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14年夏天的西双版纳之旅结束的时候,我就对女儿许下诺言:“航航,明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台湾玩!”说到做到,从2015年早春开始,我就为台湾之旅开始认真准备,不仅办理自由行所需要的各种手续以及进行详细的行程规划,还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台湾的生态,准备趁机好好拍一些中国宝岛的小动物们。
是的,我出门旅游往往带着很重的“私心”,又想把这一次台湾之行变成博物旅行——至少在一半的意义上是这样。我历来对台湾的物种很感兴趣,陆续买了关于台湾的鸟类、蛙类、蛇类、蝴蝶、野花、野果等方面的大量书籍,以前只是看书“望梅止渴”,如今真的要去台湾了,岂不兴奋?
限于本文的主题,这里主要记录此次台湾之行的夜探故事。
垦丁夜巡记
2015年7月12日傍晚,经过一天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台湾的最南部——碧波围绕的美丽的垦丁。入夜后,垦丁大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夜市生意非常兴隆。我们一家人在街上边吃边走,偶抬头,忽见天空有无数的蝙蝠在飞,估计这里飞虫多,蝙蝠们也在忙着“赶夜市”吧!
穿过大街,走向海边,一看也有不少人。他们都拿着手电在沙滩上寻找着什么,我们过去一看,原来大家都在找寄居蟹。而且,这显然是一个自然观察团队,有专门的老师为家长及孩子们讲解。于是,我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观察寄居蟹的队伍,当时我忘了随身带手电,航航只好用妈妈的手机来照明,来寻找这些可爱的小螃蟹。
次日下午,去社顶自然公园。这个自然公园很有名,以珊瑚礁林所形成的地形为主,多岩洞、峡谷,植被丰茂,蝴蝶种类众多。在秋季,这里还是观赏迁徙鸟类(尤其是猛禽)的胜地。在公园入口处,我们见到一位老者(显然是一位领队,或者自然导赏员之类的人员)在为游客作讲解,只见他站在树下手舞足蹈,指天画地,这种激情投入的模样十分可爱,但也令人发笑。我在一旁驻足听了一会儿,方知他是在说当年在这棵树下与美丽的五色鸟相遇的故事。后来的宝岛之旅中,我还多次见到这样的人,这说明自然观察活动在台湾很受欢迎,这真的是件大好事。
进入公园后,在一棵大树下,航航忽然说:“有条蜥蜴!”我一看,果然,以前在书上见过的,它叫斯文豪氏攀蜥,还是台湾特有的物种呢。这种蜥蜴属于飞蜥科,在台湾分布很广。后来在公园内又见到好多条,大大小小都有。
后来听说,当晚有夜探社顶自然公园的活动,但需要预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了个电话,但是,很遗憾,名额早就满了。这意味着我不能于晚上进入公园了。无奈,当天晚上,只好独自在附近的盘山公路附近走走,看能否找到什么两栖爬行动物。奇怪的是,可能那一带缺乏溪流之类的有水的环境,我尽管走了很多路,但没见到啥东西,一路上倒是见到不少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非洲大蜗牛。后来,下到一条小水沟里,才看到一只最常见的饰纹姬蛙(拉丁文学名Microhyla fissipes,臺湾名叫“小雨蛙”,因为它们喜欢在雨后出来繁殖)。
7月14日晚上,赶到花莲,入住民宿。在安静、秀美的花莲待了近3天,游太鲁阁公园、出海赏鲸(没见到鲸鱼,看到不少海豚)等,后于17日下午抵达台北。
有幸遇见台北树蛙
