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病现已成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病,患病率甚至高达20.4%,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颈椎病发病的60%。长期以来,由于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机理认识不清,给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疗效未尽人意,甚至有的患者在治疗中受到意外的医源性损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根据现代研究进展,寻找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方便的治疗途径,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患者来源于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病人,共68例。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22-70周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6年,平均3.2年;x线检查59例,CT检查2例。该两组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无其它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采纳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拟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2、治疗方案
对照组予以单纯牵引治疗,治疗组予以颈椎牵引、正骨推拿疗法,然后对两组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2、1单纯牵引组牵引疗法:患者采取坐位全身放松,将牵引带下方置于患者下颌部,后方置于枕部,头部略前倾(15°-25°)左右,根据调整牵引角度患者感受,以最大限度缓解症状的位置为最佳角度。牵引重量依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耐受程度而定。牵引重量初次为3-5kg,以后可逐步加重,最大牵引重量不超过患者体重的1/6kg。每日1次。每次牵引20分钟,10次1个疗程。
2、2牵引加手法治疗组
2、2、1牵引疗法同牵引疗法组
2、2、2推拿正骨疗法:(每两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2、2、1理筋手法: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用拇指、食指指腹按揉两侧风池、风府、扶突、天鼎、缺盆、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各30秒-1分钟。以酸胀为度。再对颈肩背部肌肉施以滚、拿法及弹拨。使颈肩背部肌肉最大程度的放松。此外,对痛点、痛区及颈丛、臂丛处施以重度按摩手法,以刺激颈丛和臂丛,提高痛阈,解除肌痉挛,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
2、2、2、2正骨手法:正骨复位手法分定位旋转复位法和颈椎斜板复位法。定位旋转复位法用于下段颈椎病变,颈椎斜板复位法用于上段颈椎病变。
定位旋转复位法: 患者正坐,术者双手触诊检查偏歪的棘突,然后向棘突偏歪侧主动旋转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的后外侧.另一手肘关节屈曲,以肘窝将其下颌部托住并用前臂和上臂将头部环抱并夹紧。将抱头的手向上牵拉并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头颈部,与此同时推顶棘突的拇指突然发力,多可听到“咔哒”声,并觉拇指下的棘突轻度位移。
颈椎斜板复位法:患者正坐,头略向前屈15~左右,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后侧,另一手抵住下颌部。沿颈椎纵轴方向做几次轻轻的颈部摇晃,待其放松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旋转至“扳机点”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速。旋转幅度一般要在5°-10°,在患者能忍受的限度内。此时患者多有一种解除绞锁的轻松感。
2、2、2、3调理手法:对患侧上肢施以拿法。自上而下5遍左右。再牵抖患肢3-5次,动作先轻后重,频率先慢后快。最后对颈肩背部及患肢施以轻度散法和拍法,使其恢复到最放松,最舒适的状态。对颈肩部及患肢施以拿、抖法,有利于对上肢的疼痛、麻木感的恢复。
3、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优):原有症状和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良):原有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较轻劳动和工作;有效(中):原有症状和体征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差):症状无变化或无改善。
4、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优良率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经过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用单纯的牵引治疗效果更好。
5、讨论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单纯牵引治疗,能更快、更有效的改善症状、体征。针对该病的临床发病特征及病因病理特点·,笔者在牵引的基础之上采用综合正骨推拿手法.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安全易操作。其作用原理一方面运用理筋弹拨等手法既有针对性的改善颈周软组织性能。调节颈推的外力平衡系统,又能增强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另一方面使用牵引后采用颈椎旋转扳法,可有效地控制头部前屈的角度,旋转的力量容易把握,准确定位调整患椎,最终调整异常的解剖结构,解除神经根受压,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目前,不论国际、国内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除了少数有典型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手术疗法外,大多数患者仍倾向于采用非手术治疗,常用的有颈椎牵引、中药、针灸、推拿、理疗等疗法。 其中颈椎牵引为国际、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现代研究认为从解剖生理角度来看,牵引可以使椎管容积增大,椎间隙增宽,从而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使颈椎小关节的刚度及应力下降,使颈椎发生蠕变。抑制颈椎的退变,并且牵引能有效降低椎间盘的内压。增加推拿手法治疗的安全性。有人报道。颈椎病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颈椎长时间的受力或受力不均衡,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除特殊情况需手术治疗外,均应采用非手术的牵引方法以改善颈椎受力情况,维持颈椎的力学稳定性。但是单纯的牵引治疗难以调节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纠正其解剖位置的变异,并且牵引过程中椎管容积增大,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间盘的内压降低都是短暂而有限的,如果不配合相应的手法改善颈椎的解剖位置、颈部软组织状态,就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神经根等受刺激或压迫的情况,消散其无菌性炎症,也就很难达到临床治愈的疗效,故而颈椎牵引临床上常作为手法治疗的辅助方法。
