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寒料峭中,延安鲁艺秧歌队在锣鼓、唢呐、手风琴的伴奏下,热气蒸腾地走出桥儿沟以后,就被闻声赶来的观众一路拥到城北门外文化沟沟口。
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南泥湾开荒》《运盐》《兄妹开荒》等广场小歌剧,依次地上演着,其中赢得掌声、喝彩声最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秧歌剧《兄妹开荒》。伴随着热烈的开场锣鼓和两声雄鸡打鸣,头扎着白羊肚毛巾英雄结,身穿毛蓝短褂,腰系紫红色的粗羊毛围巾,肩扛镢头的男主角“哥哥”,踏着轻快的秧歌舞步,边走边唱:
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
叫得太阳红又红;
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
紧接着,扮相俊俏的“妹妹”身着蓝裤花袄,腰系大红缎带,肩挑一副送饭篮子,在锣鼓声中扭着轻盈曼妙的秧歌优雅地上场。场内有些观众对演员熟悉,一个小伙子大声指点着:“那是王大化!”而身旁的老妈妈,揉了揉眼睛,问着女儿:“你看那个女主角娇娃,是谁呀?”女儿说:“她叫李波。”
这一天,是1943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秧歌队又先后去中央党校、八路军总部拜年。最后一站是依山邻水的枣园。露天舞台设在村落的打谷场上,天色已晚,大型的汽灯亮了起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坐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谷场的小板凳上,同枣园的老百姓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着演出。
这出广场秧歌剧,乡土气息浓郁,剧情却十分简单:哥哥在山上开荒,妹妹前来送饭,哥哥有意逗趣,假装睡懒觉。妹妹见了,非常气恼,不肯给他开饭。哥哥看妹妹当真了,赶忙进行解释。二十几分钟的小戏,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边区生产自救的重大主题。
晚风劲吹,尘土飞扬,毛主席的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介意。身边的工作人员大概是怕风尘呛着他,给他戴上一个大口罩,但他马上用手拉开,目不转睛地观看表演,不时地纵声大笑。他是从心底里为《兄妹开荒》的演出叫好呢!
当时有人撰文说:毛主席那忘情的笑啊,像朝霞股灿烂。诗人戈壁舟在诗歌《毛主席笑了》中写道:有了毛主席的文艺方向,秧歌队到处扭唱。我们给毛主席表演,毛主席亲自到场。大秧歌一完都往下坐,王大化演出《兄妹开荒》写的就是领袖观看《兄妹开荒》的场面。
演出在观众与演员欢情互动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毛主席笑容可掬地握着王大化的手,夸赞他:“演得真好l谢谢你。”然后,他对身旁的朱德总司令说了一句:“这才像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嘛!”朱德也连声赞道:“不错。今年的节目与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
由于领袖的表彰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春节过后,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兄妹开荒》剧本和音乐曲谱,同年4月还发表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
对于这出小戏,想不到戎马倥偬中的毛主席竟然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有一次他依稀地听到有人在唱《兄妹开荒》,便循声走出窑洞,发现是任弼时的小女儿远征在表演,只见她扮完哥哥又扮妹妹,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十分可爱。主席夸奖她,说:“哎哟,这孩子唱得还真不错嘛!”
