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抓把老母叶,丢在吊锅子中,
冷水煮三煮,热水冲三冲,
姐三盅,郎三盅,粗茶味也浓
——神农架民谣
如今,人们喝茶讲究色、香、味,视春茶为上品。旧时,神农架人喝茶,茶越涩越好,一般以夏茶为主。当时,山里茶树很少,人们舍不得将芽尖摘下,只得等叶片长大了才摘下来做成粗茶,这种茶,人们称之“老母叶”。只有少数人家将清明时期的芽尖采下做成“香茶”。山里人有句民谚:“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难得摘。”一般农家都是喝的粗茶“老母叶”。
神农架喝茶也很讲究,煮出来的茶也别有风味,这种别具风味的茶,人们叫它“吊锅子茶。”
神农架农家。家家都有火塘(也称火垅)。一年四季疙瘩火不断,火塘的房梁上系一个活动的吊钩,可以向上缩短,也可以往下伸长,吊钩可以挂做饭用的大铁锅,也可以挂烧开水用的大铜壶,还可以挂煮茶用的小铜罐,这些器皿统称为“吊锅子”。用来煮茶的“吊锅子”上有个桃型活页的铜片盖着铜罐的罐嘴。煮茶时,先将铜罐挂在吊钩上,让火将铜罐干烧得发烫后,抓一大把“老母叶”放进吊锅子里,摇着吊钩,让茶叶在罐内翻动,直到茶叶散发出香味时,倒进冷水,从吊钩上把铜罐取下,挂上,又取下,又挂上,来回煮上三煮,将这道茶水倒在一个器皿中,这道茶称为“茶卤”,再用开水冲进铜罐,冲上三次,这就是第二道茶,这道茶味道是最好的,所以人们说“烟吃头口,茶喝二道”。喝这道茶,火塘围坐的人们都等主人斟上一盅,先敬给老人,老人喝完后斟上一盅传给下一位,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往下传,直到大家都喝到为止。在这种场合,就是有传染病的人,也是同杯共盏的。这种饮茶的习俗总有点不卫生,但使人感到亲切,有个热烈、和气的氛围,这也是神农架人为了重情意而什么都不计较的性格。这种习俗不得不让人敬重神农架人的朴实豪爽的讲情意的品格。喝完这道茶,主人再将第一道茶倒进铜罐,再用开水冲上三冲,此后的各道茶,人们可以各拿各的杯、盅、碗随便地饮用了。
喝第二道茶时,还有个奇事,那就是谁给另一个人斟茶时,茶盅的水面上有一个“茶棒棒”(茶叶中的小枝条)漂浮时,人们称这是“送财喜”。喝得到这盅茶的人就会乐得合不上嘴,接过茶盅就得说上四言八句吉利话:“送来一只船,船上扬起帆,一帆风又顺,岁岁得平安!”或说:“送来一根木,造间大瓦屋,有根顶梁柱,子孙享清福!”如果,接到这盅茶的人说不到四言八句,就要把这盅茶推给下一位,笑着说道:“这福该你享了。”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不会说四言八句。从这个饮茶的习俗中,你可以品味到了茶香,茶趣,能不说这是山里的茶文化吗!
如今,神农架翠绿的茶林满山遍岭,红花茶、木鱼茶、香飘四海。茶叶越做越细,越做越精,上品茶、精品茶、珍品茶、争奇斗艳,“老母叶”也羞于露面了。“吊锅子”茶也羞于敬客了。
现在神农架人喝茶不仅讲究茶叶,也讲究茶具,还追求茶道。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古老的习俗也将离人们越来越远,民俗在变、民风在变,但愿人们的传统美德不变。可是,现在有些势利眼的人,他们的茶分上中下三等,他的客人也分上中下三等,于是乎又有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新“俗”气。
“吊锅子茶”,我深深地留念着你。我站在茶山,在云雾中呐喊:
回来吧,吊锅子茶,
你三盅,我三盅,
相茶情意浓!