7月17日晚上,妻子和女儿都有点累了,因此我独自去台北市区的富阳自然生态公园夜探。去那里很方便,搭乘捷运(即地铁)到麟光站下车,走不远即可到达。来台湾之前,我就做过功课,知道富阳公园是个进行自然摄影的好地方。这个公园所在地是座小山,早年是一个弹药库,属于军事管制区。因此,该地块数十年来未见人工破坏,后来弹药库搬离,被改建为公园,并成为台北市区唯一一处自然生态公园,里面设置了多处野生动植物的导赏区。
当天晚上,我刚到富阳公园入口,就听到阵阵蛙鸣传来,快步过去,还没看到蛙呢,偶抬头,竟看到一条非常细长的蛇正缠绕在树枝上,缓缓爬行,似乎正在觅食。心里一阵激动,手忙脚乱取出相机与闪光灯就拍。正拍得起劲,忽见来了4个小伙子,他们跟我一样,戴着头灯,拿着手电,手持相机,我一看就乐了,心想,他们一定跟我一样是来这里夜探的。于是就跟他们打招呼,一聊方知,他们都是附近的台湾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其学业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关于当地的两栖爬行动物的。他们告诉我,树上的蛇叫“大头蛇”,无毒。事后我弄明白了,台湾所称“大头蛇”,即大陆所称的“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属于同物异名。不过,与我在宁波本地所见的绞花林蛇相比,那天晚上在台北见到的这条“大头蛇”身上的斑纹无论从形状还是颜色来看,还是有所不同的。
看来我的运气不错,居然能在台北遇见熟悉本地两爬的人。于是,接下来我索性跟着这4个大学生,一起“夜游”了。我边走边向他们请教,问这里可有什么特色蛙类?一个学生说,公园里有多种树蛙,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比较珍稀的台北树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不过,台北树蛙在冬季繁殖,在其他季节一般难以看到。”他说。我听了心里一阵失落。继续往前走,我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只绿色的小蛙趴伏在树叶上。“中国雨蛙!”我忍不住喊出了声。几个学生过来一看,有人惊讶地说:“这就是台北树蛙呀,你的运气真好啊!”我大喜过望,赶紧认真拍了起来。仔细观察便知,这只小蛙虽然跟中国雨蛙一样浑身碧绿,但并不像中国雨蛙那样体侧有明显的黑斑。
后来,在附近又找到一只台北树蛙,但为了赶上大学生,我没有时间多拍。(未完待续)
注:由于对同一物种,台湾的命名与大陆的命名多有不同,因此本文中给出了相对比较容易搞混的蛙类的拉丁文学名(均据《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以便爱好者查证。
是的,我出门旅游往往带着很重的“私心”,又想把这一次台湾之行变成博物旅行——至少在一半的意义上是这样。我历来对台湾的物种很感兴趣,陆续买了关于台湾的鸟类、蛙类、蛇类、蝴蝶、野花、野果等方面的大量书籍,以前只是看书“望梅止渴”,如今真的要去台湾了,岂不兴奋?
限于本文的主题,这里主要记录此次台湾之行的夜探故事。
垦丁夜巡记
2015年7月12日傍晚,经过一天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台湾的最南部——碧波围绕的美丽的垦丁。入夜后,垦丁大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夜市生意非常兴隆。我们一家人在街上边吃边走,偶抬头,忽见天空有无数的蝙蝠在飞,估计这里飞虫多,蝙蝠们也在忙着“赶夜市”吧!