二
《兄妹开荒》的首演轰动了延安,轰动了陕甘宁边区。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有鲁艺秧歌队的演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奔走相告,跟着观看,几乎场场不落空,有的干脆带上干粮跟着走。常常是观众们眼看着秧歌队进了鲁艺校门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这天,鲁艺秧歌队刚刚出发,桥儿沟的三个卖杂货的小商贩,就骑着自行车追赶,整整一天,秧歌队所到之处,他们都形影不离。当地盛传,延长县的一个“伞头”(秧歌舞中领舞领唱的演员),头上挽着虎豹头结,身穿老羊皮皮袄,背上搭着一个褡裢,脖颈上插着长烟袋杆,跟着秧歌队走了三天,才猛地记起原是要走亲戚的事儿。川口乡的一个聋人,竟然也跟着秧歌队看了好几天呢!成千上万的观众,看着他们熟悉却又觉得新鲜的新型农民形象,长时间地沉浸在欢乐气氛之中。
小戏在延安不知道演唱了多少场,可观众们就是百看不厌。在鲁艺文学院校内,只要锣鼓敲响,东山上的文学系、美术系和院部的师生以及桥儿沟附近的老乡们,一瞬间就会蜂拥而来,把教堂旁边的空地挤得水泄不通。
开始时,观众是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投身其间,与演员一道歌唱了。《兄妹开荒》中《向劳动英雄们看齐》这支歌,很快便在群众中流行开来,变成了一曲新民歌,甚至老百姓家里办喜事,那些民间乐手也要反复地吹奏。
王震同志领导的三五九旅,在开发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出色业绩,鲁艺秧歌队前去慰问。当唱到《向劳动英雄们看齐》这支歌时,数以千计的战士,一齐举起镢头,和演员一同歌唱:
哥哥我前面开荒地,
妹妹来打土多卖力,
赶上那边区众英雄,
学习模范齐努力……
沸腾的歌声在南泥湾的山野里久久地回响。
继王大化和李波在延安首演之后,各地一些著名演员也纷纷上演这一剧目。于蓝与王大化联袂演唱《兄妹开荒》的剧照,悬挂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墙壁上,收藏进上海音像资料馆;歌唱家王昆与著名演员陈强合作演出的剧照,陈列于鲁艺旧址的展室;而赵丽蓉、郭兰英分别于1945、1948年在张家口演出《兄妹开荒》的场景,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
老一辈歌唱家中,王昆与《兄妹开荒》的缘分是最长久的。从延安到北京,她足足演唱了60多年。2009年8月9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纪念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七十周年演唱会上,84岁高龄的王昆与陈佩斯联袂演唱的《兄妹开荒》,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纪念著名音乐家安波诞辰七十周年作品演唱会,则是以《兄妹开荒》压轴。
《兄妹开荒》的清歌,不仅响彻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以至各个解放区,同时也传到了国统区。它的演唱把云南大学纪念五四运动的大型篝火晚会推向了高潮;而且,跟随西南联大的文艺队进入了北京城。王大化在大连演出时,赢得了苏军官兵的狂热喝彩和热烈拥抱。 当时,陪都重庆也掀起了秧歌剧演出的高潮。1945年,在纪念新华日报成立七周年的晚会上,由周恩来同志组织的秧歌剧登场演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扮演《兄妹开荒》中哥哥角色的,竟是八路军办事处救亡俱乐部主任荣高棠。只见他身穿陕北农民的对襟短褂,头扎羊肚子毛巾,肩扛镢头,快步上场,“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的歌声一出口,便赢得了满堂彩,整个广场顿时沸腾起来。从此,《兄妹开荒》便成为荣高棠业余演出生涯的保留曲目。
将近40年的时间流过,南方局的老前辈应邀齐聚重庆红岩村。重游旧地,往事如昨,大家心潮澎湃,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荣高棠扮演的《兄妹开荒》角色,想起那欢乐喜庆的气氛。在孔原、童小鹏等同志的热情邀约下,年过七旬的荣高棠神采奕奕地欣然登场。依旧是当年的服饰:典型的白布小褂上系着一条腰带,宽阔的肩膀上扛着一把雪亮的镢头,英姿不减当年,歌声依然高亢,舞步还是那样灵活。一曲方罢,荣老就诙谐地对观众说:“现在该轮到我这个演哥哥的偷懒睡觉了”。话音未落,他就顺势半躺在身旁的道具椅子上。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顿时响成一片。翌年,在中国第五届全运会闭幕式上,担任组委会顾问的荣老与著名青年歌唱家远征合作,再一次表演了《兄妹开荒》,他的神态,他的豪情,分明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三
这一剧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延安精神、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引下,众多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刻苦努力的结果。
