量去阅读经典的书籍,去欣赏大量优秀摄影师的作品,甚至要去接触平面设计的知识。所有这一切的学习和积累,最终都会帮助你搭建好知识的框架,甚至是偏门拐角处的细枝末节,都像是一颗螺丝钉,帮助你巩固架构。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学习摄影基础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重新整合学习资源。
首先我觉得要暂时搁置的就是传统的线性模式学习法,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比如先了解相机构造,再了解相机的种类和品牌,然后學习光圈,快门,感光度等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会让我们看不到头,不知道到底学到哪里才算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思维,要保持自己当初学习摄影的热情和初衷,带有目的性地去学习,这也是一个正向激励的过程。试想,我们的目的明确,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时刻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离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还有多远,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想必那时候我们的心情一定是舒畅的。
那么如何带着目的性去学习,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呢?这里我们就以摄影基础课程为例,简单探讨一下以掌握摄影基础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基础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然是体系那就有其一定的完整性。所以,当我们打开一本市面上编辑比较出色的摄影基础类的教育书籍时,我们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第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第三,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
我们先从第一步开始探讨,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打开摄影类基础书籍,以《摄影基础公开课》为例,先翻到目录栏,我们会看到一共有七章内容是讲述摄影基础知识的,前六章是不同知识点的讲解,第七章是不同题材的实践。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目录:了解手中的相机,照相机的简单使用,照相机工作原理,记录介质与载体等等,然后以绘制思维导图方式速记整本摄影基础类的的知识目录,接着进行速记,然后以默写的方式把思维导图重新绘制出来,其中会有遗忘和不理解的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去修改和优化,以达到和书本目录一致的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绘制思维导图,这是我们学习时的重要帮手,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很多知识点,并且扩展开来。对思维导图进行速记和默写,我们能够快速掌握了解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一本书的目录是有结构的,而且上下目录之间也会相互关联,有关联的知识点就会产生结构,有助于构建小的知识网络。只要在刚开始掌握了整本书的目录,就不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扎根于细节,最后导致我们缺乏对摄影基础整体的认知缺失。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掌握整体,这也有助于学习知识细节。这时候我们回过头去对比一下传统的线性学习模式,至少我们避免了一上来就学习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也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不解和迷茫,不知道到底该学到什么地步。相反的我们在一开始就掌握了摄影基础整体的框架,说白了如果我们对这样的框架感到力不从心,那还可以趁早退出,也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了。那么是不是快速建立了整体领域的认知,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有保证了呢,其实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快餐式的学习方式,虽然我们掌握了书本整体内容的大纲,但是会导致我们对摄影基础知识的认知模糊,不够透彻,而且会快速遗忘,所以我们接下来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是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大致掌握了摄影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起码我们知道了到底要去学什么,会涉及到哪些专业知识,有些专业术语可能不太明白,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具体的案例将从这里开始。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快速搜集整理整本书籍的案例,然后自己尝试运用已经掌握的对摄影基础的整体认知去解决问题。比如,如何去控制相机的曝光,那么我们在大脑中调用知识的时候,就会联想到第一步学习目录的时候,涉及到曝光的知识点有快门的作用,光圈的作用以及感光度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结构。当然,这时候我们只知道有这几个名称,但是还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没关系,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学习那些在大脑里快要模糊的知识点了,根据我们联想到的涉及曝光的知识,按目录去查找书中具体知识的所在位置,然后带着解决曝光的具体目的去学习快门,光圈,感光度在曝光过程中的作用和操作方式,直到最后拍摄完成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这时候,我们学习了知识点,也运用知识点解决了具体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解决问题的具体知识点罗列出来。当然,刚开始我们是举步维艰的,因为我们对具体的摄影知识并不是很熟,但是我们只要尝试多拍摄几次正常曝光的照片,就会慢慢掌握控制曝光的基本知识。而且在解决控制曝光的问题中,我们会有很多惊喜,比如我们把抽象的摄影知识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解决曝光问题的过程中,又理解了快门,光圈,感光度的作用,构建了新的知识网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加深,能够独立完成拍摄。这时候我们就会有成就感:其实控制曝光不就那么回事儿么?
当我们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到新知识以后,这时候的知识其实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到达第三步。
第三步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到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我们要加大练习,仅仅是学会在一个简单的场景控制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际的拍摄任务中我们会遇到大量复杂的场景和特殊情况。除了加大练习量以外,我们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归本源,在这个时候我们传统的线性模式学习法就体现出其无穷的魅力和价值了。虽然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掌握了整体的知识框架,也能够具体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了部分知识点。但是我相信这个时候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不够丰满的,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简单举个例子,我们已经知道了控制曝光的基本参数之一涉及到了光圈,那么光圈的作用仅仅是控制曝光么?其实不是的,因为光圈在控制画面景深的作用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个要点就是,刻意练习要注意两个误区:第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的学习方式是很低效的。第二:学习时间很长并不代表你就很牛逼。人们总说勤能补拙,这种想法非但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反而会使人们对真正的天赋视而不见,我们應该都知道,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是这往往会带给人一种假象,那就是:努力=成功。而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那些时间花很长时间去学习的事物并不代表你就会擅长。比如笔者在高中的学习生涯中,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但是最后出成绩的时候往往很不理想。所以我认为正确的方法和合理地安排学习才显得更加重要。
以上这些观点只是笔者在学习摄影知识的过程中,一点小小的总结,从开始的初步建立该领域的整体认知,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建构小的知识网络,最后是刻意练习,补充隐知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为目的,从始至终都能够将学习进程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能够纵观全局,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
参考文献:
[1]武霞. 浅谈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J]. 文学教育(中),2011,(03):25-26.
[2]陆春萍,赵明仁.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投入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2,(06):72-76.
作者简介:胡灵峰,男,1992—,就职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影视制作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