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教育的内涵包括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高度的成就需求。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方法包括:通过心理暗示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出积极的期望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关键词】人格教育;内涵;方法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个人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人格正是良好的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因为其“文以载道”的特性,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语文教材与人格教育
语文教材是将民族文化的结晶内化为学生人文底蕴和人格教育的媒介。
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不仅牵涉到文章语言形式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表达方式等因素,也牵涉到语言形式之外如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审美的心理情绪等内容。对教材的解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一种精神价值活动,因为读者的现实人格在文章中为理想人格所改造和扬弃,从而升华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学生在阅读教材品味文章的同时,拓展人格特质的自由性、创造性和超越性,让作者的理想精神潜力得到发挥和解放,从而形成健全的价值体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人格属性,以健全学生的人性品格来。
二、人格教育的内涵
1.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日益激烈的竟争最终是知识能力的竟争,知识能力的获得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取得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终身学习成了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人与人的竟争其实就是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持续程度的较量,所以在新世纪,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每时每刻都坚持学习,也就是要具备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
2.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即追求科学真理的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这些态度和精神内化为一种精神品质,形成一种面向实践,面向真实社会的永远开放的求真务实的态度,这是人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争取成功的重要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对侍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比单纯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如果只有科学知识而无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分别时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治学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中应将求真务实的精神置于首位。
3.锐意进取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造性的有无,不仅关系着个人的人格健康与否,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我国,因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思进取,传统保守的思想在青少年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这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锐意进取的人格素质教育是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4.高度的成就需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成就需求程度与成就之间存在的正相关性。成就需求感强的人,具有不断克服障碍的毅力,在追求中能够坚韧不拔,积极改变追求目标并不断取得进步;成就需求低的人则易于退缩、松散、停滞不前。同时他还认为,成就需求是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由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长期影响,人们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因循环旧的惰性人性。中学生由于身处整个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氛围中,难免受其影响,养成安于现状的惰性人格,因此教育者要在教育中积极改善这种人格素质,使其向弘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方向发展。
三、人格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
1.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很多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整天牵着学生鼻子,课堂上学生听他讲,课后让学生照他说的去做,学生在这种压制与强迫中学习,既感受不到创新的快乐,也缺乏自我负责的意识,而形成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教师要求严就好好地学,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也跟着松懈,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局面。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淡化,养成投巧取巧的心理,缺乏求真务实的自我负责态度。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来强化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笔者在上新班的第一节语文课时,就告诉学生:在我的课上,你不必为背诵课文、赶做练习发愁,因为我不会强迫你们你们做这些。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你对你自己学习的负责就是对你自身前途命运的负责,我会对你的语文学习加以指导,但落实、研究、探讨、尝试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我给了你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思考研究,如果你偷懒,损失是你自己的,我也不会惩罚你。只要你对自己负责,你就一定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在刚开始一段时间里,我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上面的观念。时间一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到努力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不依赖老师,自己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作鉴赏示范,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激情,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人生体验,与作者产生某种共鸣,体验欣赏审美的愉悦。熏陶渐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探索出学习鉴赏的方法,鉴赏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提出积极的期望要求
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证明了积极的期望要求对成长的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导向、趋成作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中都有成功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他们制定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发展的学习方案,并督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学生障碍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目标,他们在品尝成功的乐趣后就会更加自信更加专注地学习,不断进取,走向新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培养其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格。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争论情景,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传统的教学中,对陶渊明的归隐、远离官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精神是知识分子最后的精神堡垒,但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否就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解读呢?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归园田吗?”有的同学认为保持个人的志趣而让家人受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责任感,所以陶渊明的归隐并不值得赞扬;有的人则认为新时代并不需要隐士,官场的黑暗并非因陶渊明的隐居而有所改变,如当今的反腐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如果所有的有着高洁品质的人都像他一样远离官场,反腐败工作还会有今天的成效吗?所以他的退隐是一种消极避世,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虽然在讨论中这些观念并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表明学生在试着走出传统的既成的思维定势,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这时应适时地给以鼓励,并作出积极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格教育;内涵;方法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个人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健康的人格正是良好的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因为其“文以载道”的特性,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语文教材与人格教育