据首演者李波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领导指定王大化与她同编剧羊路由合作,编排一个节目。当时,边区劳动英雄马丕恩父女的事迹进入了他们的选材视野。几天之后,他们就把编好的劳动英雄故事、歌词与对白,送到有“民歌大王”之称的安波那里,请他为之谱曲。于是,百忙中的安波,放下其他创作,抓紧晚上时间突击谱曲。那个场面十分动人:小窑洞里,灯光如豆,安波坐在一张小桌子前,王大化与李波分列左右。安波的创作刻苦而又虚心,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支曲子谱完,感觉不理想马上就改。只是开头的“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一曲,就不知道改了多少遍,直到内容、形式、风格、唱腔达到完美统一。
编剧羊路由说,《兄妹开荒》的创作,从酝酿到完成大约不到一个月,它是毛泽东发表《讲话》后,延安掀起的秧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是《讲话》精神指引、催生的一部创新作品。它的题材直接来自于边区大生产运动;剧本歌词也是边区民众语言的生动提炼;它的曲调经过多人创作筛选,最终吸纳了边区人民最为喜爱的郿鄂曲子音乐元素,并加以提炼升华。这些都是这部作品能够广受人民喜爱,且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羊路由与安波创新意识很强,善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充分尊重当地民间古老秧歌艺术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这样,于亲切、温馨之外,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能够寓教于乐。
时任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钊同志,谈到她看《兄妹开荒》的感受时说:“剧中解放了的崭新农民形象,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陕北农民,被这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动人的演技迷住了。”
作为中国歌剧十大经典之一,《兄妹开荒》一直是人民大众的最爱,喜闻乐见,久演不衰。
我生也晚,及至有幸踏上延安革命圣地,已经是七十余年之后了。不要说当年的编剧作曲家、演唱者,无缘得见,甚至身临其境的观众,多已故去。但是,由于我从小就喜爱这出戏,那故事、那曲调、那形象、那场景,依旧在深深地感染着我,耳畔不时地震响着那清脆欢快的歌声。那天,参观杨家岭旧址,当我听到讲解员用地道的陕北腔表演《兄妹开荒》中的独自:
自从(19)35年革命后,
俺们的日子
是一年更比一年强,
吃的穿的都不错,
一家四口喜洋洋,那个喜洋洋。
脑子里立刻构想了两句歌词:笙歌岁月情如海,锦样年光唱着过。
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南泥湾开荒》《运盐》《兄妹开荒》等广场小歌剧,依次地上演着,其中赢得掌声、喝彩声最多,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秧歌剧《兄妹开荒》。伴随着热烈的开场锣鼓和两声雄鸡打鸣,头扎着白羊肚毛巾英雄结,身穿毛蓝短褂,腰系紫红色的粗羊毛围巾,肩扛镢头的男主角“哥哥”,踏着轻快的秧歌舞步,边走边唱:
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
叫得太阳红又红;
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
紧接着,扮相俊俏的“妹妹”身着蓝裤花袄,腰系大红缎带,肩挑一副送饭篮子,在锣鼓声中扭着轻盈曼妙的秧歌优雅地上场。场内有些观众对演员熟悉,一个小伙子大声指点着:“那是王大化!”而身旁的老妈妈,揉了揉眼睛,问着女儿:“你看那个女主角娇娃,是谁呀?”女儿说:“她叫李波。”
这一天,是1943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秧歌队又先后去中央党校、八路军总部拜年。最后一站是依山邻水的枣园。露天舞台设在村落的打谷场上,天色已晚,大型的汽灯亮了起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坐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谷场的小板凳上,同枣园的老百姓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着演出。
这出广场秧歌剧,乡土气息浓郁,剧情却十分简单:哥哥在山上开荒,妹妹前来送饭,哥哥有意逗趣,假装睡懒觉。妹妹见了,非常气恼,不肯给他开饭。哥哥看妹妹当真了,赶忙进行解释。二十几分钟的小戏,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边区生产自救的重大主题。
晚风劲吹,尘土飞扬,毛主席的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介意。身边的工作人员大概是怕风尘呛着他,给他戴上一个大口罩,但他马上用手拉开,目不转睛地观看表演,不时地纵声大笑。他是从心底里为《兄妹开荒》的演出叫好呢!