穿过大街,走向海边,一看也有不少人。他们都拿着手电在沙滩上寻找着什么,我们过去一看,原来大家都在找寄居蟹。而且,这显然是一个自然观察团队,有专门的老师为家长及孩子们讲解。于是,我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观察寄居蟹的队伍,当时我忘了随身带手电,航航只好用妈妈的手机来照明,来寻找这些可爱的小螃蟹。
次日下午,去社顶自然公园。这个自然公园很有名,以珊瑚礁林所形成的地形为主,多岩洞、峡谷,植被丰茂,蝴蝶种类众多。在秋季,这里还是观赏迁徙鸟类(尤其是猛禽)的胜地。在公园入口处,我们见到一位老者(显然是一位领队,或者自然导赏员之类的人员)在为游客作讲解,只见他站在树下手舞足蹈,指天画地,这种激情投入的模样十分可爱,但也令人发笑。我在一旁驻足听了一会儿,方知他是在说当年在这棵树下与美丽的五色鸟相遇的故事。后来的宝岛之旅中,我还多次见到这样的人,这说明自然观察活动在台湾很受欢迎,这真的是件大好事。
进入公园后,在一棵大树下,航航忽然说:“有条蜥蜴!”我一看,果然,以前在书上见过的,它叫斯文豪氏攀蜥,还是台湾特有的物种呢。这种蜥蜴属于飞蜥科,在台湾分布很广。后来在公园内又见到好多条,大大小小都有。
后来听说,当晚有夜探社顶自然公园的活动,但需要预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打了个电话,但是,很遗憾,名额早就满了。这意味着我不能于晚上进入公园了。无奈,当天晚上,只好独自在附近的盘山公路附近走走,看能否找到什么两栖爬行动物。奇怪的是,可能那一带缺乏溪流之类的有水的环境,我尽管走了很多路,但没见到啥东西,一路上倒是见到不少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非洲大蜗牛。后来,下到一条小水沟里,才看到一只最常见的饰纹姬蛙(拉丁文学名Microhyla fissipes,臺湾名叫“小雨蛙”,因为它们喜欢在雨后出来繁殖)。
7月14日晚上,赶到花莲,入住民宿。在安静、秀美的花莲待了近3天,游太鲁阁公园、出海赏鲸(没见到鲸鱼,看到不少海豚)等,后于17日下午抵达台北。
有幸遇见台北树蛙
7月17日晚上,妻子和女儿都有点累了,因此我独自去台北市区的富阳自然生态公园夜探。去那里很方便,搭乘捷运(即地铁)到麟光站下车,走不远即可到达。来台湾之前,我就做过功课,知道富阳公园是个进行自然摄影的好地方。这个公园所在地是座小山,早年是一个弹药库,属于军事管制区。因此,该地块数十年来未见人工破坏,后来弹药库搬离,被改建为公园,并成为台北市区唯一一处自然生态公园,里面设置了多处野生动植物的导赏区。
当天晚上,我刚到富阳公园入口,就听到阵阵蛙鸣传来,快步过去,还没看到蛙呢,偶抬头,竟看到一条非常细长的蛇正缠绕在树枝上,缓缓爬行,似乎正在觅食。心里一阵激动,手忙脚乱取出相机与闪光灯就拍。正拍得起劲,忽见来了4个小伙子,他们跟我一样,戴着头灯,拿着手电,手持相机,我一看就乐了,心想,他们一定跟我一样是来这里夜探的。于是就跟他们打招呼,一聊方知,他们都是附近的台湾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其学业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关于当地的两栖爬行动物的。他们告诉我,树上的蛇叫“大头蛇”,无毒。事后我弄明白了,台湾所称“大头蛇”,即大陆所称的“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属于同物异名。不过,与我在宁波本地所见的绞花林蛇相比,那天晚上在台北见到的这条“大头蛇”身上的斑纹无论从形状还是颜色来看,还是有所不同的。
看来我的运气不错,居然能在台北遇见熟悉本地两爬的人。于是,接下来我索性跟着这4个大学生,一起“夜游”了。我边走边向他们请教,问这里可有什么特色蛙类?一个学生说,公园里有多种树蛙,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比较珍稀的台北树蛙(Rhacophorus taipeianus)。“不过,台北树蛙在冬季繁殖,在其他季节一般难以看到。”他说。我听了心里一阵失落。继续往前走,我忽然看到前面有一只绿色的小蛙趴伏在树叶上。“中国雨蛙!”我忍不住喊出了声。几个学生过来一看,有人惊讶地说:“这就是台北树蛙呀,你的运气真好啊!”我大喜过望,赶紧认真拍了起来。仔细观察便知,这只小蛙虽然跟中国雨蛙一样浑身碧绿,但并不像中国雨蛙那样体侧有明显的黑斑。
后来,在附近又找到一只台北树蛙,但为了赶上大学生,我没有时间多拍。(未完待续)
注:由于对同一物种,台湾的命名与大陆的命名多有不同,因此本文中给出了相对比较容易搞混的蛙类的拉丁文学名(均据《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以便爱好者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