阅读链接
神农架上茶色浓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神农架相传是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且茶又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所发现,《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4000年以降,无人对此质疑,中国茶圣陆羽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神农架是至今地球同纬度的唯一绿洲,世界植物园,亚热带、北温带及东西部的植物均在此聚集,最新的高等植物统计有2770种,不仅是茶在神农架生长的条件良好,其它植物亦然。神农架的茶主要产于木鱼坪海拔1400米的高山,此地空气清新,多雾多雨,晴天亦阳光灿烂,气候变化频繁,或者说是在地球最纯净的绿色山野上,神农茶在这里生长着,长成的风景如翠绿之屏。
冷水煮三煮,热水冲三冲,
姐三盅,郎三盅,粗茶味也浓
——神农架民谣
如今,人们喝茶讲究色、香、味,视春茶为上品。旧时,神农架人喝茶,茶越涩越好,一般以夏茶为主。当时,山里茶树很少,人们舍不得将芽尖摘下,只得等叶片长大了才摘下来做成粗茶,这种茶,人们称之“老母叶”。只有少数人家将清明时期的芽尖采下做成“香茶”。山里人有句民谚:“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难得摘。”一般农家都是喝的粗茶“老母叶”。
神农架喝茶也很讲究,煮出来的茶也别有风味,这种别具风味的茶,人们叫它“吊锅子茶。”
神农架农家。家家都有火塘(也称火垅)。一年四季疙瘩火不断,火塘的房梁上系一个活动的吊钩,可以向上缩短,也可以往下伸长,吊钩可以挂做饭用的大铁锅,也可以挂烧开水用的大铜壶,还可以挂煮茶用的小铜罐,这些器皿统称为“吊锅子”。用来煮茶的“吊锅子”上有个桃型活页的铜片盖着铜罐的罐嘴。煮茶时,先将铜罐挂在吊钩上,让火将铜罐干烧得发烫后,抓一大把“老母叶”放进吊锅子里,摇着吊钩,让茶叶在罐内翻动,直到茶叶散发出香味时,倒进冷水,从吊钩上把铜罐取下,挂上,又取下,又挂上,来回煮上三煮,将这道茶水倒在一个器皿中,这道茶称为“茶卤”,再用开水冲进铜罐,冲上三次,这就是第二道茶,这道茶味道是最好的,所以人们说“烟吃头口,茶喝二道”。喝这道茶,火塘围坐的人们都等主人斟上一盅,先敬给老人,老人喝完后斟上一盅传给下一位,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往下传,直到大家都喝到为止。在这种场合,就是有传染病的人,也是同杯共盏的。这种饮茶的习俗总有点不卫生,但使人感到亲切,有个热烈、和气的氛围,这也是神农架人为了重情意而什么都不计较的性格。这种习俗不得不让人敬重神农架人的朴实豪爽的讲情意的品格。喝完这道茶,主人再将第一道茶倒进铜罐,再用开水冲上三冲,此后的各道茶,人们可以各拿各的杯、盅、碗随便地饮用了。
喝第二道茶时,还有个奇事,那就是谁给另一个人斟茶时,茶盅的水面上有一个“茶棒棒”(茶叶中的小枝条)漂浮时,人们称这是“送财喜”。喝得到这盅茶的人就会乐得合不上嘴,接过茶盅就得说上四言八句吉利话:“送来一只船,船上扬起帆,一帆风又顺,岁岁得平安!”或说:“送来一根木,造间大瓦屋,有根顶梁柱,子孙享清福!”如果,接到这盅茶的人说不到四言八句,就要把这盅茶推给下一位,笑着说道:“这福该你享了。”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不会说四言八句。从这个饮茶的习俗中,你可以品味到了茶香,茶趣,能不说这是山里的茶文化吗!
如今,神农架翠绿的茶林满山遍岭,红花茶、木鱼茶、香飘四海。茶叶越做越细,越做越精,上品茶、精品茶、珍品茶、争奇斗艳,“老母叶”也羞于露面了。“吊锅子”茶也羞于敬客了。
现在神农架人喝茶不仅讲究茶叶,也讲究茶具,还追求茶道。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古老的习俗也将离人们越来越远,民俗在变、民风在变,但愿人们的传统美德不变。可是,现在有些势利眼的人,他们的茶分上中下三等,他的客人也分上中下三等,于是乎又有了“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新“俗”气。
“吊锅子茶”,我深深地留念着你。我站在茶山,在云雾中呐喊:
回来吧,吊锅子茶,
你三盅,我三盅,
相茶情意浓!
阅读链接
神农架上茶色浓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神农架相传是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且茶又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所发现,《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4000年以降,无人对此质疑,中国茶圣陆羽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神农架是至今地球同纬度的唯一绿洲,世界植物园,亚热带、北温带及东西部的植物均在此聚集,最新的高等植物统计有2770种,不仅是茶在神农架生长的条件良好,其它植物亦然。神农架的茶主要产于木鱼坪海拔1400米的高山,此地空气清新,多雾多雨,晴天亦阳光灿烂,气候变化频繁,或者说是在地球最纯净的绿色山野上,神农茶在这里生长着,长成的风景如翠绿之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