当时有人撰文说:毛主席那忘情的笑啊,像朝霞股灿烂。诗人戈壁舟在诗歌《毛主席笑了》中写道:有了毛主席的文艺方向,秧歌队到处扭唱。我们给毛主席表演,毛主席亲自到场。大秧歌一完都往下坐,王大化演出《兄妹开荒》写的就是领袖观看《兄妹开荒》的场面。
演出在观众与演员欢情互动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毛主席笑容可掬地握着王大化的手,夸赞他:“演得真好l谢谢你。”然后,他对身旁的朱德总司令说了一句:“这才像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嘛!”朱德也连声赞道:“不错。今年的节目与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
由于领袖的表彰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春节过后,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兄妹开荒》剧本和音乐曲谱,同年4月还发表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
对于这出小戏,想不到戎马倥偬中的毛主席竟然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有一次他依稀地听到有人在唱《兄妹开荒》,便循声走出窑洞,发现是任弼时的小女儿远征在表演,只见她扮完哥哥又扮妹妹,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十分可爱。主席夸奖她,说:“哎哟,这孩子唱得还真不错嘛!”
二
《兄妹开荒》的首演轰动了延安,轰动了陕甘宁边区。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有鲁艺秧歌队的演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奔走相告,跟着观看,几乎场场不落空,有的干脆带上干粮跟着走。常常是观众们眼看着秧歌队进了鲁艺校门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这天,鲁艺秧歌队刚刚出发,桥儿沟的三个卖杂货的小商贩,就骑着自行车追赶,整整一天,秧歌队所到之处,他们都形影不离。当地盛传,延长县的一个“伞头”(秧歌舞中领舞领唱的演员),头上挽着虎豹头结,身穿老羊皮皮袄,背上搭着一个褡裢,脖颈上插着长烟袋杆,跟着秧歌队走了三天,才猛地记起原是要走亲戚的事儿。川口乡的一个聋人,竟然也跟着秧歌队看了好几天呢!成千上万的观众,看着他们熟悉却又觉得新鲜的新型农民形象,长时间地沉浸在欢乐气氛之中。
小戏在延安不知道演唱了多少场,可观众们就是百看不厌。在鲁艺文学院校内,只要锣鼓敲响,东山上的文学系、美术系和院部的师生以及桥儿沟附近的老乡们,一瞬间就会蜂拥而来,把教堂旁边的空地挤得水泄不通。
开始时,观众是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知不觉间,他们就投身其间,与演员一道歌唱了。《兄妹开荒》中《向劳动英雄们看齐》这支歌,很快便在群众中流行开来,变成了一曲新民歌,甚至老百姓家里办喜事,那些民间乐手也要反复地吹奏。
王震同志领导的三五九旅,在开发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出色业绩,鲁艺秧歌队前去慰问。当唱到《向劳动英雄们看齐》这支歌时,数以千计的战士,一齐举起镢头,和演员一同歌唱:
哥哥我前面开荒地,
妹妹来打土多卖力,
赶上那边区众英雄,
学习模范齐努力……
沸腾的歌声在南泥湾的山野里久久地回响。
继王大化和李波在延安首演之后,各地一些著名演员也纷纷上演这一剧目。于蓝与王大化联袂演唱《兄妹开荒》的剧照,悬挂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墙壁上,收藏进上海音像资料馆;歌唱家王昆与著名演员陈强合作演出的剧照,陈列于鲁艺旧址的展室;而赵丽蓉、郭兰英分别于1945、1948年在张家口演出《兄妹开荒》的场景,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
老一辈歌唱家中,王昆与《兄妹开荒》的缘分是最长久的。从延安到北京,她足足演唱了60多年。2009年8月9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纪念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七十周年演唱会上,84岁高龄的王昆与陈佩斯联袂演唱的《兄妹开荒》,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纪念著名音乐家安波诞辰七十周年作品演唱会,则是以《兄妹开荒》压轴。