推拿为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通过直接的作用力使局部失衡的生物力状态趋向平衡,并起到稳定关系的作用,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内外力平衡状态,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和调整神经根和其邻近组织之间的关系。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软组织粘连,减小椎间盘压力,有利于已经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和回缩。减轻钩椎关节骨刺的刺激,牵开重叠的小关节或被嵌顿的关节膜。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清除自由基。促进致痛致炎物质的转换、分解和排泄。消除局部炎症刺激,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影响与调整神经感受器及其传人途径,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环。增强脊髓水平的闸门控制效应,抑制节段性痛性肌痉挛(压痛点),抑制丘脑相关神经核团的痛放电,激活脑的下行抑制系统,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EAS),调节镇痛物质的分泌等作用。针对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因病理进行治疗,临床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患者来源于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病人,共68例。按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38例;年龄22-70周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6年,平均3.2年;x线检查59例,CT检查2例。该两组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无其它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采纳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拟定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2、治疗方案
对照组予以单纯牵引治疗,治疗组予以颈椎牵引、正骨推拿疗法,然后对两组结果进行疗效评价。
2、1单纯牵引组牵引疗法:患者采取坐位全身放松,将牵引带下方置于患者下颌部,后方置于枕部,头部略前倾(15°-25°)左右,根据调整牵引角度患者感受,以最大限度缓解症状的位置为最佳角度。牵引重量依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耐受程度而定。牵引重量初次为3-5kg,以后可逐步加重,最大牵引重量不超过患者体重的1/6kg。每日1次。每次牵引20分钟,10次1个疗程。
2、2牵引加手法治疗组
2、2、1牵引疗法同牵引疗法组
2、2、2推拿正骨疗法:(每两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2、2、1理筋手法: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用拇指、食指指腹按揉两侧风池、风府、扶突、天鼎、缺盆、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各30秒-1分钟。以酸胀为度。再对颈肩背部肌肉施以滚、拿法及弹拨。使颈肩背部肌肉最大程度的放松。此外,对痛点、痛区及颈丛、臂丛处施以重度按摩手法,以刺激颈丛和臂丛,提高痛阈,解除肌痉挛,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
2、2、2、2正骨手法:正骨复位手法分定位旋转复位法和颈椎斜板复位法。定位旋转复位法用于下段颈椎病变,颈椎斜板复位法用于上段颈椎病变。
定位旋转复位法: 患者正坐,术者双手触诊检查偏歪的棘突,然后向棘突偏歪侧主动旋转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的后外侧.另一手肘关节屈曲,以肘窝将其下颌部托住并用前臂和上臂将头部环抱并夹紧。将抱头的手向上牵拉并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头颈部,与此同时推顶棘突的拇指突然发力,多可听到“咔哒”声,并觉拇指下的棘突轻度位移。
颈椎斜板复位法:患者正坐,头略向前屈15~左右,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后侧,另一手抵住下颌部。沿颈椎纵轴方向做几次轻轻的颈部摇晃,待其放松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旋转至“扳机点”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速。旋转幅度一般要在5°-10°,在患者能忍受的限度内。此时患者多有一种解除绞锁的轻松感。
2、2、2、3调理手法:对患侧上肢施以拿法。自上而下5遍左右。再牵抖患肢3-5次,动作先轻后重,频率先慢后快。最后对颈肩背部及患肢施以轻度散法和拍法,使其恢复到最放松,最舒适的状态。对颈肩部及患肢施以拿、抖法,有利于对上肢的疼痛、麻木感的恢复。
3、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优):原有症状和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良):原有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较轻劳动和工作;有效(中):原有症状和体征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差):症状无变化或无改善。
4、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优良率经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经过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用单纯的牵引治疗效果更好。
5、讨论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单纯牵引治疗,能更快、更有效的改善症状、体征。针对该病的临床发病特征及病因病理特点·,笔者在牵引的基础之上采用综合正骨推拿手法.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安全易操作。其作用原理一方面运用理筋弹拨等手法既有针对性的改善颈周软组织性能。调节颈推的外力平衡系统,又能增强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另一方面使用牵引后采用颈椎旋转扳法,可有效地控制头部前屈的角度,旋转的力量容易把握,准确定位调整患椎,最终调整异常的解剖结构,解除神经根受压,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目前,不论国际、国内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除了少数有典型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手术疗法外,大多数患者仍倾向于采用非手术治疗,常用的有颈椎牵引、中药、针灸、推拿、理疗等疗法。 其中颈椎牵引为国际、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现代研究认为从解剖生理角度来看,牵引可以使椎管容积增大,椎间隙增宽,从而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有利于神经根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使颈椎小关节的刚度及应力下降,使颈椎发生蠕变。抑制颈椎的退变,并且牵引能有效降低椎间盘的内压。增加推拿手法治疗的安全性。有人报道。颈椎病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颈椎长时间的受力或受力不均衡,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除特殊情况需手术治疗外,均应采用非手术的牵引方法以改善颈椎受力情况,维持颈椎的力学稳定性。但是单纯的牵引治疗难以调节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纠正其解剖位置的变异,并且牵引过程中椎管容积增大,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间盘的内压降低都是短暂而有限的,如果不配合相应的手法改善颈椎的解剖位置、颈部软组织状态,就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神经根等受刺激或压迫的情况,消散其无菌性炎症,也就很难达到临床治愈的疗效,故而颈椎牵引临床上常作为手法治疗的辅助方法。
推拿为传统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通过直接的作用力使局部失衡的生物力状态趋向平衡,并起到稳定关系的作用,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内外力平衡状态,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和调整神经根和其邻近组织之间的关系。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软组织粘连,减小椎间盘压力,有利于已经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和回缩。减轻钩椎关节骨刺的刺激,牵开重叠的小关节或被嵌顿的关节膜。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清除自由基。促进致痛致炎物质的转换、分解和排泄。消除局部炎症刺激,消除神经根炎性水肿,影响与调整神经感受器及其传人途径,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疼痛部位的微循环。增强脊髓水平的闸门控制效应,抑制节段性痛性肌痉挛(压痛点),抑制丘脑相关神经核团的痛放电,激活脑的下行抑制系统,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EAS),调节镇痛物质的分泌等作用。针对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因病理进行治疗,临床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