语文教材是将民族文化的结晶内化为学生人文底蕴和人格教育的媒介。
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章,不仅牵涉到文章语言形式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和表达方式等因素,也牵涉到语言形式之外如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审美的心理情绪等内容。对教材的解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一种精神价值活动,因为读者的现实人格在文章中为理想人格所改造和扬弃,从而升华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学生在阅读教材品味文章的同时,拓展人格特质的自由性、创造性和超越性,让作者的理想精神潜力得到发挥和解放,从而形成健全的价值体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人格属性,以健全学生的人性品格来。
二、人格教育的内涵
1.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日益激烈的竟争最终是知识能力的竟争,知识能力的获得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取得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终身学习成了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人与人的竟争其实就是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持续程度的较量,所以在新世纪,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每时每刻都坚持学习,也就是要具备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
2.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即追求科学真理的理性态度和求实精神。这些态度和精神内化为一种精神品质,形成一种面向实践,面向真实社会的永远开放的求真务实的态度,这是人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并争取成功的重要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对侍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比单纯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如果只有科学知识而无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分别时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治学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中应将求真务实的精神置于首位。
3.锐意进取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造性的有无,不仅关系着个人的人格健康与否,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我国,因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思进取,传统保守的思想在青少年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这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锐意进取的人格素质教育是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4.高度的成就需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成就需求程度与成就之间存在的正相关性。成就需求感强的人,具有不断克服障碍的毅力,在追求中能够坚韧不拔,积极改变追求目标并不断取得进步;成就需求低的人则易于退缩、松散、停滞不前。同时他还认为,成就需求是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由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长期影响,人们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因循环旧的惰性人性。中学生由于身处整个文化传统所形成的氛围中,难免受其影响,养成安于现状的惰性人格,因此教育者要在教育中积极改善这种人格素质,使其向弘毅进取、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方向发展。
三、人格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
1.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很多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整天牵着学生鼻子,课堂上学生听他讲,课后让学生照他说的去做,学生在这种压制与强迫中学习,既感受不到创新的快乐,也缺乏自我负责的意识,而形成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教师要求严就好好地学,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也跟着松懈,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局面。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淡化,养成投巧取巧的心理,缺乏求真务实的自我负责态度。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来强化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笔者在上新班的第一节语文课时,就告诉学生:在我的课上,你不必为背诵课文、赶做练习发愁,因为我不会强迫你们你们做这些。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你对你自己学习的负责就是对你自身前途命运的负责,我会对你的语文学习加以指导,但落实、研究、探讨、尝试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我给了你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思考研究,如果你偷懒,损失是你自己的,我也不会惩罚你。只要你对自己负责,你就一定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在刚开始一段时间里,我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上面的观念。时间一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到努力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不依赖老师,自己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作鉴赏示范,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激情,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人生体验,与作者产生某种共鸣,体验欣赏审美的愉悦。熏陶渐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探索出学习鉴赏的方法,鉴赏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提出积极的期望要求
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证明了积极的期望要求对成长的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导向、趋成作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中都有成功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他们制定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发展的学习方案,并督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学生障碍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目标,他们在品尝成功的乐趣后就会更加自信更加专注地学习,不断进取,走向新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培养其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格。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争论情景,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如在教授《归去来兮辞》时,传统的教学中,对陶渊明的归隐、远离官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的精神是知识分子最后的精神堡垒,但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否就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解读呢?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讨论环节:“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归园田吗?”有的同学认为保持个人的志趣而让家人受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责任感,所以陶渊明的归隐并不值得赞扬;有的人则认为新时代并不需要隐士,官场的黑暗并非因陶渊明的隐居而有所改变,如当今的反腐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如果所有的有着高洁品质的人都像他一样远离官场,反腐败工作还会有今天的成效吗?所以他的退隐是一种消极避世,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虽然在讨论中这些观念并不一定正确,但至少表明学生在试着走出传统的既成的思维定势,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这时应适时地给以鼓励,并作出积极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