《兄妹开荒》的清歌,不仅响彻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以至各个解放区,同时也传到了国统区。它的演唱把云南大学纪念五四运动的大型篝火晚会推向了高潮;而且,跟随西南联大的文艺队进入了北京城。王大化在大连演出时,赢得了苏军官兵的狂热喝彩和热烈拥抱。 当时,陪都重庆也掀起了秧歌剧演出的高潮。1945年,在纪念新华日报成立七周年的晚会上,由周恩来同志组织的秧歌剧登场演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扮演《兄妹开荒》中哥哥角色的,竟是八路军办事处救亡俱乐部主任荣高棠。只见他身穿陕北农民的对襟短褂,头扎羊肚子毛巾,肩扛镢头,快步上场,“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的歌声一出口,便赢得了满堂彩,整个广场顿时沸腾起来。从此,《兄妹开荒》便成为荣高棠业余演出生涯的保留曲目。
将近40年的时间流过,南方局的老前辈应邀齐聚重庆红岩村。重游旧地,往事如昨,大家心潮澎湃,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荣高棠扮演的《兄妹开荒》角色,想起那欢乐喜庆的气氛。在孔原、童小鹏等同志的热情邀约下,年过七旬的荣高棠神采奕奕地欣然登场。依旧是当年的服饰:典型的白布小褂上系着一条腰带,宽阔的肩膀上扛着一把雪亮的镢头,英姿不减当年,歌声依然高亢,舞步还是那样灵活。一曲方罢,荣老就诙谐地对观众说:“现在该轮到我这个演哥哥的偷懒睡觉了”。话音未落,他就顺势半躺在身旁的道具椅子上。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顿时响成一片。翌年,在中国第五届全运会闭幕式上,担任组委会顾问的荣老与著名青年歌唱家远征合作,再一次表演了《兄妹开荒》,他的神态,他的豪情,分明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三
这一剧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延安精神、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引下,众多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刻苦努力的结果。
据首演者李波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鲁艺领导指定王大化与她同编剧羊路由合作,编排一个节目。当时,边区劳动英雄马丕恩父女的事迹进入了他们的选材视野。几天之后,他们就把编好的劳动英雄故事、歌词与对白,送到有“民歌大王”之称的安波那里,请他为之谱曲。于是,百忙中的安波,放下其他创作,抓紧晚上时间突击谱曲。那个场面十分动人:小窑洞里,灯光如豆,安波坐在一张小桌子前,王大化与李波分列左右。安波的创作刻苦而又虚心,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支曲子谱完,感觉不理想马上就改。只是开头的“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一曲,就不知道改了多少遍,直到内容、形式、风格、唱腔达到完美统一。
编剧羊路由说,《兄妹开荒》的创作,从酝酿到完成大约不到一个月,它是毛泽东发表《讲话》后,延安掀起的秧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是《讲话》精神指引、催生的一部创新作品。它的题材直接来自于边区大生产运动;剧本歌词也是边区民众语言的生动提炼;它的曲调经过多人创作筛选,最终吸纳了边区人民最为喜爱的郿鄂曲子音乐元素,并加以提炼升华。这些都是这部作品能够广受人民喜爱,且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羊路由与安波创新意识很强,善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充分尊重当地民间古老秧歌艺术特色的同时,又融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这样,于亲切、温馨之外,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能够寓教于乐。
时任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钊同志,谈到她看《兄妹开荒》的感受时说:“剧中解放了的崭新农民形象,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陕北农民,被这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动人的演技迷住了。”
作为中国歌剧十大经典之一,《兄妹开荒》一直是人民大众的最爱,喜闻乐见,久演不衰。
我生也晚,及至有幸踏上延安革命圣地,已经是七十余年之后了。不要说当年的编剧作曲家、演唱者,无缘得见,甚至身临其境的观众,多已故去。但是,由于我从小就喜爱这出戏,那故事、那曲调、那形象、那场景,依旧在深深地感染着我,耳畔不时地震响着那清脆欢快的歌声。那天,参观杨家岭旧址,当我听到讲解员用地道的陕北腔表演《兄妹开荒》中的独自:
自从(19)35年革命后,
俺们的日子
是一年更比一年强,
吃的穿的都不错,
一家四口喜洋洋,那个喜洋洋。
脑子里立刻构想了两句歌词:笙歌岁月情如海,锦样年光唱着过。